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打仗不如诸葛亮,但算计,恐怕十个卧龙也不如他

司马懿的心声:杀孟达的那些年,我的愿望是做一个纯臣。而辽东一役,我的心思你不懂!

司马懿打仗不如诸葛亮,但算计,恐怕十个卧龙也不如他

司马懿初次主持大规模战役,是在227年(当年杀了他昔日的同事孟达),而辽东之役,已经是238年,即11年后。当初,曹魏尚有曹真、曹休、张郃等一批名将,而11年后,曹魏政坛之上,已经名将凋落殆尽,军政大权,几乎尽入司马懿之手。距离司马懿杀死曹爽,彻底实现全面独裁(249),也不过11年。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关键的中间点。前11年,司马懿除了害死张郃这件案子比较恶心,其他方面还马马虎虎。而后11年,他便开始启动权臣之路。

请注意,要做权臣,第一就是要显示自己的狠毒,让大家怕你。

于是,在辽东一役之后,司马懿发动了一场极为恐怖血腥的大屠杀,史书记载,被杀的辽东上层人士,有两千余人,而普通百姓与士兵,即十五岁以上的辽东男人,被杀了七千多人。

而之前的平定孟达之役,司马懿俘虏了参与孟达叛乱的一万多人,但真正杀死的,只有孟达等少数人,其他几乎都得以活命。此后司马懿奖劝农桑,吏民心悦诚服。

那么为什么在辽东,司马懿就不能这样做?

因为司马懿要借此立威!

司马懿打仗不如诸葛亮,但算计,恐怕十个卧龙也不如他

包括此后,曹爽失败之后,司马懿同样心狠手辣: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目的也是为了立威。

但另一方面,司马懿也懂得所谓恩威并施,但这个恩威并施,其实目的也是立威。

譬如说,平定辽东后,有士兵天寒地冻,没有足够的衣物穿,有人说,皇帝不是给了你大批衣物吗,正好给士兵们穿啊!

司马懿斩钉截铁地说:不行,皇家衣物,那是官物,我是人臣,没有指令,不得私自发放。

这实际上是彻头彻尾的谎话,皇帝给你统领大军的权力,这些衣物当然也是完全由你支配。

那么为什么司马懿硬是按住不发呢?很简单,发下去,士兵第一感谢的是曹魏皇帝,而不是他司马懿。第二感激的是那个给他提建议的人,也不是司马懿。

随后,司马懿干了另一件事,那就是上书皇帝,请求“军人年六十已上者罢遣千余人”。也就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兵,可以回家抱孙子去。

大家可以想一想,老兵回家,跟家人说这是谁的恩德?司马懿的。

司马懿打仗不如诸葛亮,但算计,恐怕十个卧龙也不如他

也就是说,皇帝给士兵的恩情,让他给截了。然后他出面申请的一点点小恩情,则大肆做广告。

这是一面,而另一面,对皇帝,他则说,杀人,我替皇帝您杀了,赏赐军士这样的恩德,则只有皇帝您才能施与,那些老兵没有用了,皇帝您把他们放回家,他们也感激您。

要知道,这样的手法,司马懿在曹操曹丕这样的江湖大佬面前是绝对不敢使的,可这会他就敢了,为什么?因为此时的皇帝是曹睿。

从235年起,老一代臣子如司徒董昭、司空陈群相继病死,曹叡开始大修宫殿,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消耗大量人力,大臣杨阜、高堂隆等人数次进谏,曹叡不听——而司马懿对于此类事,一直的态度就是乐观其成。

打个比方,此时的司马懿,就好似一只老狐狸,稳稳地窃取曹魏的底盘:即造成曹魏军队,长期感觉不到皇帝的存在,生死富贵,全在他司马懿一人之手。

司马懿打仗不如诸葛亮,但算计,恐怕十个卧龙也不如他

这一招,其实比当年的曹操还要狠,因为曹操的军队,其实本身就是他募集而来的,严格而论并不存在窃取的问题,而司马懿,却是这样做的史上第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