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踏白城之戰”的慘敗,純因當時的朝廷,戰略失誤而導致

宋朝“踏白城之戰”的慘敗,純因當時的朝廷,戰略失誤而導致

趙匡胤


趙匡胤的北宋王朝建立起來不久,有一支吐蕃王室的流亡後裔,也在河湟地區建立了一個王國,這個政權有著許多別名:有青唐吐蕃、宗喀王國、河湟吐蕃等等,但由於它的開國首領是唃廝囉,所以我們統稱為唃廝囉王國。

河湟地區,“河”是指黃河,“湟”是指湟水。 此地東接隴右直達關中,南通巴蜀,北瀕河西走廊可達西域,西面則是茫茫草原,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公元1032(宋天聖十年),唃廝囉遷都青唐(今青海西寧市),親政之後,改變以往的外交政策,主張“聯宋抗夏”。

他的這個舉動受到當時大宋朝廷的積極響應,被宋朝廷封為寧遠大將軍、愛州團練使、邈川大首領。

從公元1032年一直到公元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唃廝囉共統治這個地區三十三年,這時的河湟地區進入了興旺繁盛階段,不論農業、畜牧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可是隨著首領唃廝囉的病逝,其政權發生了分裂,他的三個兒子擁兵自立,從此,河湟地區又陷入了自相殘殺的內亂之中。


宋朝“踏白城之戰”的慘敗,純因當時的朝廷,戰略失誤而導致

唃廝囉


當時繼唃廝囉贊普(國王)位置的,是他的三兒子董氈。

董氈繼位後,仍執行其父親制定的外交政策,與北宋保持著友好關係。

公元1070年(宋熙寧三年),西夏出兵攻北宋環(今環縣)、慶(今慶陽)二州,董氈還主動幫助大宋,乘西夏出兵西線空虛之際,到他們邊境侵擾,最後迫使西夏撤兵,宋軍大部分將士才得以生還。

但是這種“互助友愛”的關係沒有保持太久,一切都變了。

但破壞兩國關係的責任並不是唃廝囉,而在大宋朝廷。

早在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寧元年),王韶向朝廷上書《平戎策》,提出“欲取西夏,當先復河湟”的主張,宋神宗採納了這個建議,任命王韶前往秦州主持邊事。

公元1073年(熙寧六年)二月,王韶發兵攻打熙河地區(今甘肅省臨洮、臨夏),早有準備的宋軍進展神速,勢如破竹地接連擊破了盤據河州多年的木徵(唃廝囉長孫)等勢力,為宋朝開闢了二千餘里的土地,此次行動在歷史上被稱為“熙河開邊”。

宋朝“踏白城之戰”的慘敗,純因當時的朝廷,戰略失誤而導致

熙河開邊


木徵雖然被打敗逃跑了,但他一點都不甘心——可是不甘心那得有實力呀!

他清醒的認識到,光憑自己的力量,絕對無法與大宋朝廷抗衡的,於是來到青唐城向他的叔父董氈求援。

雖然董氈與木徵叔侄之間一直有矛盾,但是董氈還知道漢人的“兄弟鬩於牆,共御外辱”這個道理。

並且他也知道熙河地區戰略位置的重要性,如果此處丟失,那麼自己領域的東方門戶大開,接下來就該自己受罪了。

於是董氈派手下大將青宜結鬼章去援助木徵。

正在此時,獨立作戰的王韶手下大將景思立,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殺降。

景思立攻取河州時,河州守城的吐蕃兵士只有一千人,他們不戰而降,景思立輕鬆奪城,他便認為吐蕃兵不堪一擊。

那時的宋朝延續以前慣例,戰功都是以敵人的首級來計算。景思立雖然輕取河州,可都是俘虜,沒有計功的首級,於是軍士們不滿了,殺了幾名降兵。聽說這件事情後,景思立並未下令制止。

攻取河州後,糧食和水的供應都很緊張,一千降兵現在都成了累贅。既然將軍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士兵們膽子便大起來,幾天下來,一千降兵竟被悉數殺光。

古語說“殺俘不詳”,的確是這樣,景思立部的殺降行為,激怒了河州周圍的吐蕃部落,給了青宜結鬼章可乘之機,也為自己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宋朝“踏白城之戰”的慘敗,純因當時的朝廷,戰略失誤而導致

