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的奠基人——商鞅和鄭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六國,統天下,建立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秦朝,秦始皇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可謂稱雄天下,前無古人。在割據混戰的七雄當中,秦國之所以能一直笑到最後,成為傲然立世的大秦帝國。固然離不開秦王嬴政的雄韜武略,丞相呂不韋的深謀遠慮,以及大將王翦、蒙恬的英勇威猛,但更離不開另外兩個為秦國奠基立業的傑出人物。他們便是主張推行變法的商鞅和修建灌溉工程的鄭國。


大秦帝國的奠基人——商鞅和鄭國

秦始皇

戰國初期,秦國的社會經濟是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的。為了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併,秦孝公決定重用商鞅,於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變法圖強,這便是著名的“商鞅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但任何改革都必然會觸及既得利益,必然會遭到舊勢力的強烈反對。商鞅變法也是如此,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商鞅失去了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舊貴族們趁機對商鞅進行報復,結果,商鞅被“車裂”。商鞅雖然為變法獻出了生命,但他制定的變法內容卻在秦國得以繼續推行,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秦帝國的奠基人——商鞅和鄭國

商鞅:大秦帝國的犧牲品

鄭國本是韓國的一個水工。由於韓國是秦國的東鄰,伴隨秦國國力的與日提升,韓國有隨時被吞併的危險。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剛即位,韓國便採取“疲秦”之計,派鄭國入秦,遊說秦國在涇水和洛水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說是為了發展秦國農業,事實上是想要耗竭秦國的實力。後來,韓國的計謀暴露,秦要殺鄭國,鄭國說:“雖然修建水渠本是韓國的疲秦之計,但是,水渠修成不過為韓延數歲之命 ,為秦卻建萬世之功”。秦王政認為鄭國的話有道理,於是讓他繼續主持這項工程。由於這條水渠是鄭國設計和主持施工的,因而人們稱為鄭國渠。鄭國渠修成後,大大改變了關中的農業生產面貌, 使原本土地貧瘠的關中,變得富庶甲天下,為日後秦國橫掃六國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大秦帝國的奠基人——商鞅和鄭國

水工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