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森先生其藝其人(一)家傳師教

楊寶森先生其藝其人(一)家傳師教

在30年代的京劇四大鬚生中,楊寶森年齒較幼而謝世最早;卒年不足五十,正當壯歲。40年的舞臺生涯中,他似乎也沒有過轟轟烈烈的黃金時代;那種場外人山人海、場內山崩地裂的氣氛,從來與他無緣。有人說他"唱一輩子戲沒發過財",不全為謬。然而,他所創立的楊派藝術卻餘韻繞樑,香菸不斷,海內外知音頗眾,繼者大有人在。正式傳人之外,私淑弟子尤多。時光的沖刷未能消磨人們的記憶,歷史的積澱反而增添了他藝術的光輝。內行有言:"楊三爺紅在死後。"在京劇流派藝術的白花園中,楊派至今如空谷幽蘭,一枝獨秀,吸引著廣大"楊迷"。

這種藝術現象,在京劇史中當稱獨步。究其原因,答案在楊寶森其藝其人之中。

楊寶森先生其藝其人(一)家傳師教

家傳師教

楊寶森,字鍾秀,祖籍安徽合肥,1909年生於北京。

他的家庭是京劇世家。祖父楊朵仙是晚清著名花旦,伯父楊小朵亦以花旦馳名。清代筆記曾載:某王爺嗜戲成癖,每每粉墨登場。一次府中堂會,堅邀楊小朵合演《翠屏山》,楊飾潘氏,他飾石秀。"吵家"一場,潘攆石秀,楊小朵突然念出:"你就是個王爺,今兒個也得給我滾出去!"當時舉座失色,愕不能言。而楊小朵面不改色,王爺惱怒不得,勉強敷衍終場,一時盛傳都下。楊小朵當年的舞臺聲望、機敏潑辣,由此可見一斑。


楊寶森的父親楊孝方是知名武生。楊寶森與大哥楊寶忠自幼學藝,均工生行。但他的開蒙老師卻是花臉前輩裘桂仙。

裘桂仙曾與譚鑫培、楊小樓等同為內廷供奉,入宮為慈禧、光緒應戲差。他嗓敗後曾改業為琴師,為銅錘花臉何桂山操琴;中年登臺復出,仍宗何派。他雖工以唱為主的黑頭大面,武功卻也不錯。楊寶森從五、六歲就隨他學毯子功。

有的文章說:楊寶森與裘子盛戎幼年同隨裘桂仙,開蒙戲為生淨對兒戲《斷密澗》云云。竊以為未必可信。查楊寶森為10歲即搭斌慶社轉戰京滬,隨即小有名聲。拜裘桂仙學藝,當在1919年之前,而裘盛戎晚楊6歲,此時不過四齡,豈能整出地學下李密來?或者當在此後,但對楊來說,顯然已非開蒙。裘桂仙化雨楊氏,主要是從毯子功上"開範兒"。至於楊寶森為什麼不向身為武生的父親就近學武,則出於梨園界易子而教的傳統。

楊寶森真正學老生戲,得益於陳秀華和鮑吉祥。陳得餘(叔巖)派神髓,後又應聘于斌慶社,對楊寶森影響尤深。而專習汪(桂芬)派的前輩老生王鳳卿,對楊寶森也有相當影響。

搭班斌慶社邊學邊演,前後大約六年,楊寶森隨社或久戰北京,或遠征滬上,豐富了藝術實踐,也引起了觀眾的注目,"斌慶有個小老生,唱餘派,不錯!"但是,16歲以後,由於倒倉和其他原因,他從舞臺上消失了。誰也不曾料到,這個暫時的消失卻是他藝術昇華的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