家長總是與孩子溝通不下去,不是代溝的問題,是雙方沒有同頻

家長總是與孩子溝通不下去,不是代溝的問題,是雙方沒有同頻

導語

戰疫新型冠狀病毒期間,很多家長髮現自己其實和孩子沒幾句好說,雖然整天和孩子呆在一起,卻摸不透孩子的內心想法,孩子對家長的關心似乎也覺得不耐煩,實在不知道如何打開孩子的心扉,似乎成為了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缺少深度溝通也讓彼此產生了更多的誤解,看到對方的缺點更多,隔閡自然也就越多。

出現這種不和諧的原因,往往是親子間情緒溝通上沒做到“同頻”,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行為上,親子間都沒有達到一個默契、一個共鳴。

家長總是與孩子溝通不下去,不是代溝的問題,是雙方沒有同頻

案例

家長總是與孩子溝通不下去,不是代溝的問題,是雙方沒有同頻

菲律賓的一部教育短片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片名叫《髒寶寶背後的故事》。

小孩放學準備出校門,就在此時,小孩看到一位老爺爺在泥土地上遇到困難,小孩選擇上前幫忙,幫忙的過程中衣服沾滿泥巴。

孩子幫完忙後,老爺爺拿抹布為給孩子擦掉手上的泥土,並對孩子說:“你身上衣服弄髒了,等下看見媽媽你會如何?”孩子很自信的回應道:“沒事的,我會和媽媽解釋清楚。”

而當孩子興高采烈的朝媽媽走去時,媽媽的反應先是覺得詫異,隨後更多的是感到憤怒,便對孩子說教了一番。


家長總是與孩子溝通不下去,不是代溝的問題,是雙方沒有同頻

點評

短片中老爺爺對女孩的提問非常讓人深思,老爺爺關注的重點是孩子的感受,是站在女孩的角度去提問去溝通的,與這相反的是孩子的媽媽。媽媽覺得孩子一定是在學校胡鬧,才搞的自己一身髒,沒問清楚事情起因經過,就習慣性的對孩子強加指責。

家長總是與孩子溝通不下去,不是代溝的問題,是雙方沒有同頻

很多時候誤會和隔閡就是這樣產生的。孩子媽媽的思考方式呈現出一種對抗的思維,這種對抗的拉扯使親子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其實,孩子很多時候都是愛父母的,孩子叛逆導致親子關係有誤解的情況只是少部分,誤解的出現更多是“有問題”的相處模式。

家長與孩子做不到同頻交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以下這三點:

一、說話不等於溝通

家長總是與孩子溝通不下去,不是代溝的問題,是雙方沒有同頻

有的家長覺得只要多和孩子說話,就能和孩子構成心與心的鏈接,這其實不全對,如果交流時沒掌握好方法,就會弄巧成拙,導致說的越多,孩子越覺得心煩,沒促進好關係反而讓關係弄得更糟糕。有的家長在和孩子交流時,心中就立了一把衡量的標尺,擺著一副至高無上的權威姿勢,無論交流的過程如何,最終的結論永遠是家長早已定下的答案

雖然孩子看似參與了交流,是溝通中的一員,但從實際上來說,這樣的溝通,是缺乏傾聽和理解的,可以看做是家長自己的“個人秀”,孩子成為舞臺底下的觀眾,就算對錶演者(家長)有看法,表達出情緒,也無法左右表演的形式和內容,從這一點來說,就很不尊重孩子。

逐漸的,孩子會覺得自己的看法對於家長來說是無關緊要的,是毫不在乎的,孩子的大腦便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會無意識的和家長保持一定的距離,與家長的交流只能是表表面面,所以更談不上坦誠放開的溝通。

家長和孩子說話的初心是好的,都是希望能多瞭解孩子,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

但往往錯在形式,導致雙方都有了隔閡。

二、認為孩子是一成不變的

孩子每個階段對世界的認識都是不同的,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吸取新知識,對人事物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相處方式,會有自我價值觀,想去突破挑戰實現價值,而有的家長看不到這一點,認為孩子沒必要這麼折騰,過度的干預孩子成長,這方面的行為在女性身上尤為明顯。

寶媽辛苦懷孕生下寶寶,會有一種獲得感,這種感覺讓寶媽對待孩子時失去評判標準,往往表現出過分的佔用欲,家長看待孩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時,所有焦點都在自己身上,從這樣的心理出發,孩子有多少幸福感,有多少成就感已經不值得一談了,家長會更關注自己這件物品有沒有丟失的風險,擔心這件物品會不會損壞,出於這樣的想法,家長就會做出保護孩子的行為,會盡量讓孩子維持現狀,不讓孩子出差錯。

比如:孩子想在班級上當體育委員,家長會勸說阻止孩子競選,生怕孩子會運動受傷;當遇到親戚,孩子沒來得及反應打招呼,家長已經想好了對策,對親戚說:“我家孩子就是害羞,比較怕生,別見怪。”

