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為何被稱為京劇的第二故鄉?

吉林市,為何被稱為京劇的第二故鄉?

京劇是中國傳統戲曲種類中影響力最大的劇種,是世界三大戲劇體系之一,是中國的國粹。其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成形於咸豐年間。

說起京劇,人們自然而然想到的是那回蕩在京城裡的腔調。其實,京劇在清朝時便形成了以京城為中心,輻射中國大地的態勢。如果說清朝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入京城是京劇的起源,那麼,京劇在民間的傳播便是其成為國粹的助推力。

吉林城的京劇歷史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筆。這也是為何吉林市堪稱京劇第二故鄉和京劇藝術搖籃的緣故。

清朝光緒年間傳入吉林城

京劇擁有200多年的歷史與傳承。吉林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早在康熙年間,吉林城就出現了首個廟戲樓。而京劇則是在光緒年間傳入吉林城。光緒十一年(1895年),京城演員胡少卿來吉林市進行京劇演出,並且安家于吉林。至此,京劇走進吉林並深受吉林城的百姓喜愛。

戲樓戲臺為京劇繁榮奠定了基礎

早在同治八年(1869年),吉林市便有戲樓、戲臺十多處,足可見,在京劇傳入吉林城之前,聽戲、看戲就已經擁有了濃郁的文化氛圍基礎。京劇傳入吉林後,吉林城丹桂茶園、斯美茶園、群仙茶園、慶升茶園、同樂茶園、康樂茶園等著名的大戲園和戲樓,都成為京劇在吉林市的展現舞臺。京劇在這些場所演出十分火熱,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京劇在地方的繁榮。

吉林鉅富助推京劇發展

說起吉林城的京劇發展,自然離不開牛子厚。同治五年(1866年),牛子厚出生于吉林。牛家產業在此時正是鼎盛時期,產業遍及全國多地,在吉林當時有“牛半城”之說,意思是吉林城的一半差不多都是牛家的房產、產業。

牛子厚喜愛京劇,為京劇藝術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1901年,牛子厚出資在北京創立“喜連成”京劇小科班,1904年再投入巨資正式創立“喜連成社”。房屋購置、聘請名教、添置服裝道具、人員開銷,每年投入資金達到上萬兩白銀,“喜連成社”蓬勃發展,京劇藝術也傳承繁榮。

“喜連成社”的創立,是京劇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使中國京劇藝術人才的培養走向正規化、系統化和科學化,培養了大量京劇藝術人才,因而被譽為中國第一大科班。

吉林市,為何被稱為京劇的第二故鄉?

喜連成社京吉兩地演出

“喜連成”科班創立伊始,牛子厚就約定科班在北京與吉林兩地輪迴演出。1912年,“喜連成社”更名為“富連成社”。梅蘭芳、周信芳等一批京劇大師都出自“喜連成社”。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梅蘭芳14歲,第一次來吉林演出。據說,梅蘭芳在吉林市演出兩年後便紅了起來。吉林市河南街的一處牛子厚與梅蘭芳的雕像旁的銘牌文字介紹:吉林是梅蘭芳名字的誕生地。

吉林市,為何被稱為京劇的第二故鄉?

“喜(富)連成社”從創立到發展的過程,使得京劇藝術在上個世紀40年代前,在那樣的社會歷史背景環境下,依然取得傳承和發展,實乃難能可貴,因此,人們把這段時期稱之為京劇的第二個鼎盛時期。這其中,自然離不開吉林市的軌跡。

吉林市,為何被稱為京劇的第二故鄉?

吉林城解放後,京劇仍舊是風景

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斯美茶園(後更名為新慶大戲院)舉辦了吉林市解放後的第一場京劇演出,京劇走進普通百姓的生活。

1952年,梅蘭芳第二次來吉林,為支援抗美援朝進行義演,戲臺便是新慶大戲院。

上個世紀50年代末,吉林市還成立了藝術京劇班、京劇團。

後來成立的吉林市青少年宮戲劇班、市少兒藝校京劇班都為京劇的藝術繁榮、交流起到了推動作用。

吉林市,為何被稱為京劇的第二故鄉?

2016年,國家京劇院“京劇尋根之旅”活動中,著名錶演藝術家於魁智、李勝素帶隊在吉林市演出經典京劇。

2016年12月,百年曆史京劇老字號“喜連成社”落戶吉林市群眾藝術館。

吉林市,為何被稱為京劇的第二故鄉?

京劇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吉林市始終與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在京劇藝術的發展與傳承中起到重要的、關鍵的推動作用,因而,吉林市理所當然的、名副其實的是京劇的第二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