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審判》與《城堡》:以他人為鏡,能照出我們生命的本質

殘雪曾說:“一個人來到世上,如果他在精神上沒有經歷‘孤兒’的階段,他就永遠不能長大、成熟,發展起自己的世界,而只能是一個寄生蟲”。

卡夫卡的作品《審判》與《城堡》本質上講的都是K歷經心靈的自審後,追求精神的自由。具體而言,《審判》講述的是罪人K自己審判自己,在審判的過程中,K意識到自己的罪行,從而脫去世俗的外衣,迴歸純粹的精神狀態。《城堡》講述的是醒悟後的K繼續內心的自審,為了追尋至高無上的理想,他最大限度的釋放生命的本能。通讀完兩部作品後,我們看到內審是一場終生的審判,是我們對抗庸俗現實的精神支撐。


讀《審判》與《城堡》:以他人為鏡,能照出我們生命的本質

內審是一場漫長的終生審判,伴隨我們一生

小說《審判》中的K被捕了,他到底犯了什麼罪?K自己也說不上來。但不管K是否認罪,審判還是照常進行。首先K被傳喚到法庭開始了第一次審訊,但是在威嚴的法庭上,K以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開始了滔滔不絕的辯護。他用那些可笑、脆弱的世俗支撐來做辯詞企圖為自己開脫,然而他的無知與蔑視再次嚴重觸犯了法,犯下了不可挽救的罪行。

面對如此執迷不悟的K,法先後派來了看守、律師、畫家和神父來幫助K認罪伏法,卑微的看守提醒K膚淺的物質利益是脆弱不可靠的;律師和畫家為K剖析所謂的教養、身份、職位這些表面的優越只是轉瞬即逝的裝飾品或者可以說是虛幻的美好;最後出現的神父是靈魂的使者,神父對K的個人審判中,K終於看到了一直被抑制在黑暗中的那個不願意直面的自我,面對自己累累罪行,無處可逃的K最終覺醒了。

在這場內審中,K揭開了自欺的面具,放下了所有的世俗累贅,他終於意識到自己想用二十隻手攫取世界的貪婪慾望的荒謬,他終於找到了被世俗汙濁的靈魂。最後,歷經一次死神的判決後,K踏上了淨化靈魂的旅程。

讀《審判》與《城堡》:以他人為鏡,能照出我們生命的本質

小說《城堡》中的K來到了一個人生地不熟的村莊,當然他並不是漫無目的的閒遊,他尋著城堡四射的光芒來到了此地, 在這裡,城堡並非是客觀名義上的場所,而是擁有至高無上精神力量的主宰,是每個村民可望不可及的精神到達。

此時的K不再需要光鮮的衣著和優越的社會地位這些虛幻的武裝,他需要的是精明的頭腦和通透的內在,因為進入城堡是一場智慧的較量,是內在精神的考驗,而為了進入城堡,K費盡周折,他首先是從信使巴納巴斯下手,死皮賴臉跟隨巴納巴斯走入黑夜,試圖在巴納巴斯覆命的時候進入城堡,隨後又勾引城堡老爺克拉姆的情婦費麗達,企圖利用費麗達作為與克拉姆討價還價的籌碼,他甚至欺騙小男孩漢斯來接近漢斯的母親從而打聽城堡的消息,最後所有的計謀都以失敗告終。

最終K不但被未婚妻費麗達拋棄,還從有身份的土地測量員淪落到了無名無分的下層僕人堆裡。經歷如此大的起落後,此刻的K成了世人眼中無依無傍的可憐人。但事實上K所經歷的這些波折同樣是一場自我的內審,而審判的目的就是讓K釋放出更大的能量和發展無限的可能來打破規律、衝破限制,讓K以更精彩和更有意義的方式來豐富現存的命運。

因此這場漫長的自我內審過後,一種新的理念讓K脫胎換骨,K意識到了自己靈魂深處的光芒。

讀《審判》與《城堡》:以他人為鏡,能照出我們生命的本質

殘雪曾說:“拋棄,實際上意味著精神上的斷奶”。如今的K已徹底拋開了身份、地位這些生活的負累,他逐步遠離虛榮的世俗誘惑,並決然地拋棄自己溫情留戀的故鄉。總之,K捨棄了曾擁有的一切外在,走上了真正的精神自由之路,現在的K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自由

“似乎他現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自由,可以在這片原本禁止他進來的地方想等多久就等多久,而且他是經過自己的奮鬥爭取到了這份自由,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現在誰也傷不了他一根毫毛或是把他趕走,甚至誰都難得跟他說上一句話”。

