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大撤退背后,是希特勒与德国军方难以化解的矛盾

文|过春天


敦刻尔克的撤军奇迹是希特勒故意而为之?

1940年夏天,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城市敦刻尔克进行的战略总撤退,一直是为不少史家所津津乐道的。而关于三十多万联军官兵为何能在德军兵临英吉利海峡时,仍然能够逃出生天的原因讨论,更是层出不穷。例如,有学者认为希特勒为了与英帝国方面达成分割欧洲大陆和海洋的妥协,故意放走了到嘴边的肥肉,这种说法看似有些道理,似乎还证明了希特勒的政治天才,可事实上,细心者将会发现,假如希特勒真的有心放走英国人,为什么还要在5月26日之后恢复对海峡地区撤退联军的攻击,再者一说,即便他真的要施恩于对手,把对方军队尽数俘虏,从现实和心理上同时震慑对方,以换取英帝国的主动妥协,难道不更好吗?所以希特勒刻意放走敌人的说法,丝毫经不起推敲。

敦刻尔克大撤退背后,是希特勒与德国军方难以化解的矛盾

(讲述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电影剧照)

担心装甲师遇伏,希特勒叫停进攻?

又有一种观点认为,希特勒放走了困在海峡边上的英法联军主力,实际上是因为他担心德国装甲部队孤军深入,会遭遇对手的埋伏,以致于全军覆没,功亏一篑。这种说法也甚嚣尘上,甚至有人还拿希特勒当时下达给前线部队的命令与慰问陆军将帅的记录,来给希特勒辩护,声称他实际上还没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孤军深入,在马恩河遇伏惨败的阴影里走出来。所以纳粹德国的装甲主力在推进两周以后,迅速收缩防线,等待其他几路援军的跟进,实际上是受了希特勒谨慎进攻心理的影响。

其实,这种说法也有很大的漏洞。要知道,纳粹德国高层之所以能在二战初期的闪击法国作战中如入无人之境,靠的就是希特勒的强行干预与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等少数少壮派军官的支持。因为当时的柏林高层中大部分官员,并不看好进攻法国的作战行动。由此可见,希特勒在战略上不但不会保守,反而比周围人都大胆。在战争之初胜利看不见希望时,希特勒都能支持手下大胆的搞穿插作战,很难想象他会在战争局势明朗后,突然选择让部队停止前进。

所以,敦刻尔克的联军能够从容撤退,恐怕另有原因。

敦刻尔克大撤退背后,是希特勒与德国军方难以化解的矛盾

(英法联军登船撤离的场景)

战争之初,古德里安进展顺利

要想解释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我们还得从战争爆发之初来说起。1939年秋纳粹德国灭亡波兰后,柏林统帅部随即集中兵力向法德边境靠拢,准备扩大侵略。当时,希特勒与德国高层军政官员,为了避免德军进攻步一战后尘,所以决定兵分三路同时出击,并以法德和低地国家的连接地带——地势崎岖、易守难攻的阿登山脉作为突破口。而素来为纳粹德国国防军所青睐的出鞘利剑——装甲部队,则成为了经阿登地区攻入法国计划的最佳践行者。

这支装甲部队,由闪击波兰作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古德里安率领,在短短两天时间内穿过100多公里的阿登山脉,强渡马恩河,突进到广阔的法国北部平原当中,将当时分布在低地国家与马奇诺防线的联军主力斩为两段。

与此同时,进攻低地国家的德国B集团军群与位于马奇诺防线正面的德军也发起了不间断的攻势,这一方面给古德里安的突击争取了时间,另一方面也让联军无法轻易抽身而出,回援大后方。就这样,数量和装备上占优势的英法联军,居然抽不出一兵一卒来挡住距离巴黎仅130公里不到的德军。

敦刻尔克大撤退背后,是希特勒与德国军方难以化解的矛盾

(放慢追击速度的德军)

B集群自作主张,引发希特勒不满

就在德军高歌猛进,把整个法国搅得天翻地覆的时候,位于比利时的德国B集团军群,却通过陆军司令部,要求把古德里安这支劲旅调给自己来使用,身为陆军司令的勃劳希契态度暧昧,未加拒绝,而身为当时德国陆军总参谋长的哈尔德则大为不满,他认为B集群这种做法,无疑会影响到德国击败法国,使其尽快退出战争的全盘计划。

