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年号有什么含义?

冯老五的感动生活


古代皇帝的年号是一个王朝对表一个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理解为对表一个年份。秦朝之前到汉朝初是没有年号,而年号一般是由王朝的郡主发起。始创年号的是汉武帝(刘彻)即位十九年首创年号为(建元),当历代王朝皇帝遇到:天降祥瑞或者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年号还被认为是一个王朝一个皇帝的正统标志,称为(奉正朔)。而年号的字数一般为两个字,有少数是三字、四字还有六字的。据历史统计中国历史上年号的数目达到数百以上,年号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皇帝的专有产物,是中国历史中的精神文化遗产,随着现今文明社会,年号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粤睇粤爽瘾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在位的标志,一般代表是祝福祥瑞,也被认为是正统的标志,改动年号是有可能国家发生什么大事了,或者皇帝本人因为什么这样那样的原因了,都可以改年号。

从汉武帝开始,用了第一个年号,年号为建元

,自此之后汉武帝就走上了改年号的道路上,他一生中用了十一个年号,例如他猎到独角兽白磷他便以“元狩”还有他得到了一个三足鼎 便改元为“元鼎”。自此年号的用法便流传下来。

只要是认为自己是正统并且称帝的政权,都可以有一个年号,就连海外日本,与我国相邻的朝鲜新罗,高丽,交趾也都用上了年号。日本天皇到现在也还在用年号“令和

不过中国比较复杂,政权不断交替,就连年号也时常变换,例如武则天她在位二十一年却用了十八个个年号,更换速度如此之快,也是让人汗颜。

不过也有例外的例如明清两代皇帝 ,因为为了方便记载,所以采用了一位一号的制度,一个皇帝一生只能有一个年号,例如永乐大帝朱棣,嘉靖皇帝朱厚熜,当然复辟者不算例如明英宗朱祁镇。

不过这也导致一个问题,由于电视剧的影响,清朝的皇帝我们只记得他的年号了,甚至以为年号就是他的姓名,例如雍正的名字叫爱新觉罗·胤禛,嘉庆的名字叫爱新觉罗·顒琰。

当然了,年号这个对于古代皇帝还是有很大意义的,这也是研究每一个皇帝能用到的,毕竟史书上一直写的是内内年内位皇帝敢了什么。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嘴痕


年号本来的意义,是一种纪年方式。新的皇帝即位,必须立一个新的年号,用以改换前一个皇帝在位时的纪年顺序,同时也表明白己正统地位的确立。由于新皇帝和新年号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将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号来看待和使用。

年号的实行,始于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西汉立国之初,纪年方式采用的是简单的王号纪年法,即某帝元年、二年、三年……顺序排列下去。但到了汉文帝十六年时,稍有变化。文帝从第十七年开始,又从头纪年,依“后元”元年、二年……再往下排。景帝继位后,也曾两次改元,于是有了“中元”某年、“后元”某年的纪年。公元前140年,武帝即位。他每六年改元一次,分别按一元元年至六年、二元元年至六年……顺序纪年。公元前110年,即六元元年四月,汉武帝登临泰山,举行封掸大典。为纪念这一庆典,他又宣布,将这一年的十月改为元封元年元月,重新纪年。“元封”,就成了中国历史。就正式启用的第一个年号。有了元封这一年号以后,史官又分别追加武帝即位前三十年中的五元(即五个六年)以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现在我们读《汉书•武帝纪》时,可以在“建元元年”的字样之后看到唐人颜师古加的一条注解:“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



历史很精彩2019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并追建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

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新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年号,作为五千年的中华帝国时代中国皇帝的专有产物,伴随着现今文明社会,早已成为历史,但年号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是中国历史中的精神文化遗产。

帝王的年号有多种含义:

一,表示初登帝位,如汉昭帝登基,年号始元;

二,祈求皇帝安康,如南朝宋明帝久病不愈,改元“泰豫”;

三,记祥瑞,如汉武帝改元元狩;

四,记时事,如清穆宗即位,东、西太后共理朝政,年号同治;

五,表示喜庆,如清仁宗受禅,改元嘉庆;

六,祈求国运昌盛,这类含义最多,如“康熙”;

七,仰慕先祖功业,如唐德宗“贞元”就是将太宗“贞观”和玄宗“开元”两个年号合在一起;

八,表明施政纲领,如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废新法,及至哲宗亲政,重行新法,改元绍圣(“绍”是继承的意思,“圣”指的是哲宗父亲、起用王安石变法的神宗皇帝)。

