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這行的祖師爺是誰?

mongchan


首先要搞清楚字體、書體、書家體三者的區別。字體是漢字演變過程中形成的漢字不同的體式,是文藝學範疇;書體是書寫的體式,依據字體而來;書家體是書法家在字體、書體的大框架內形成的真正具有書法意義的個人或流派的風格與特色。

可見,書體和書家體才是書法的範疇。李斯統一文字,字體叫小篆,書體也叫小篆,李斯的小篆作品是他的書家體。李斯是迄今為止書法史上公認的第一個有名有姓的書法家。說他是祖師爺沒問題。

五種書體,篆隸草楷行,篆包括大篆和小篆,廣義的大篆從甲骨文開始,到先秦七國文字為止,這當中書法史上沒有認定的書法家。改篆書為隸書的據說是程邈,草書(章草)不確定,今草據說是張芝,楷書據說是鍾繇,行書就算是王羲之吧。這些人都是書法家。也算是各書體的祖師。


何如習字練拳


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史學家、音樂家。權臣董卓當政時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後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蔡邕博學多識,才華橫溢。通經史,好天文,妙操音律,善琴鼓、繪畫,擅長辭章,精工篆隸,尤以隸書著稱。蔡邕在書法方面造詣頗深,南朝梁武帝亦稱其書 “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創“飛白”書體,著《筆論》、《九勢》等,開中國書法理論之先河,被尊為書法之開山鼻祖。

11月4日 週五晚, 於鍾華老師做客上海國家會計學院∙ 書香悅讀∙ 第七期,主講《神人相助:中國書法筆法的祖師爺蔡邕》。他結合了蔡邕的人物生平,書法的藝術本質和哲學依據,以及書法線條的三個美學概念,即“力”、“勢”和“藏”,解析書法筆法,賞析書法作品,審美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最具有經典標誌的民族符號。




書法雖然講究傳承,但書法這行並沒有公認的祖師爺。

木工的祖師爺是魯班,相聲祖師爺東方朔,這些是公認的,但書法上:

有人說小篆的祖師爺是李斯,有人說楷書的祖師爺是鍾繇,有人說草書的祖師爺是張芝,也有人說王羲之名氣最大,稱為“書聖”,他應該是祖師爺,所以總的來說,書法這行並沒有一個公認的祖師爺。

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認為是以下幾點原因:

1、書法和倉頡造字一樣,文字也並不是倉頡創造的,他只是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書法也一樣,無論是李斯、鍾繇、王羲之,他們在書法這行上,也是在前人的經驗傳承上,加入自己的技法和理念,慢慢完善、發揚的。

2、書法藝術太寬廣,沒有任何能稱祖師爺,正如孫過庭《書譜》雲,伯英不真,而點畫狼藉;元常不草,使轉縱橫;就是說每個書法家所擅長的不一樣;而王羲之評價草聖張芝時說:“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好之絕倫,吾弗及也。”意思就是王羲之自已也承認在草書上他不及張芝也。

所以公認書聖的王羲之都不敢自稱祖師爺,那麼歷史上的書法家,又有那個能被稱作書法這行的“祖師爺”呢?

3、書法本來就不是一個行當,書法在最開始的時候,只是用來書寫記事,只是慢慢的發展成了一個藝術,算是從實際應用中,誕生了其輔加功能。而其不像木工、不像相聲他是一門手藝,書法只是讀書人的興趣,就是到當今,書法家也算不上一個真正的職業和行當。


設計師清華


拎不清。



楊炳升66


是啟功先生,請先不要激動,聽我解釋你就明白了。古代沒有專門寫書法這個行業,只有讀書做學問,寫文章,順便看看誰的字好看了,文章好了,就是有學問。文章和字是一體欣賞的。沒有單獨的寫書法這個行業。

彭琰林寫啟功體書法

所以說,書法這“行”的祖師爺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任會長就是啟功先生。所以,書法專業的祖師爺是啟功


啟公書畫


中國的書法藝術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語出《書林藻鑑》,馬宗霍輯)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可見象形文字也是一種書法。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製陶瓷上,有較多的類文字符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非現人能識別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里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裡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儘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書法的演變一般是指書法字體的演變。一般說來魏晉時期既是書體的終結期,又是書法技法的集大成期。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書體沿革流變,書法藝術異采迷人。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從五大書體的演變順序上看,最先有的是篆書,隸定之後有了隸書,隸書快寫有了草書,最後才有了楷書,和楷書的誕生物行書。

從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還有漢代的簡帛朱墨手跡,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清代的碑帖之爭等書法演進。

唐代的張懷瓘在《玉堂禁經》中曾說:“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這句話說得很明白,無論是什麼書體,第一看重的都是“用筆”。

五大書體當中,哪種書體的用筆最規矩呢?哪種書體的用筆最容易學呢?當然是楷書。從這個層面上講,楷書確實是初學者的基礎。所以學習書法還是以楷書為主。


四方匯評


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史學家、音樂家。權臣董卓當政時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後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蔡邕博學多識,才華橫溢。通經史,好天文,妙操音律,善琴鼓、繪畫,擅長辭章,精工篆隸,尤以隸書著稱。蔡邕在書法方面造詣頗深,南朝梁武帝亦稱其書 “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創“飛白”書體,著《筆論》、《九勢》等,開中國書法理論之先河,被尊為書法之開山鼻祖。11月4日 週五晚, 於鍾華老師做客上海國家會計學院∙ 書香悅讀∙ 第七期,主講《神人相助:中國書法筆法的祖師爺蔡邕》。他結合了蔡邕的人物生平,書法的藝術本質和哲學依據,以及書法線條的三個美學概念,即“力”、“勢”和“藏”,解析書法筆法,賞析書法作品,審美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最具有經典標誌的民族符號。