比哈尔德还不满的,是位于柏林的希特勒,对法的战争,就是在希特勒的强力意志干预下付诸实践的,一开始,德军将领多持悲观态度,有些军官甚至秘密策划,要在战争爆发受挫后逮捕他们口中的元首。不过,命运之神的眷顾,让德军开局顺利,所以之前抵制希特勒的德国陆军军官们,一转而为他坚定地支持者,其中,就有日后叱咤风云的沙漠之狐隆美尔。

但是,由于德军进展过快,统帅部对前线部队的控制力度逐渐减弱,甚至出现了德军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穿过半个法国到达瑞士边境,向总部报告时,统帅部却认为其说谎而反复确认的情况。

敦刻尔克大撤退背后,是希特勒与德国军方难以化解的矛盾

(希特勒)

前线德军的快速推进与先斩后奏的表现,逐渐引起了希特勒的反感。从长刀之夜忍痛割爱,解散与德国国防军对立的冲锋队以来,希特勒一直致力于与德国军方搞好关系,但是,这种和谐关系,实质上是建立在军队对希特勒本人的绝对效忠之上的。因此,一旦陆军因为战争爆发而扩大行动自由,表现出脱离甚至抵制希特勒进一步命令的时候,作为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的独裁者,就要开始收紧自己手中的权力了。他要让德国国防军明白一个道理,一切的胜利,都是他带来的,既然他可以带来,那么他也能收回去。

巧的是,此时B集群不经古德里安的上司A集群统帅同意,就强行将其归入自己战斗序列的命令,给了希特勒干预的借口。他认为,B集群的命令根本没有得到陆军司令部的明确同意,而且柏林方面对此也是一无所知,所以古德里安等只能继续执行原上司的命令,不去进攻低地国家的敌军,而是一边聚拢部队休整,一边去占领基本已经不设防的法国北部城市。

敦刻尔克大撤退背后,是希特勒与德国军方难以化解的矛盾

(穿过阿登山脉的德军)

德军装甲师收缩攻势,纵虎归山

平心而论,B集群的做法虽然的确有越权嫌疑,但是他们要求A集群前锋同其配合行动,前后夹击已经成为惊弓之鸟的敦刻尔克英法联军,以尽可能歼灭对手的有生力量,是很明智的。不过,希特勒自作主张,在5月24日叫停古德里安统帅的装甲军策应B集群攻势的行动,直到26日才恢复进攻命令的一系列做法,给了英法联军喘息之机,他们连忙开闸放水,让人工形成的运河暂时隔开了他们和德国装甲军的距离,同时抓紧时间将军队运回英格兰地区。

英国方面的撤退计划,毕竟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可是此时希特勒并不请愿让陆军自由行动,而是把破坏英军撤离行动的任务,交给了他"最忠诚的战友"空军司令戈林。戈林纸上谈兵,自信可以用空军轰炸结束战斗,但结果却是英法空军拼死搏斗,让其无隙可乘,最后在他的元首面前食言,一度失宠。

敦刻尔克大撤退背后,是希特勒与德国军方难以化解的矛盾

(撤退的英法联军在防御空袭)

到26日时,在陆军司令部将领的恳求下,希特勒才恢复了继续进攻的命令,但这时候敦刻尔克的周围地区已经被海水淹没。装甲军错过了突击歼敌的最佳时机,只能望洋兴叹,寄望于庞大的空军了。

战争结束后,希特勒也觉察到了自己的强行干预错失了歼敌的大好时机,而且英国方面决心作战到底的官方声明,更隐约透露出了其实力尚存的信息。为了掩盖自己的干预所造成的纵虎归山的现实,他只能以担心装甲军行进过快,遭遇埋伏受损来搪塞。

敦刻尔克大撤退背后,是希特勒与德国军方难以化解的矛盾

(在后来的苏德战争中,希特勒干预力度更是有增无减)

至于德国将领们,表面上还得加以宽慰,可实则都反感极了希特勒的独断专行。希特勒和德国军方本就存在的矛盾,不但没有因为占领法国和低地国家的胜利而消弭,反而在敦刻尔克英军主力平安撤离后,愈演愈烈,终于在1944年春天演出了军官施陶芬贝格刺杀希特勒本人的悲喜剧。


参考文献:

(德)诺曼·奥勒《亢奋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0月

(英)约翰·吉根《二战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张志华《试析所谓"敦刻尔克之谜"》,《军事史林》2019年第8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