中国历史悠久,年号重复现象也就在所难免。有的是刻意重复,如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他的年号“建武”就很受一些国运衰颓时期帝王的青睐,西晋惠帝、东晋元帝、南朝齐明帝等都使用过这个年号;更多的则是失察,无意中用了别人的年号。如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如果他知道在封建时代被称作“贼”的方腊也用过这个年号,恐怕就不会用了。





小华历史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除了是用于纪年以外,另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

年号,是一个封建或割据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因此,自汉武帝时采用年号起,历朝历代帝王或分裂割 据者、农民起义首领基本上都取一个或数个年号,表示正统,图个吉利祥瑞。

沿袭到清末,采用过的年号约八百多个,历时2500多年。

称年号自汉武帝始。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共有11个年号,前六个年号,每六年一 换;后四个年号,每四年一换;最后一个年号仅二年。

他第一个年号名建元,颜师古于 《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下注曰:"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





中外历史百汇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对皇帝有很多种不同的叫法,而古代皇帝都注重名声,想要给后世留下好名声,就得有个好名字,但名字是父母所取,不能随意更改,而号就不同了,为了显得自己很特殊,给自己各种各样的称号,于是就形成了庙号、谥号、年号等名号。

在这其中,年号是古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是时运变化的标志,而新皇登基大多会颁布新年号,被称为改元。而年号蕴含着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

在汉武帝以前,君主没有年号,只有庙号和谥号。在商朝,人们多以庙号称呼君主。到西周之后,称呼君主的习惯改为了谥号。而秦始皇统一六国称皇帝后,因不满“子议父、臣议君”的做法,废除了庙号和谥号,自称为“始皇帝”,自己的子孙则称“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

秦始皇的春秋大梦终究没有实现,秦朝经历两位皇帝就灭亡了。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朝后,又恢复了庙号和谥号的制度。

但是庙号和谥号,只有皇帝死后才能使用。比如刘邦称“汉高帝”或者“汉太祖”,是继任皇帝所选定的。刘邦活着的时候,只能称“今上”或者“当今天子”。在皇帝已经驾崩,还未确定庙号和谥号之前,则暂时尊称为“大行皇帝”。

从汉武帝一朝开始,刘彻发明了年号这个东西,并用来纪年。汉武帝所用的第一个年号,叫做“建元”。后来的皇帝们都纷纷沿袭了这一传统,每个新皇帝继位,都要改一个新的年号。

但直到明朝以前,一般都还是用庙号来称呼皇帝,而不用年号。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皇帝在位时,都会用不止一个年号,容易引起混乱。而明朝之后,大多数皇帝在位时都只用一个年号,于是年号渐渐成为了指称皇帝的代名词,如“永乐皇帝”、“万历皇帝”、“崇祯皇帝”等。

满人入关以后,从清世祖顺治皇帝开始,每朝皇帝都只用一个年号。因此在皇帝在世时,也可以不用“今上”的说法,改用年号来称呼当朝皇帝了。

因为每个皇帝只取一个年号,不像前朝的皇帝那样可以随意更改,所以取年号这件事情就非常重要,既要大方得体,又要蕴含一定的深意。

比如在1644年,满人刚刚入关,满汉矛盾还比较尖锐。因此清朝皇帝以“顺治”二字作为年号,意思是会顺应民心,治理天下,来打消民众的“逆”反情绪。

顺治皇帝暴崩后,年仅8岁的玄烨即位,以“康熙”为年号。康,为富足、安康;熙,既有振兴、又有和乐之意。表示天下安定后,要以民生为本,充实国力。

雍正皇帝即位时已经45岁,“雍正”的年号,是他自己敲定的。在登基之前,雍正的爵位是“雍亲王”,并且为夺储与兄弟发生过手足相残的事件。民间许多传言,说雍正是矫诏篡位,所以他用雍正为年号,无非是向大家宣告:我雍亲王得位光明正大。但是听起来,总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之感。

“乾隆”的年号,意思为乾运昌隆。乾就是天,为祈祷天道兴隆的意思。而后即位的是嘉庆帝,嘉庆是受乾隆禅让而登基的,所以“嘉庆”这一年号,也是乾隆确定的。嘉庆当皇帝前,爵位为“和硕嘉亲王”,乾隆给他的这个年号其实很不走心,就是庆祝嘉亲王继承大统的意思。

继承嘉庆皇位的道光,“道光”年号为大道光明的意思。但实际上,从道光一朝开始,清朝前途一点都不光明,反而慢慢走向了衰落。

在道光一朝,又是鸦片战争,又是太平天国叛乱,把国家搞得很穷。因此道光的四儿子即位后,改元“咸丰”。咸即是都的意思,希望天下人人富足。但咸丰的这个愿望,终其一生都没有实现。

