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要義》第十四講 最終的安寧

最終的安寧


你自己使事情變得清楚,而不是信奉他人向你所說。你們如果是初學者,還未有這種自得的智慧,只需要知道自己還沒有到這階段,繼續努力,如果別人能夠,你也能夠。這不會花很長時間,智慧會在你禪修時出現。只有當你清楚知道一切為無常、苦、無我,你才不再執取感官對象為常、樂、美、 好;也不會執取它們為個人、靈魂、我。一切執取被去除。之後怎樣呢?一切煩惱得到平息,並證得聖道和涅槃。


「他在世間中不執取任何事物。不執取則不戰慄,不戰慄就自證涅槃。」

(《中部 37 經/渴愛的滅盡小經》)

na kiñci loke upādiyati. Anupādiyaṃ na paritassati, aparitassaṃ paccattaññeva parinibbāyati MN.37/(7) Cūḷataṇhāsaṅkhayasuttaṃ


每當你禪修,你不會纏繞在那被觀照的對象,因此沒有執取生起。對所見、嗅、嘗、觸或所覺知的現象都沒有執取。它們每個依其時生起然後消失。它們呈現出自身為無常。沒有任何現象可以執取。它們以生滅壓迫我們。它們都是苦的,沒有快樂、好的或美的現象可以執取。

它們生起滅去,這是它們的性質,因此沒有活著及永續的個人、靈魂或我可以執取。全部這些你都非常清楚明白。至此,執取被祛除。然後, 你透過聖道(magga)而證得涅槃。我們用緣起和五蘊來講述這一點:


「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 憂、悲、苦、惱皆滅。如是純大苦聚集滅。」

(《相應部 12 相應 1 經/緣起經》)

taṇhānirodhā upādānanirodho; upādānanirodhā bhavanirodho; bhavanirodhā jātinirodho; jātinirodhā jarāmaraṇaṃ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āyāsā nirujjhanti.

~SN.12.1/(1) Paṭiccasamuppādasuttaṃ


《內觀要義》第十四講 最終的安寧


一個觀照六根門所出現的身心現象的人,知道它們的本性為無常、苦、無我,就不會對這些現象感到悅意。由於他不執取這些現象,他不會付出努力來享受它們。他不肯作出努力, 故沒有稱為「有」的業力生起。因為沒有業力生起,即沒有新的投生。沒有新的投生,即無老、死、悲等。這是一個人禪修時,通過內觀道所體證的剎那涅槃。以後我們將講述經由聖道所體證的涅槃。


在先前引述的《具戒經》中,舍利弗尊者講述一個具足戒行的比丘,怎樣觀照五取蘊為無常、苦、無我,他便可成為預流聖者(初果)。如果一位預流聖者觀照,他可證成一來聖者(二果)。如果一來聖者觀照,可證成不還聖者(三果)。 如果不還聖者觀照,他可證成阿羅漢(四果)。在此,證得預流、一來、不還和阿羅漢四聖果,意即通過四聖道體證涅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