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這些年,提及賽車電影,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


《速度與激情》系列。


只是,隨著這個系列成功轉型為頂級商業大片後,它和賽車的關係也已經不再純粹。


任務升級,無所不能的英雄導向,使《速激》在全球席捲票房的同時,也離賽車越來越遠。


現在的《速激》,更多的只是一套涉及跑車的大片。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賽車題材這幾年並不算熱門。


這些年來,2013年的《極速風流》依然是很多人心中此類題材的標杆。


直到今年(我指的是咱這裡看得到本片的時間),終於有另一部優秀的賽車電影跳出來了。


我想,這部提名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作品,應該能讓您看到讓賽車電影回到賽車本身的純粹了:


《極速車王》

豆瓣:8.5; IMDB: 8.2;

爛番茄:影評人92% V.S. 觀眾98%;

MTC: 81分)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1


《極速車王》的主創是豪華的。


導演詹姆斯·曼高德,此前的大作有:《致命ID》,《金剛狼3》。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主演不用多介紹:馬特達蒙+克里斯蒂安·貝爾的雙主角組合。


所以,當片中出現以下這幕時,也被很多觀眾戲稱為:


蝙蝠俠V.S.傑森伯恩。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而且,已經不是第一次折騰身材的貝爾,剛增肥拍完《副總統》,為了《極速車王》,又立馬減肥。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左:《副總統》;右:《極速車王》)

陣容豪華,故事本身也是豪華。


本片的英文片名為:


《Ford v Ferrari》--福特V.S.法拉利。


電影講述的,是真實的世界賽車史上的一個傳奇故事。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在這之前,我們要從60年代的汽車行業講起。


雖然,福特和法拉利的恩怨情仇已經糾纏了超過半個世紀,但在60年代,兩家公司剛成為冤家。


大家各有難處:


當時,雖然是行業巨頭的福特,卻面臨著企業的轉型危機。


企業內部官僚鬥爭,新的老闆亨利·福特二世剛接班不久。


福特車的銷量下滑,市場的認可度一般。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另一邊的法拉利,也是快混不下去了。


由於其精益求精,一心一意打造牛逼跑車的意大利工匠精神,法拉利的市場認可度極高。


尤其是在世界級頂級賽事中,法拉利是神一般的存在。


但是過多的成本投入,使得法拉利難以為繼,瀕臨破產。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就這樣,福特自認為找到了雙方的痛點,約上法拉利進行談判,意欲收購法拉利。


福特的目的是:


用法拉利的技術,在世界頂級賽事中風風光光地跑出成績,宣傳品牌,從而促進汽車銷量。


其中,福特的一個收購條件是:


在世界頂級賽事中,法拉利要參賽必須經過福特同意。


換句話說,福特說句NO,法拉利就無緣出現在賽場上。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這個條件,無疑越過了法拉利的底線。


尤其在當時,法拉利也就只剩尊嚴了。


所以,法拉利的創始人恩佐法拉利聽到這一條件,怒了:


我被你們的提案深深侮辱了。


給我滾回你那龐大而又醜陋的工廠去!


滾回去製造那醜陋的小汽車!


告訴你那老闆,他不是亨利 · 福特,而是亨利· 福特二世!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就此,有了後來的故事:


既然你法拉利不讓我收購,我福特就自己造頂級跑車,在賽場上打敗你。


然後,我福特就能多賣點車了。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2


事實是,後來福特真的做到了。


60年代,福特推出了那個傳奇車型GT40。


車我是外行,所以性能參數就不多說了。


但是,GT40連續4年(1966-1969)在法國勒芒耐力賽中,打敗法拉利,贏得冠軍。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福特GT40)

那法國勒芒耐力賽,以它的超高難度聞名於世。


比賽時間:連續24個小時!


