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學習沒有動力,精神上失去向往和追求。責任在於父母?

現在的孩子是家裡的“小寶貝”,“小公主”是父母手心裡的寶,想要什麼給什麼,恨不得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給了孩子,寧願自己吃苦,省吃儉用,也捨得讓孩子吃苦,這是現代大部分家長的共同想法。

為什麼孩子學習沒有動力,精神上失去向往和追求。責任在於父母?


隨著經濟發展物質生活的提高,大多數的人所追求的東西除了極為豐富的物質再無其他,匱乏和空虛充斥著我們內在的心靈,精神失去了依託。我們愛孩子,想給他們最好的東西,但除了物質好像再無其他可以給了。

於是我們不斷的滿足孩子的要求,或者是因為工作太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心裡愧疚,或者太寵愛孩子想起自己小時候的苦,不願意孩子再去承受那份苦,過分溺愛和放縱孩子,無底線的用物質去滿足孩子。

可悲的是有的父母把物質當成高端的起點,認為給孩子最好最昂貴的東西,孩子對今後的生活才有追求,逐漸的卻發現事情並不如自己想象的一樣,似乎適得其反了。

孩子慢慢長大了,身上卻有不少的毛病,不懂得珍惜東西,總是浪費,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做什麼都感覺沒有意義,還喜歡和其他人攀比,對物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所用東西不是名牌的都不用,特別是學習上一點都不用心,要問他有什麼理想和追求不,他一臉黑線反問你,什麼是理想?為什麼要有追求?


為什麼孩子學習沒有動力,精神上失去向往和追求。責任在於父母?


我有一個親戚是個的小商人,生活水平處於小康狀態,每一次我看見他家的孩子手上從來不差錢,想吃什麼就買,想要什麼就給,甚至是讓孩子自己去店裡記賬,父母再去還錢。孩子長大了,父母的生意也不好了,沒有了經濟支持,可是孩子已經養成了沒有節制、不愛惜錢財、愛講排場的習慣。衣食住行樣樣都要高端,學習特別差,成為了父母心裡的痛。

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曾經分享了一段他的育兒經歷她說:我的兒子從小學到大學,我從來沒有到學校去接他一次,有一次從兒子的學校門口經過,看他正好放學,我開了一個車,真想停下來接他,後來我想想一定要讓他自己走回家,所以我沒有接他就回去了,但是那天他其實很晚才回來,我就問他,路上幹什麼去了。他告訴我:他在那裡等車,今天因為有空調的車是兩塊,沒有空調的車是一塊錢,他為了等那一塊錢,用了半個小時,那你說我們是不是缺那一塊錢呢?不缺,但是我覺得對孩子也一樣的,所謂的狠一點就是培養他有艱苦奮鬥的精神。

陳嘉庚是廈門大學、集美學村的“校主”(創始人),他還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他一生節儉,把畢生財富用於自己認為最有價值意義的公益事業上,而留給子孫後代的卻是一句“該花的錢,千千萬萬都要花;不該花的錢,一分一釐也要省”傳世之教言。

所以,陳嘉庚捐資抗戰、助學建學校時出手大方,但對子女卻十分吝嗇。他認為:“父之愛子,實出天性,人誰不愛其子,唯別有道德之愛,非多遺金錢方謂之愛。且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實乃害之,非愛之也。”

《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家訓,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為什麼孩子學習沒有動力,精神上失去向往和追求。責任在於父母?


之所以舉以上例子,就想讓所有為人父母的人都知道,從古至今有格局、有智慧的父母都會教育孩子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美德,鼓勵孩子勤學勵志,一個過度追求物質,生活無節制的孩子將來也不會有所成就。

被父母習慣性地用物質過渡去滿足的孩子,會有以下3點不良行為

1.不懂感恩和珍惜,太容易得到的東西,都不會懂得去珍惜,也不知道這些東西來之不易,是父母辛苦所得,所以無法體會父母的不容易,不會去感恩父母的付出,因為孩子會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2.缺少幸福感:這個是比較諷刺的,父母給孩子不顧一切的物質享受,就是希望孩子能幸福。快樂的生活著,但事與願違,恰恰相反,想我們小時候物質匱乏,哪怕給我們一塊糖,我們都能嚐到幸福的味道,對於物質過渡豐富的孩子很難體會那般幸福的心境,甚至是父母的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不斷去索取,選擇的東西太多,但當得到時又覺得索然無味。

3.缺乏志向,沒有追求:一個孩子他想要的都有了,什麼也不缺,所有的事情父母都已經包辦好了,苦是什麼滋味他都不知道,他的生活裡就沒有什麼值得他去努力的,或者說都不需要他去付出,為什麼要努力呢?動力是什麼呢?這樣的生存狀態,志向和追求在他的認知裡都是沒有的,所以物質過渡滿足,會毀掉一個孩子。


為什麼孩子學習沒有動力,精神上失去向往和追求。責任在於父母?


所以當你的孩子學習沒有動力,精神上沒有嚮往、信仰和追求,那麼責任是不是在父母自己身上,反思是不是自己一味的去滿足孩子各種要求,害怕孩子吃苦,給予孩子太多物質上的東西,讓孩子因過於依賴和滿足現狀,而失去鬥志、失去了嚮往、失去了動力和追求,成為一個精神匱乏的人。

如果你給不了孩子下半輩子衣食無憂的能力,就不要在物質過渡的滿足孩子,要知道很多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想想當你老了,孩子生活難以為繼,甚至為此去做一些犯罪的行為,而你再也沒有能力幫他,心裡該有多絕望,

即使你能給孩子打下半壁江山,那也要孩子有能力去守住這半壁江山,不然早晚也是別人的。

愛孩子不是拿物質來表達,而是要讓孩子真確的感覺到愛和榜樣的力量,父母無法確定能留給孩子多少財富,但是至少可以確定,一旦給了他們好的教育,他們終生都可以受用”。孩子就像還不會飛的鳥兒,需要父母用自己的耐心和智慧,教會孩子怎樣訓練出一對強而有力的翅膀,如何控制翅膀學會飛翔,然後看著他們翱翔在海闊天空,那份豪氣才是作為父母送給孩子最有價值的愛。

為什麼孩子學習沒有動力,精神上失去向往和追求。責任在於父母?

做一個有遠見、有格局、有智慧的家長,愛孩子就教會他用節儉來培養自己的美德,鼓勵孩子勤學勵志,將來成為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有為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