青唐城遺址


打了勝仗的王韶覺得熙河戰事結束了,可以告一段落了,於是心安理得的前往京城去述職覆命了——他以為董氈和木徵有矛盾,不會幫助他,可惜他完全想錯了。

木徵見宋軍大帥王韶不在,便急不可耐地要乘機奪回河州。

但鬼章不愧是久經戰陣的老將,他冷靜地對雙方的軍隊戰力,雙方將領的特點,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吐蕃兵擅長野戰、山地作戰,不善於攻城;而宋軍卻精於守城。所以得出的結論是:打攻堅戰得不償失。

宋朝將領景思立的特點:他是王韶手下一名悍將,其人比較驕狂,自尊心非常強。

按照這個作戰思路,鬼章開始部署了。

他決定採取“引蛇出洞”的戰術,利用自己的長處,來打宋軍一個伏擊。

在仔細考察完河州周圍的地理環境後,他把和宋軍的作戰地點選在了離河州城百里之外的踏白城。

這個踏白城是河湟進入河州的重要入口,攻打踏白城,可以達到“攻其所必救”的效果。除了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外,地形還很理想,周圍還是連綿的山脈,便於部隊埋伏。

對景思立,則採取以下的方法:

一、偷襲宋軍在河州地區的伐木士卒,並殺害宋軍的小校七人,以激怒宋軍。

二、利用他的驕狂,送一封“謾信”給景思立,信中極盡詆譭辱罵之語。

三、讓木徵親自領兵,去挑戰景思立,使用詐敗戰術,把景思立引誘到踏白城。

宋朝“踏白城之戰”的慘敗,純因當時的朝廷,戰略失誤而導致

宋神宗


景思立作為一名戰將,這麼一激就能上當嗎?

原來是他自己的老上級“幫了忙”!

當鬼章正在思謀奪回河州的對策之時,王韶也正在國都開封展開了“攻堅戰”,他向宋神宗彙報“開邊”的成績,推介有功人員。其中重點提及的人,就是代替他鎮守河州的景思立。

王韶評價景思立“臨事忠勇”,希望宋神宗加以重賞厚賜。

邊帥的上奏,宋神宗當然照準。於是正式任命馬上就下了來了:景思立為河州刺史,並賜繡旗、朱甲。

除此之外,皇上還了解到景思立的老母沒有官舍,又任命其弟弟景思誼為秦州判官,以便給老人養老送終。

皇帝的“恩典”,簡直是深入人心了!

對於皇上這樣的厚愛,景思立能不以肝腦塗地來報效朝廷嗎?

這一下的患得患失,使他失去冷靜的頭腦來判斷未來的戰局。

宋朝“踏白城之戰”的慘敗,純因當時的朝廷,戰略失誤而導致

景思立


一方面是驕狂,打河州時沒有費太大力氣,便有些輕敵;二來責任重大,自己剛當河州刺史,怎能不盡力殺敵;三更有報效朝廷的死志,朝廷的厚恩,只有肝腦塗地才能報效呀!

除了以上原因外,宋軍情報不足也大有關係,

景思立不知道鬼章已經與木徵會合了,以為鬼章還在前來途中,所以他誤判為自己所面對的敵人,只有木徵所部。景思立急著趁鬼章還未與木徵會合前,先搞定木徵,再趁勝擊退來犯的鬼章。

還有一個就是,木徵捲土重來的速度,超乎一般意料。由於吐蕃軍來襲太快,使景思立來不及集結太多的兵力,只得先集結一部份的兵力先行馳援踏白城,而讓後續的部隊集結好後再立即前往會師。

就這樣,在一怒之下,不管部將如何勸阻,立即集結蕃、漢精兵6000出城,要與木徵一較高低。

宋朝“踏白城之戰”的慘敗,純因當時的朝廷,戰略失誤而導致

出戰


木徵按照戰前確定的計劃,邊打邊退,直接把景思立往踏白城方向引,

景思立在後邊是緊緊追趕,生怕自己拉下,不知不覺間,就鑽入鬼章的伏擊圈。

景思立帶領的是6000兵士,而鬼章設伏的士卒達2萬人!