發現方圓


這個問題比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容易。

不論哪種書法,都包括在文字之中。而且不同時期的文字,都具有不同時期審美觀,都有不同時期的書法名人和書寫要求。

漢字,先有漢人後有漢字,這應該是可以肯定的。也就是說漢字書法是我們一代又一代中華子孫創造和完善的,不能歸公於哪一個人!更不能用哪一個人或哪一種書寫形式去綁架和緊固漢字的發展和創新!

布衣居士



李恩之布衣居士


我認為祖師爺如下:

倉頡 造字 黃帝

李斯 小篆 秦前284年

程邈 隸書 秦

張芝 草書 東漢192年

劉德升 行書 東漢桓帝

鍾繇 楷書 三國魏 151—230

以下為李斯篆書



校傲臨風(書畫)


鍾繇,鍾元常,鐘太傅……這都是一個人。王羲之是書聖,那麼鍾元常則是書聖的師祖。當然,其實王羲之並沒有直接追隨過鍾繇學習書法。不過王羲之少年時代的老師,衛爍衛夫人,據說她是鍾繇的學生。王羲之算是鍾繇的徒孫。書法上經常講兩人合在一起,稱為“鐘王”。

鍾元常是東漢末年到曹魏初年的歷史人物,相比中國大多數名列書壇的書法歷史人物來說,鍾繇非但有書法之名,政治上也有一定作為,儘管並非那種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歷史人物。他輔佐漢獻帝,平亂匈奴都有一定歷史貢獻。這些知識百度裡講了很多,我就不贅述了。

鍾繇最大的歷史貢獻在於書法領域。東漢末年至於魏晉時代,正是中國古代六體書法全面形成的時代。這一時代中,楷書脫胎於行書,逐漸擺脫隸書的約束,漸趨形成;章草書法則在隸書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並逐漸向王獻之時代的今草書法過渡。

鍾繇對於書法的貢獻,不在於隸書-章草-今草書法這條脈絡上,而在於隸書-行書-楷書這條脈絡上。

鍾繇現存的書法作品基本都是行書漸趨楷書化之後,反映中國古代楷書書法最早期形態的作品。這其中的代表有《賀捷表》、《薦季直表》和《宣示表》。

上圖為《賀捷表》。這幅作品又稱《戎路表》、《戎輅表》,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鍾繇六十八歲時寫。內容為得知蜀將關羽被殺的喜訊時寫的賀捷表奏。這幅作品是鍾繇書法的代表作,最能代表鍾繇書法面目。《宣和書譜》說:“楷法今之正書也,鍾繇《賀克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這句話的點評很中肯到位。

上圖實際是翻刻的再拓片,已經不是原碑的拓片了。這從上圖的圖像信息中可以讀出來。比如,卷首楷書第一列末尾有“唐本”的字樣,說明此圖是唐代的拓片,而卷末的“貞觀”印也是唐代內服的璽印。這幅拓片很有可能是根據唐代拓片翻刻而來的拓本。

從字面上說,字體結體寬扁,用筆線條溫厚,彷彿頷首低垂的廟堂文臣,溫文爾雅立於廟堂之上。

這是鍾繇書法的典型面目,也正是我們時常所說的書法的“廟堂氣”。因為鍾繇是中國古代書法形成早期的歷史人物。在他之前,沒有所謂“廟堂氣”書風的說法,更不存在有楷書書法的形態,因此,現在的研究學者一般將鍾繇作為中國古代書法廟堂氣書風的開創者。

《薦季直表》也是鍾繇的代表作。此作於鍾繇七十歲時創作而來,內容為推薦舊臣關內侯季直的表奏。原墨跡本傳於1860年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時為一英兵所劫。後輾轉落入一收藏家手中,又被小偷竊去埋入地下,挖出時已腐爛。明代刻入《真賞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諸篇之首。從字體結構、章法角度來看,與《賀捷表》書風一脈傳承。

現存的鐘繇書法作品均為後世的臨本、摹本和拓片,均無真跡傳下來。比如下面這幅經過宋代內府庋藏的《宣示表》便是個例子。

相較於前兩幅拓片來說,這幅《宣示表》雖然保留了鍾繇書法的基本特點,但是筆墨不夠厚重,線條略顯輕浮,並非佳作。

最後說一說鍾繇書法的影響。

首先請大家務必明確的是,鍾繇所開創的是中國古代小楷書法,絕非大家平日裡所理解的楷書書法,更不是大楷書法。小楷、中楷、大楷是三種完全不同的東西,而鍾繇的著力點在小楷上。

其次,鍾繇的小楷書法,影響了王羲之,王羲之又影響了隋代楊秀的《董美人碑》,楊秀影響了唐代鍾紹京的《靈飛經》,鍾紹京又影響了元代趙孟的《汲黯傳》,趙孟又影響了文徵明,文徵明影響了董其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