咸丰驾崩后,留下唯一一个6岁的儿子,初定年号为“祺祥”。但在慈安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扳倒“顾命八大臣”之后,改年号为“同治”。这个同治含义很丰富,可解读为两宫太后、皇帝、恭亲王、众大臣共同治理国家。这一朝君权较弱,需要依靠众人一同治理。

后来同治因病早逝,没有留下子孙后代,皇帝的“统绪”,成为了立储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清末的光绪和宣统两位皇帝,都是由皇族近支入嗣而继承大统,所以“光绪”、“宣统”,既是勉励他们要光大清朝统绪,同时也是对其身份的一种提醒:你们继承的是大清帝系的统绪,要以嗣父为父,嗣母为母,不可擅自追封生父生母为先帝和太后,以此警戒。






新乡站通讯员


年号起源于汉武帝时期!

起初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纪年,所以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就是建元(前140年——前135年)(“元”首者也!顾名思义就是第一个建立的)

︿汉武帝的年号大全

但之后的年号都蕴含着祈福 歌颂甚至纪念祥瑞的含义! 比如《汉书》上记载,汉武帝出去狩猎 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这是祥瑞的征兆,所以为了纪念,改国号为元狩!而当年是用这个年号的第一年,所以也称元狩元年!

年号后期其意义开始超过纪年的作用, 比如唐朝!

唐高宗去世以后,传位与中宗李显,当时武则天监国 遂立年号嗣圣!而后中宗被废为庐陵王,武则另立睿宗李旦为帝立年号为光宅(建都的意思),而后又改年号为垂拱(意思为垂拱而治)!

待武则天建立周朝以后,年号意义越发明确,分别为 “载初” “天授”“如意”(充分表明了建国初期的愿望)!然后等国家渐渐安定下来,年岁已大的武则天个人诉求又占据了主导,所以年号改为“长寿”(老年危机到来)!!!之后又改为“证圣”(顾名思义要证明自己的伟大)再就是两个 四字年号万岁登封 万岁通天! 这些年号基本都紧贴皇帝诉求!

︿个人感觉这是最像武则天的画像

另一方面年号制度传到朝鲜 日本等中原王朝附属国家,便又有了新的含义!年号开始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帝王正统的标志, 而附属国用中原王朝的年号,便证明了他的归属感!

比如大明灭亡之后 朝鲜国不改年号,一直用 思宗皇帝的年号 崇祯来纪年,然后南明小朝廷建立 ,朝鲜又改用南明的年号纪年! 以此来表示其奉大明正朔!

︿崇祯皇帝!

大部分王朝,因为各种原因,年号都是经常变动的!一直到了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开始只用一个年号进行纪年!相应的, 他们的年号也开始变得不再有针对性,而是更加笼统 宏大 !比如 洪武 比如永乐(百姓永远安居乐业 自然不用再改了!)


府少爷的历史观


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纪元”亦称建元,是纪录年度之始。西汉以前,一个皇帝无论时间长短,都是既不改元,又无年号,一元到底,概称XX帝的XX年。王号纪年比年号纪年方便一些。彼时,承袭王位者,也只采用王号纪年,不建年号,如周惠王元年。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帝王们出于政治的需要,便逐渐改变了纪年的方式。我国历史上正式改元是从汉武帝开始。正式建立“年号”作为制度传袭下来,则在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年号实行后,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要重建“年号”,即称为改元,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为止。辛亥革命后,所用的民国岁次和袁世凯的“洪宪”仍留有年号的遗迹。


历史让你打开眼界


年号由汉武帝即位首创,之前并没有,年号里常用的字有元、平、和、嘉、永、宁、康、泰、熙、淳、祐等,大多都寓意吉祥。明清以前的朝代,除了新君即位,每逢国家发生大事,比如天降祥瑞、或是爆发天灾、发起战争等,帝王一般都要改换年号,年号用字也多是反映发生的大事。明清两朝,皇帝基本一生只用一个年号,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习惯用年号称呼明清皇帝的原因,如永乐、嘉靖、康熙、乾隆等。

年号大多都是一些寓意美好的字的人为组合,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帝王对未来的期许,尤其是明清两朝。如永乐,希望大明王朝永世安乐;景泰,希望国家康泰平安;嘉靖,希望用美好的教化让四海安定平服;康熙,希望国家安定、百姓富足;乾隆,盼着天道昌隆。


黑珍珠号captain


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君即位时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计算在位年数之制。至西汉武帝即位,在年数之前加上有纪念意义的名号,是为中国古代年号之始。据清朝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汉书》上记载说,那年十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记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前122年)为元狩元年。可是,过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为元鼎元年。

后来,人们把这记录年代的开始之年称为“纪元”,改换年号(或帝王纪年时代改称元年)叫做“改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