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情》:一场普通家常中的婚姻启示

经常,对于读张爱玲的小说的人,被认为是小资。如果这样认为,那或许还不曾读懂张爱玲。

张爱玲的文章,只是表面的文字奢华,让人觉得很华美,奢靡。但论及内容,却不尽如此。

许子东教授讲,张爱玲十九岁写出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长满了蚤子”,是她一生写作的总标题。


《留情》:一场普通家常中的婚姻启示

张爱玲的华美文字,总是以苍凉的人生为底色。总会给人一种,在近乎完美,圆满的时刻,冷不丁的一记耳光。她的小说,没有时代变迁下的大开大合,只是将眼光对准了世间的普通夫妻、恋人。

她的名篇《留情》也是如此。小说女主人公敦凤出自名门,在十几岁时嫁入了门当户对的第一任丈夫。虽然和丈夫合不来,但还是可以过着体面而稳定的生活。好景不长,在敦凤23岁那年,丈夫身亡。敦凤因此守寡,生活一时没有着落。直到三十几岁,才又嫁给五十九岁的米先生。婚后一年,米先生前妻病重,要去探望,敦凤因此心里不快,便回娘家。米先生主动与她一起回去娘家。敦凤与娘家人闲聊家常后,两人的小别扭也慢慢化解。


《留情》:一场普通家常中的婚姻启示


小说情节简单,人物角色不多,且花了大量笔墨写敦凤和舅母、表嫂之间聊家常的场景。论情节,谈不上曲折。如果是读惯了现代小说故事的人,再读这文章,的确会觉得寡淡。

或许,正如“大羹必有淡味”,张爱玲正是从这普通的生活场景中,慢慢铺陈渗透,将婚姻的现实,和人物的妥协、不甘、无奈写得深刻又不着痕迹。

作为读者,我们或许也可以从这对普通夫妻身上,从这一场普通家常中窥见一些婚姻的启示:

一、 婚姻注定无法满足我们对爱情的所有想象。

小说中,敦凤自然不必说,她再次走入婚姻,有着明显的目的。她就是要通过婚姻,重新过上安定、体面的生活。米先生呢?他与敦凤的第二次婚姻是慎之又慎,有着多方的考量。“这一次他并没有冒冒失失冲到婚姻里去,却是预先打听好、计划好的,晚年可以享一些清福艳福,抵补以往的不顺心。”


《留情》:一场普通家常中的婚姻启示


毕竟,他曾经与前妻凭着一时情感的簇拥,一下子走入婚姻,却是吵闹、仓皇地收场。

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称颂的爱情《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伟大而纯洁的爱情。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无论是化蝶还是“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都称得上是完美的爱情。

但婚姻就不是如此纯粹。周国平先生讲过:“性遵循快乐原则,爱情遵循理想原则,婚姻遵循现实原则。这三个不同的东西,彼此之间还常常冲突着。婚姻的困难就在于如何能在自身中把三者统一起来。”


《留情》:一场普通家常中的婚姻启示


婚姻,本身就是社会化的产物。爱情,只是它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婚姻与爱情的区别也就显而易见。

爱情,纯粹而浪漫。而婚姻,现实而琐碎。小说中的时代,市局动乱,生活艰难,连男人都关注米面油的价格。敦凤和米先生结婚,是找到了可靠的人,过上了安定体面的生活,但米先生长相却不够体面。

这就是婚姻的真面目。它虽然复杂,但常常是单薄的,承载不了我们太多的理想和欲望。最可靠的,可能就是像米先生和敦凤这样,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懂得取舍才行。

二、 好的婚姻,是双方的彼此成全,而非单方的妥协付出。

小说中,米先生与前妻吵吵闹闹过了大半辈子,他再与敦凤结婚,已经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于是,他对敦凤,不但不会对骂,反而更多的是主动成全。他会主动说“谢谢你”,“对不起”。本来要出门探望前妻的米先生看到敦凤因此而不悦时,会主动磨蹭着,等着和敦凤一起出门。还和她一起回敦凤娘家坐了大半天才去探望前妻,且很快就回到了敦凤的身边。

米先生在敦凤刚刚不开心的时候,明白她在意什么,就主动满足,照顾到她的心理。能够及时关注到对方的心理需求,不等对方来吵,来争,其实就是一种主动的成全。


《留情》:一场普通家常中的婚姻启示


那这个在外人眼里“不知福”的敦凤是如何做的呢?她也会在过马路时,照顾到米先生而故意放慢脚步,会为他主动披上大衣。

敦凤与米先生一样,都知道对方需要什么,便主动成全。这样的互相成全,最终让这对半路夫妻,仍然能平静地爱着。

婚姻,是两个人的相互支撑,不只是单方的牺牲付出。曾经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男人和女人对各自婚姻的感受。网友们纷纷留言。最终结果显示,大部分男性对自己的婚姻是比较满意的。他们觉得婚后有人照顾自己,感到了家庭的温暖。而大部分女性觉得对婚姻不太满意,觉得自己在婚姻中付出得太多,却很难得到想要的温暖。


《留情》:一场普通家常中的婚姻启示


从上面网友回答中显示的问题,也在现实中得到印证。2019年3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离婚率高达43.53%,且其中七成离婚是由女性提出。

婚姻如果是一间屋子,一定是可以双方都可以从中得到温暖和安全。如果,连对方的需求,都不再考虑,那可能就真的很难长久。

三、 失去后才懂得的珍惜,是人生最大的悲凉。

小说中,米先生和敦凤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曾经有过一段婚姻,且“失去”过的人。

米先生失去的是自己大半生本该温柔幸福的岁月。敦凤失去的是她想要的体面稳定的生活。

两人在失去后,终于懂得了珍惜。米先生懂得了主动道歉,敦凤也懂得了小性子要“见好就收”。

“米先生看着虹,他对于这世界的爱不是爱,而是痛惜。”只是已经六十的米先生此时的痛惜,显得悲凉。

如果我们非要以时光逝去为代价才懂得珍惜,这代价未免过于沉重。

或许,米先生如果像对待敦凤这般与前妻相处,他的人生或许不至于此。

“回眼看到阳台上,看到米先生的背影,半秃的后脑勺与胖大的颈项连城一片,隔着个米先生,淡蓝的天上出现一段残虹,短而直,红、黄、紫、橙红。”

这里的彩虹,或许象征着米先生仓皇大半生,此时终于能够幸福生活。只是,这虹,注定只是短暂一瞬。


《留情》:一场普通家常中的婚姻启示

周国平先生说:“好姻缘是要靠珍惜之心来保护的,珍惜便是缘,缘在珍惜中,珍惜之心亡则缘尽。”

若对婚姻还比较满意,那么就常存珍惜之心,莫要等时光都逝去,如米先生这般“痛惜”。

《留情》,留下的是主人公二人对当下生活的珍惜,也是岁月为他们的“手下留情”。小说最后写“一树的黄叶子,就像迎春花,正开得烂漫,一棵棵小黄树映着墨灰的墙,格外鲜艳。”这迎春花般的叶子,是他们当下的状态与生活。岁月给了他们如春天的时光,但这叶子终是黄叶,终是深秋。好时光注定短暂。

二人从小别扭到和好,懂得珍惜的美满里,透着难以违逆的悲凉。或许这就是张爱玲。

《留情》是普通人对婚姻的不甘,是一声无奈叹息,也含着一丝隐隐期待。


注:配图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