面對著三倍與己的敵軍,景思立開始佈置任務。他自領中軍,然後把部隊分成了前後左右四隊,各有將官主領。其中,帶領後隊的是將軍李楶。

激戰開始,宋軍面對幾倍的敵人,激戰數個時辰,交鋒十幾個回合,一點都不落下風。

但是富有經驗的鬼章很能判斷戰場形勢,在這個緊急關頭,他發揮了兵力上的優勢,悄悄地分出了一隻人馬,抄了景思立的後路。

此時該後軍的李楶來唱主角了,可是他卻沒有閃亮登場,而是直接躲開避戰。

這一下後方門洞大開,宋軍中軍、前軍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然被襲,將軍王寧戰死,韓存寶、魏奇重傷,戰況緊轉直下。

一看讓敵軍抄了後路,景思立馬上命令部隊突圍,他來斷後,此時全軍向附近的山嶺轉移。

在斷後之時,景思立以百騎痛擊敵軍千餘人,敵軍遭遇這番衝擊,被打的暈頭轉向,眼見戰場形勢好轉,可在這關鍵時刻,距離最近,避戰觀望的李楶,居然再次不追而逃……

沒辦法,景思立只好帶領殘兵敗回到山上。此時的他悲憤交集,向部下怒喝:“我為主將,剛才以百騎勝千人,為何沒人來助我?!今日兵敗,只有一死謝朝廷!”

說完,又帶兵返身殺入敵陣,最後陣亡殉國,和他一起壯烈殉國的還有大將趙元凱。

此戰的結果,以宋軍的大敗,而暫時劃上了休止符。

宋朝“踏白城之戰”的慘敗,純因當時的朝廷,戰略失誤而導致

中伏


後續:

踏白城之戰, 是熙河之役以來, 唃廝囉政權對宋朝取得最大的一次勝利, 此戰對當時的大宋來說,並不顯得關鍵,但是對唃廝囉政權來說,生死存亡至關重要。

後來經董氈、 阿里骨兩代, 宋軍未能踏入河湟地區, 與此戰有直接關係。

戰後,鬼章割下景思立、趙元凱二將的首級,裝於匣中,隨身攜行,每當有于闐等西域使節前來的時候,鬼章在接見他們時,便將他們的首級取出來,以揚唃廝囉的威勢。

“時出之以攝製, 西域、 于闐等諸國皆畏憚之。董戩籍此一戰之勝遂復其國, 而王師亦不復西矣。”(《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五〇》南宋·李燾)

當景思立戰敗身亡的消息傳到朝廷之後,宋神宗認為他雖然忠烈,但是輕敵喪師,所以打破慣例,沒有給他追贈官職。(“帝以其輕敵致敗,不復贈官。”《宋史》)

更大的情況,恐怕不是因為“輕敵致敗”原因,關鍵是皇上聽到鬼章將景思立首級,拿來展示給西域諸國使節,感到堂堂的大宋,把臉都丟到外國去了,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吧!

宋朝“踏白城之戰”的慘敗,純因當時的朝廷,戰略失誤而導致

踏白城遺址


此戰的影響:

踏白城之戰,在歷史上知名度並不高,但對北宋的周圍環境,起到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

第一,此戰之後,讓北宋認識到了唃廝囉的軍事實力,雖然後來宋軍又佔領了熙河等州,但已無力西進,讓唃廝囉政權的國祚向後推延了三十多年。

第二,此戰過後,唃廝囉政權改變“聯宋抗夏”外交策略,與西夏暗中聯合。後來西夏內部發生了幾次紛亂,北宋趁機進兵,但總是在最關鍵時期都,被唃廝囉政權拖住了後腿,遂使西夏屢屢逃過一劫,最後西夏比北宋滅亡的還晚。

第三、由於宋朝忙與應付唃廝囉,對南方強盛起來的交趾就無暇顧及了。這便在客觀上給了交趾入侵的機會,他們在踏白城之戰反生後的第二年,侵入廣西,攻下欽州、廉州,並圍困了邕州(南寧)。宋朝連忙抽調西北軍隊,以郭逵為將率10萬宋軍主力南下,擊敗交趾軍,收復邕州、欽州、廉州,並在富良江上打敗交趾軍的主力,推進到越南的廣源、思琅等地,但因後繼無力,最後又退出了交趾。

評價:

正是宋朝“熙河開邊”戰略選擇的失誤,導致了後來的一戰。

它不但破壞了宋朝和唃廝囉保持了幾十年的友好關係,還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引發了西邊西夏、南方交趾的蠢蠢欲動,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擺平,致使宋朝國力嚴重下降,外交上也陷入了被動。

從此後,宋朝面對北方強大的遼國和金國,只能退保了。

《續資治通鑑長編》南宋·李燾

《宋史》元·脫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