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末期最杰出的两位名将的交锋│576

虽然吴国皇帝孙皓昏庸残暴,吴国内忧外患不止,国力衰弱,民生凋敝,但吴国也并不是那么好灭的。对外,有长江天险阻隔;对内,从孙策割据江东至今,吴国处于独立状态已经长达七十几年,当地豪门贵族与百姓的认可度还是非常高的,国破家亡面前,愿意为吴国效死的文武大臣、士卒百姓还是相当多的,因而,灭亡吴国,需要徐徐图之,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且,晋国这面的隐患也是不少。

这些问题,都要羊祜一一克服。

羊祜到任后,发现荆州地区晋国的百姓生活也是相当艰苦,缺衣少食。不光百姓,就连戍卒的军粮,也不充足,库中存粮连应付一百天都不够。

羊祜了解具体情况后,并没有急于从战争需要入手,做战争准备和动员,而是按照长远打算,从发展的角度开始行动。

他安抚荆州地区的百姓,鼓励生产,发展经济。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羊祜将戍守的军队分作两半,一半执行正常的军务,巡逻、戍守等,另一半开荒屯田。当年,荆州军队就开垦荒田八百多顷,极大的解决了当地粮食缺乏的问题。

同时,羊祜还开办学校,兴办教育。另外,羊祜对吴国人也没有按照敌人对待,而是开诚布公,非常讲信用,来投降的欢迎,之后想离开的,也随自己意愿决定,毫不干涉。

经过羊祜的一番努力,荆州地区的面貌几乎焕然一新。没几年时间,库中存粮十年都吃不完。羊祜在荆州一带,深得人心。

在军事上,羊祜也并不是毫无作为。自己这方减少了防范力量,也没有主动进攻的打算,那吴国要是前来进攻呢?自己这边不就吃亏了吗?

经过分析,羊祜认为,吴军对荆襄一带,威胁最大的,就是距离襄阳七百多里的石城一带的驻军。这些吴军不时的侵扰边界,是吴、晋边界最主要的不安定因素。于是,羊祜用计,使吴国主动撤掉了石城的驻军。这样,吴、晋边界地区,基本处于和平状态。

羊祜自己也毫无将军的做派,日常穿着打扮非常休闲,一般穿宽松而轻暖的裘皮衣服,从不顶盔挂甲,身边的侍卫也只有十几个人,完全是一副牧守地方的架势。

羊祜的做法,在稳住吴国人的同时,也迅速稳定了荆州一带的形势,同时在不知不觉间,慢慢加强了晋军的战斗力。

司马炎对羊祜的做法非常赞赏,下令取消了江北所有的都督建置,加封羊祜为南中郎将,将汉东、江夏一带全部军队都交给羊祜统领。后来又加封羊祜为车骑将军,开府如三司之仪。

吴国的孙皓虽然残暴,基本的军事素养还是有的,见羊祜将荆州治理的有声有色,粮草充足,军事实力也不断增强,于是派镇军大将军陆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等地军事,与羊祜对垒。

陆抗也是吴国名将,是当年在猇亭之战中大败蜀汉皇帝刘备的吴国名将陆逊的儿子,豪门出身,家学渊源,文武双全,对吴国忠心耿耿。这个时间,陆抗已经是吴国少有的擎天之柱一般的将领了。

陆抗上任后,采取的措施和羊祜颇为相似,也并没有大动刀兵,采取防守与发展并重的策略。

实在是多年征战,双方都有点打不动了。

然而到了272年,这种和平突然被暂时打破了。

吴国皇帝孙皓突然想起征召驻扎在西陵的昭武将军、西陵都督步阐。步阐世代居住在西陵,突然接到征召的命令,大惊失色,以为自己哪里失职,或者有人向孙皓进了谗言,孙皓要害自己。步阐担心之下,根本没敢来面见孙皓,而是占据西陵城,派人质去洛阳,向晋国投降。

由此可见,孙皓的嗜杀,对吴国的大臣们构成了多大的心理压力。

司马炎当然痛快的接受了步阐的投降,对其大加封赏。

陆抗闻听步阐叛变,吃惊不小,急忙调兵遣将,平灭叛乱。

此前,陆抗本人曾经在西陵城镇守数年。为了抵御将来晋军有可能的进攻,陆抗曾经大力加强过西陵城的城防。所以,西陵城城防坚固,守备器械充足,而且,西陵城位处战略要地,乃兵家必争之地。西陵如果被晋军占领,吴国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司马炎也料到吴国不会放任步阐投降不管,于是命令荆州刺史杨肇率军奔西陵,接应步阐;命令羊祜率军五万,杀奔江陵,吸引住陆抗的视线,拖住吴军主力;命令巴东监军徐胤率领水军攻击建平以为策应。

就这么突然间,陆抗和羊祜这两位三国末期最杰出的将领,展开了正面的交锋。

当时,晋军三路军队加起来有八万之众,吴军只有三万,所以从人数上来说,晋军占据明显的优势。但是因为是在吴国境内作战,所以吴军占据地利的优势。而且,毕竟步阐是突然投降,所以晋军上下,包括羊祜,多少都持有观望态度,较为谨慎,担心上当;而吴军陆抗方面,则感觉事态紧急,拼尽全力要尽快消除祸患,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吴军又占据了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