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東來:《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66

佛教的東來:《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66

如今,誕生於印度的佛教,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是怎麼傳入中國的,自古以來有多種說法。有人認為佛教的傳入在秦漢之際,有人認為在西漢末年。後一種說法還得到一些文獻的支持。《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裴松之的注,引魚豢《魏略•西戎傳》,提到漢哀帝時曾經有西域人將佛教傳入中國。也有人認為佛教的傳入除了傳統的絲綢之路之外,還存在著其他的一些途徑。有人認為佛教最早傳入中國是從海上絲綢之路。也有人認為佛教的傳入,是經過緬甸到達中國的西南地區的。

佛教的東來:《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66

以上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佛教的傳入應該不是在某一個具體的時間,某一個具體的地點,一次性完成的。相對於這些說法,傳統的“白馬馱經”之說被更廣泛地接受,可以看成佛教傳入中國的標誌性事件。

關於“白馬馱經”最早的文獻紀錄,是東晉袁宏的《後漢紀》。白馬馱經源於漢明帝的一個夢:“初,帝夢見金人長大,項有日月光,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其形長大。陛下所夢,得無是乎?’於是遣使天竺,乃問其道術,遂於中國而圖其形像焉。”(《後漢紀》第187頁,中華書局2002年版)

佛教的東來:《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66

後來,北齊魏收在《魏書·釋老志》中有更詳細的記載:“後孝明帝夜夢金人,項有日光,飛行殿庭,乃訪群臣,傅毅始以佛對。帝遣郎中祭愔(yīn)、博士弟子秦景等使於天竺,寫浮屠遺範。愔仍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洛陽。中國有沙門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愔又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明帝令畫工圖佛像,置清涼臺及顯節陵上,經緘於蘭臺石室。愔之還也,以白馬負經而至,漢因立白馬寺於洛城雍門西。摩騰、法蘭鹹卒於此寺。”(《魏書》第3026頁,中華書局1974年版)

佛教的東來:《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66

漢明帝的使者到了西域,見到兩個天竺高僧,就把他們請到了洛陽。伴隨著兩位高僧一同來到洛陽的,還有用白馬馱回的佛教經卷《四十二章經》。為了安頓兩位高僧,放置這些佛教經卷,在洛陽城西修建起了第一座官辦寺廟,為了紀念白馬馱經,這座寺廟就被命名為白馬寺。

佛教的東來:《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66

相對於其他的說法,這種說法被廣泛接受為佛教傳入中國的起點。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其他的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比如漢明帝的大臣能夠對漢明帝說到佛,就證明他此前聽說過佛教。但是那些事件並沒有引起廣泛關注。東漢的洛陽城,作為政治的中心,白馬馱經必然引起廣泛關注。而且,這次佛教的東來,有最高統治者參與的因素,漢明帝的夢雖然有點兒神奇,有點兒機緣巧合的感覺,但是隻有引起最高統治者的注意,才會有進一步的傳播和擴散。

佛教的東來:《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66

至此後,佛教才真正得以在中國紮下跟來。因而,白馬寺才會在中國佛教界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被看成“釋源”,被尊為“祖庭”。

如今的白馬寺,漢代建築已經難覓蹤跡,東漢末年董卓的一把大火,洛陽城化為灰燼,白馬寺也未能倖免。以後從曹魏開始,歷代都有重修。現存多為元明清三代的建築。但是,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的墓地依然被保留在寺內,分別位於山門的兩側。

佛教的東來:《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