24小時內,3名車手搭配一臺車,輪流駕駛和休息。


其中,每位車手連續駕駛時間不超過4小時,主車手不超過14小時。


而且,車一直是處於在高速狂飆的狀態。


在這24小時內,還要算上加油,換輪胎等車輛維護保養在內的時間。


最終,行駛里程最多的賽車為冠軍。


因而,勒芒也被譽為世界上最艱苦的賽事之一。


而在福特之前,這個賽事中並沒有美國賽車獲得冠軍,冠軍大多被歐洲車所包攬。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在這個賽事中,車不重要,車手最重要的理念是行不通的。


這賽事對車手自然是一個極高的挑戰和要求,但同時也在考驗賽車的極限。


不僅要求賽車速度快,還要求穩定性要高,能扛得住連續24小時的狂飆。


甚至,在省油等性能上也必須考慮,從而節省比賽期間的賽車停留時間。


對於賽車和車手,都是極大的挑戰。


所以,片中,被問到能否超過對手時,車手邁爾斯說道:

車行,我就行。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而對於這樣的賽事,《極速車王》則在高潮部分,給了整整40分鐘左右的賽車戲。


不同於我們看電視賽事直播的視角,本片則將觀眾視角拉進賽場內,如果在電影院看,更能感受到那種狂飆的賽場親臨感。


各種賽車過程中出現的狀況,也一一呈現。


如:車門關不上,影響跑車速度: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翻車: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到了雨中的夜戲部分,在不同視角呈現超車的同時,還在細節上通過發紅的輪輞,展示狂飆的極限感: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而不斷逆襲的燃,以及戲劇化的賽事結果(不劇透),又使得片中的賽車戲更像是比賽,而不光是車速間的比拼。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3


我們之前所說的豪華雙主角,扮演的是締造出GT40的兩大功臣:


卡羅爾·謝爾比(馬特·達蒙),是此前唯一一個贏過勒芒賽事,卻因心臟疾病轉行為車輛設計師的賽車手;


肯·邁爾斯(克里斯蒂安·貝爾),不僅參與GT40的設計,同時也是福特第一次贏得勒芒賽事的主車手。


基本上,這是一部純粹的男人戲。


但也在細微之處,表達了性格迥異的這兩人間的關係。


如這段互毆:


被壓制的謝爾比拿起一瓶罐頭,打算砸向邁爾斯;


但一瞬間,謝爾比怕砸傷對方,立馬把手中的武器換成了麵包。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只是,《極速車王》並不算是傳統意義上的勵志電影。


儘管本片的英文名直譯後是“福特V.S.法拉利”,但福特的對手法拉利,在片中僅僅是作為一個腳註存在。


電影並沒有貶低法拉利來抬高福特。


反而,法拉利的精神,在片中比福特更受人尊敬。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片中真正對壘的雙方,是:


謝爾比與邁爾斯組合V.S.福特公司的官僚體制。


後者與前者的關係,就是典型的外行指導內行。


面上來看:


謝爾比承包了為福特造車,並組建車隊為福特贏得比賽的工作;


邁爾斯,則是那在賽場上衝鋒陷陣的車手。


但在此之前,邁爾斯已看穿了這其間的矛盾點:


假設時間和錢都充裕的情況下,你覺得福特會讓你,按照你的想法造車嗎?


他們(福特)有好幾層律師,成千上萬的營銷人員都會想出新的方法來搞你。


為什麼?因為他們不由自主,他們想要讓老闆高興!


而他們的老闆又想讓他們的老闆高興,以此類推。


他們為此而厭惡自己,但在心裡,他們更厭惡的是你這樣的人。


因為你與他們不同,你思考的方式和他們不一樣。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這種官僚體制,對於謝爾比這樣的執行者來說就是說一套,做一套的概念。


雖然大老闆明著說了,要放權給你。


但是大老闆之下的那群小鬼(高層),為了各自的利益,卻要多方地干擾你。


諷刺的是,對壘的雙方都是為了取悅老闆。


不同之處在於,謝爾比取悅老闆是為了老闆的利益,而小鬼們取悅老闆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具體的對壘過程,我不劇透了。


只能說,《極速車王》的故事,處處顯著不完美。


這種不完美,有外在的人為因素。


就如那場賽事的結局(也成為了世界賽車史上的一則醜聞)。


又有邁爾斯的最終結局,則是命運的不完美。


或許,我們有時候也只能用“不完美是生命的一部分”來寬慰自己,實則,也是迫於無奈。


就像很多時候,事實與真實,是兩回事。


後來的事實,是傳奇的:


--肯邁爾斯憑藉其出色的車技,受到世界賽車迷的尊重,併入選賽車名人堂。


--福特公司打造出的猛獸GT40,成為迄今唯一贏過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美國產賽車。


但背後的真實是:


--肯邁爾斯依然是那個性格不合群甚至有些乖張的人;


--福特公司打造出GT40的真實意圖,只是為了宣傳公司,促進汽車銷量。


8.5分!這才是真正的飆車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