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繆《局外人》:我的命運由他們決定,而根本不徵求我的意見

加繆《局外人》:我的命運由他們決定,而根本不徵求我的意見


26歲時,你在做什麼?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誠然,很多知名作家都是這麼做的。


1933年,法西斯勢力在德國得勢。一個剛進大學的年輕人參加了反法西斯運動,並於第二年加入法國共產黨做宣傳工作。


1936年,這位年輕人寫了劇本《阿斯圖裡起義》,意在反抗暴政。


1938年,他擔任《阿爾及爾共和報》的記者,不久後任職《共和晚報》主編。此時的他高度關注社會問題,經常追蹤旁聽許多審判,其中不乏重罪法庭審理的特大案件。揭露社會現實、抨擊法律不公的念頭深埋在心底,他開始醞釀寫一本書。


大概一年後,他開始動筆,並於1940年5月寫就《局外人》,此時的他剛過二十六歲的生日。


加繆《局外人》:我的命運由他們決定,而根本不徵求我的意見


1942年,小說《局外人》出版,第一版4400冊,大獲成功。報界、評論界對其高度評價:“一部經典之作,一部理性之作”、“站在當代小說的最頂端”、“出現在歷史環節上完美而富有意義的作品”······他的名字“阿爾貝·加繆”響徹法國文學界。


事實上,《局外人》這部法國20世紀舉足輕重的文學作品,其故事情節十分簡單。


小說主人公是一名循規蹈矩的小職員,用微薄的薪水供養著住在養老院的母親。故事以母親的去世為開端,講述了主人公參加母親葬禮,葬禮後邂逅女同事並與其有肌膚之親,以及與身為男鴇的鄰居成為朋友並幫其捉弄情婦從而得罪阿拉伯人。而情節上所謂的小高潮也無非是主人公在沙灘上遭遇阿拉伯人並與其產生衝突,並開槍將其射殺,從而面臨審判。


加繆《局外人》:我的命運由他們決定,而根本不徵求我的意見


然而講到這裡,也不過是本書前半部分的內容。後半部分對審判的描述,才是小說的真正高潮,也是這本書成為當代世界文學經典名著的原因所在。


用一半篇幅描述的審判,是對司法邪惡性質的揭露,也是對法律機器殘殺人性的抨擊。而這一切,似乎與主人公是眾人眼中的“異類”有關。生理上的需求常常會干擾主人公的感情,這是他在烈日當空的媽媽葬禮上未表露難過的原因,也是其在烈日當空的海灘上稀裡糊塗槍殺他人的原因。然而,審判不是針對殺人案件,而是轉變成了對主人公的“靈魂審判”。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荒誕的審判吧。


預審法官:你愛不愛自己的母親?你是否信仰上帝?

庭長:為什麼要把媽媽送進養老院?媽媽是否對被送進養老院這件事有怨言?

檢察官:證人是否看見了被告人在葬禮上沒有哭?被告人不知道媽媽的年齡?


他們得出結論:這個人,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不知道母親的年齡,不想看母親的遺容,在媽媽死後的第二天跟女人看電影、做愛,最後為了了結傷風敗俗的糾紛就隨便殺人······


辯護律師:說到底究竟是在控告他埋了母親,還是在控告他殺了一個人?

檢察官:是的,我控告這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理埋葬了一位母親!


他們一天又一天沒完沒了地評論主人公的靈魂,所有的一切都在沒有他參與的情況下進行。命運由他們決定,而他根本不被徵求意見。於是,審判結果看起來也就非常好理解:庭長以“法蘭西人民”的名義,要在廣場上將他斬首示眾。


在司法不公正的世界裡,在一個對“異類”進行精神暴虐並置之死地的國家中,現在死與二十年後死沒有什麼區別。最終,每個人都會被判死刑。


田野上萬簌作響,直傳到我耳邊。夜的氣味、土地的氣味、海水的氣味,使我兩鬢生涼。這夏夜奇妙的安靜像潮水一樣浸透了我的全身······為了不感到自己屬於另類,我期望處決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來看熱鬧,他們都向我發出仇恨的叫喊聲。


加繆《局外人》:我的命運由他們決定,而根本不徵求我的意見


以上描述遠遠沒有小說本身精彩,推薦大家感興趣可以讀一讀《局外人》,探究下主人公到底是何等“異類”,以及體會下作者筆下的荒誕審判。


另外,主人公的遭遇不禁讓我想起近來被全網刪除的關於“發哨人”的採訪文章,二者雖然相去甚遠,卻在本質上有點相似:當被剝奪了話語權時,當沒有申辯的餘地時,活著跟死了沒有任何區別。


在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情上,在關乎性命的大事上,但願我們永遠不會成為局外人。


P.S 最近在讀加繆的作品,會慢慢跟大家分享,感謝您以往的支持,我會加倍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