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繆的《鼠疫》

加繆的《鼠疫》

加繆的《鼠疫》

如果說《十日談》是以瘟疫為背景寫就的文學名著,那麼加繆的《鼠疫》就是直接描寫瘟疫的長篇小說了。故事發生在20世紀四十年代阿爾及尼亞海濱城市奧蘭,這是一座平淡無奇的城市,和世界上其他的任何城市一樣,世代居住在這裡的人們過著平靜的生活,他們習慣了這座沒有鴿子,沒有樹木,更無花園的城市,在這裡,只有觀察天空才能看得出季節的變化,只有在小販從郊區運來的一籃籃鮮花裡才能獲得春天的信息。

倘若由此,你就武斷地認為這裡死氣沉沉,缺乏生氣,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要了解一座城市,比較方便而有效的途徑是知道那裡的人們怎麼幹活,怎麼相愛,又怎麼死去——奧蘭城的市民勤勞,對經商感興趣,愛看電影,喜歡去海濱沐浴,工作的人們下班後喜歡在餐廳或咖啡館聚會,年輕人喜歡尋找一些短暫而強烈的刺激,年紀大些的人們的嗜好是跑跑滾球俱樂部,或參加各種聯誼團體舉行的宴會,總之,這裡的人們的生活和世界上任何其他的地方的人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不同。

然而,災難卻突如其來地降臨在這座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城市,某年的4月16日早晨,主人公里厄醫生在診所門口發現了一隻死老鼠,當晚,裡厄在家門口的過道里又看到了一隻全身溼漉漉的大老鼠,它蹣跚地從陰暗角落裡走了出來,站立不穩,輕聲叫著,最後半張著嘴,口吐鮮血,倒地而死。接下來的日子裡,這座只有20萬人口的城市,被發現的死鼠越來越多,每天幾十只,幾百只,後來是成千上萬只。

死鼠終於消失了,市民卻開始生病,開始死亡,裡厄醫生接觸到的第一位病人是老門房,他半個身子探到床外,一隻手按住腹部,另一隻手摟著脖子,嘔吐不止,吐出一口一口帶血的膽汁,高燒三十九度五,頸部淋巴結和四肢腫大,肋側兩塊淺色黑斑不斷擴大,當天晚上,病人淋巴結越腫越大,摸著跟木質一樣堅硬,雖然,經過了各種救治,但第二天還是痛苦地死去了,接下來的幾天裡,城裡陸續有相似的病人死去,清醒的貝爾納·裡厄醫生敏銳地感到,這可能是瘟疫!他立即向防疫部門遞交報告,建議政府採取緊急管控措施,防止疫情蔓延,但是,政府對此置若罔聞,畢竟,瘟疫對當時當地的人們來說,已經非常陌生了,政府不願意接受這種論斷。當死亡人數達到20人時,“鼠疫”一詞被再度提及,當死亡人數達到每天30人的時候,省長著急了,正式宣佈發生了鼠疫,封城!


加繆的《鼠疫》

被封鎖在城裡的人們,幾乎斷絕了所有與外界的聯繫,信件不能寄出去,因為信件可能傳播病菌,電話亭不能打電話,因為排隊的人太多,通信系統已經癱瘓,沒有一艘船駛向奧蘭的港口,沒有一輛汽車駛入奧蘭城裡,翻斗車都側翻在輕便軌道上,酒桶和麻袋零散地堆著,貿易因鼠疫而停頓了。車輛交通和食品供應被政府採取了限制措施,食品限量供應,汽油實行配給制,提倡市民節約用電。

每天都有人死去,第三週死亡人數為三百零二人,第五週死亡三百二十一人,第六週上升至三百四十五人,人們內心的恐懼隨著死亡數據的增長而不斷攀升,有傳言說酒精可以殺死病菌,酒業貿易立即成為城市首位,大家的酒量大增,每天深夜兩點,還有大批醉酒漢從咖啡館裡搖搖晃晃地走出來。鼠疫給人們的頭一種印象是流放感,內心空虛,渴望回到過去,或者希望加快時間的流逝,讓這一切趕緊過去,一旦回過神來,又安於那種囚徒般的生活狀況,一頭扎進自己想象的虛幻中。

在這樣一個孤立而被放逐的世界中,絕大多數人孤獨但沒有絕望,恐懼但沒有放棄。人性中對生的渴望,對愛的信仰,逐漸消融了人們心中的流放感和孤獨感,他們最終選擇了抗爭,與病毒抗爭,與死神抗爭,其中的代表人物如裡厄醫生,他敏銳預感到鼠疫來勢兇猛,果斷防範,全身心投入,團結了一大批志願者與疫情展開了卓有成效的殊死搏鬥;如讓·塔魯,一位暫住奧蘭城裡的外鄉人,參加了志願者隊伍,成為裡厄醫生的得力助手,他堅持記錄疫情,成為城裡每日情景的鮮活材料,他發動組織了第一個衛生防疫隊,全身心投入戰鬥,置個人生死於不顧,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仍然頑強地與死神抗爭;如約瑟夫·格朗,一位市政府的普通職員,工薪微薄,他想當作家,卻不善於表達,生活單調枯燥,妻子雅娜也跟人跑了,後來成為一名志願者,任勞任怨,挽救了鄰居的生命,也幫助了許多人;如雷蒙·朗貝爾,巴黎的一名年輕記者,因出差而滯留在奧蘭城中,疫情開始的時候,曾千方百計想逃出疫城,與遠在巴黎的愛人團聚,後來受到裡厄醫生和塔魯等人事蹟和精神的感召,加入志願隊,為患者服務;如卡斯泰爾,一位經驗豐富的老醫生,曾經來過中國行醫,他最終用鼠疫細菌培養液生產出血清,為最終戰勝疫情起到了關鍵作用。這是一群平凡的人們,他們因為愛和責任,站了出來,成為抗擊疫情的英雄人物。

加繆的《鼠疫》

這部1947年出版的哲理小說,真實生動地描寫和展示了人們在巨大災難中的恐懼和孤獨、生離和死別、友誼和愛情、抗爭和奉獻,具有強烈的文學震撼力和藝術感染力,作者雖然寫得是一場虛構的瘟疫,隱喻著德國法西斯對法國的侵佔像鼠疫一樣破壞嚴重和可怕,但今天,面對新型冠狀病毒席捲全球的特殊時期,我們閱讀此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經典作品,依然感同身受,備受感動和鼓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