家長要知道,過於保護孩子的同時也是在限制孩子的成長,給孩子設下了各種框框,孩子本身也在默默忍受這份平庸帶來的痛苦,會對家長心生怨恨,導致矛盾越來越深。

三、家長的消極情緒

家長總是與孩子溝通不下去,不是代溝的問題,是雙方沒有同頻

美國心理實驗發現:如果媽媽面無表情的看著寶寶,寶寶首先會感到恐懼和無助,隨後會大哭起來。這個實驗說明孩子在幼兒時期就已經能感知他人的情緒,具備一定的共情能力,孩子也很容易受家長情緒的影響。

案例中的媽媽沒有做好情緒管理,當孩子出了狀況,教育的方式都是充滿憤怒的,長此以往,孩子只會越來越怕家長,不敢與家長接觸太親密,留下心結。一旦結下心結,事後家長再以關愛改善親子關係難度會非常大,使用消極情緒對孩子進行教育無疑產生更多的隔閡。

家長一邊打孩子,一邊哭泣的對孩子說:“打在你身上,痛在我心裡,我打你都是為你好!”

這樣的愛恨交替循環的親子關係,筆者認為太過極端,太過虐心,也不是所有孩子都那麼幸運能經歷這樣的事情之後,正確總結父母的行為,更多的孩子是把家長粗暴對待的行為無限歸因到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才導致出現這樣的問題出現,這是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這樣的心理問題如果沒能解決,孩子越大,越與家長沒幾句話好說,這是值得家長警惕的。

親子關係存在誤解是比較常見的,家長不要過分焦慮,那麼有哪些補救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呢?既能安撫孩子的內心,又能達到情感上的同頻呢?

一、覆盤

家長總是與孩子溝通不下去,不是代溝的問題,是雙方沒有同頻

犯錯是時有的事情,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犯錯同樣可以理解,當然,我們這樣說的前提是:同樣的問題,不能犯超過三次。

這句話我們都經常聽,但是,又有多少家長把這句話落實到教育當中呢?家長可能會對如何更好的形體修身進行復盤,可能會對如何烹飪更好的美食進行復盤,炒菜筆記記得比誰都認真,烹飪總結做的比誰都好,唯獨關於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卻經常忽略。

有的家長看似比較反省自己的教育問題,平時閒來無事,會打電話給親戚說自己家孩子的壞習性,說孩子這不好那不好的,希望親戚給予回應和支持,但事後也沒當一回事。

90寶爸認為:家長這樣的行為更多的是一種抱怨,是通過抱怨孩子找到一種內心的平衡,不讓自己在教育方面顯得失敗擺了,事後沒有具體去落實和改善親子關係,這不叫反省。

家長應該如何覆盤?

(1)記錄數據

要做好教育的覆盤,首先要掌握好相關的案例數據,處理妥當和處理不妥的教育經歷都要一一進行統計,做到心中有數,家長不要覺得不耐煩,該記錄的就要果斷記錄下來。

比如:有一天,孩子做了一件特別調皮、特別壞的事情,但父母沒有生氣,父母經過詢問後,按原則處置,該懲罰懲罰,雙方都沒有因此而心懷不滿。

這是處理妥當的經歷,可以把這次處理妥當的經歷作為一個覆盤數據,納入處理妥當的欄目中。

(2)數據分析

可以把一週記錄下來的案例整體的看一遍,找出共同點,哪些方式做了對孩子比較奏效,那些情況下自己沒忍住情緒發飆了,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育兒策略。

(3)實踐

覆盤的重點是實踐,有了數據支撐和數據研判,最終的目的就是大膽的實踐,實踐之後,多留意孩子的感受,孩子做事情的態度,家長也要從實踐當中,去發現和找到教育帶給自己的成就感,這對家長和孩子來說,都是有益的。

二、勇敢道歉

家長總是與孩子溝通不下去,不是代溝的問題,是雙方沒有同頻

為什麼說道歉需要勇敢呢?在國內,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多家長就算感覺到教育孩子時有不妥,礙於面子,也不會輕易的向孩子道歉,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要知道,化解隔閡的第一步永遠是道歉,就算只存在一些誤解,可能家長本身沒做錯什麼,家長也需要道歉,親子間存在誤解說明溝通不到位。

(1)道歉有利於為孩子樹立承擔責任的良好榜樣

孩子能意識到父母是講道理的,就更願意主動打開心扉和父母訴說內心的種種事情,讓委屈的情緒煙消雲散,道歉也能讓彼此放下不好看法,更多的看到對方的優點,讓親子關係更和諧。

(2)真誠的道歉

其次,不要礙於自己是家長的身份,就避重就輕的規避重點,也不要嘗試講道理、說教式的把自己犯的錯誤糊弄過去,這不叫道歉,這叫“洗白”。

家長是否真心實意的發自內心道歉,孩子是能感受出來的,道歉還需要真誠,少點套路。

總結

孩子就像風箏,風箏平常在飛行的過程中會得到順風的幫助,順風幫助風箏更有效率的飛行,這順風不就是一直陪伴孩子左右的父母麼,有時,風箏也會受到逆風的影響,逆風帶來的阻力就猶如親子之間的誤解,如不重視,沒能儘早化解,它將持續障礙著風箏的飛行。

願所有家長都能與孩子達成和解,坦誠交流,誤解降到最少,甚至沒有,彼此間的溝通自然同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