但是自審並沒有就此終止,K依舊在等待機會,等待走向更高境界的精神世界。

生活中出現的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的本質

小說《審判》中的K在被捕的那個早晨開始,法就派來了不同角色的人物輪流出現在他的生活中,引導K認罪伏法。同樣《城堡》中的K在通往城堡的路上不斷掙扎奮鬥,一次又一次的犯錯誤、陷入泥潭,但是村民們以身作則,對他說教、指責或是反思誘導和開導,最終K從迷茫走向了清晰。我們看到K生活中出現的這些人物無疑就是一面鏡子,他們照出了K的本質,並幫助、引導K發現內在的自我,走向完善。

讀《審判》與《城堡》:以他人為鏡,能照出我們生命的本質

1、法官是威嚴的代表,但是法官在法庭上審訊K時,他們手中所研讀的法律書竟是一些不堪入目的色情書,並且這些書都毫不隱瞞的放在了最顯眼的位置。顯然,這是法官有意為之,他們以自己為鏡,照出了表面光鮮的K內心卻住著一個慾望的奴隸,無以自救。

2、畫家生活在一個空氣汙濁的小屋裡,他們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只需輕輕的幾筆就能讓醜陋的法官沐浴於光環之下,成為法的神聖使者,但是畫家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美化法官,他們以自己為鏡照出了眾目睽睽下的K平和,擁有他人羨慕的銀行職位,但背後的他卻利用手段牟取職位,私生活也不檢點。

3、神父這面鏡子更是照到了K的靈魂深處,神父赤裸裸的照出了K一直壓抑在黑暗深處的那個不願意面對的自我,一直以來他依賴自欺的面具來自我麻醉,逃避自我,直到神父的出現,他才意識到自己的一生就是一個錯誤,只有接受審判,揭開面具才能拯救自己。

4、K與認識不到幾小時的費麗達訂婚同居了,但K與費麗達並沒有真感情,在他的謀劃中,費麗達是他接近城堡,與城堡老爺談判的籌碼,當然費麗達也是利用K來達成自己的心願。所以互相利用的費麗達和K互為鏡子,照出了“你迎著我,我迎著你,兩人兩心相合”的真正意圖即雙方為達到目的的卑劣嘴臉和內心不可告人的慚愧和自卑。

讀《審判》與《城堡》:以他人為鏡,能照出我們生命的本質

5、在K走投無路之下,倩碧收留了K,當然倩碧的意圖非常明確,她和K雖然是下層小人物,但他們不甘心命運的安排,無論命運如何打壓和限制,他們都堅信來日方長,等待新的機會崛起。而他們自己就是彼此達成目標的棋子。因此他們以對方為鏡照出了那個反叛命運,攫取不平凡世界的平凡人。

6、K在巴納巴斯家認識了他的妹妹阿瑪麗亞,高傲的阿瑪麗亞對世俗的愛不屑一顧,她拒絕通過與城堡老爺肉體交易來贏得地位,她選擇了用沉默來等待愛,並在痛苦的沉默中終其一生。其實,阿瑪麗亞不僅是K的鏡子,也是作者卡夫卡的鏡子。熟諳卡夫卡作品的讀者都知道卡夫卡曾訂婚三次,但這三次感情都沒有圓滿的結局,都在他的主動解除婚約後終止。因為卡夫卡本身對女人有一種難以抑制的排斥和厭惡,但是他內心又渴望親近女人,他也曾夢想通過結婚來滿足世俗的快樂,但最終他和阿瑪麗亞一樣消除了世俗之愛,獨自一人承擔命運。

唐太宗曰:“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的確,以法為鏡,K看到了自己為追求世俗而扭曲虛偽的面孔,看到了靈魂深處汙穢的自我。以城堡為鏡,k看到那個擁有無限力量和無限可能的自我,找到了更有意義和更自由的精神世界。

讀《審判》與《城堡》:以他人為鏡,能照出我們生命的本質

結語

小說《審判》中那個固步自封的鄉下人經歷了一場如何活的拷問後覺醒了,他不再聽從守門人的規勸或是恐嚇,而是衝破重重迷霧闖入了陌生的村莊,但是在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K要追尋什麼?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而城堡就是K為了自己新的生命釋放更精彩的光芒而創造的理由。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亦是如此,為了豐盈生命,我們會從虛無中創造無數的可能,創造無數生的理由,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城堡”之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