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美食家,个个都了不起

孟子曾说:君子远庖厨.许多人理解为读书人应该远离厨房,不能以烹食为乐。其实不然

真正精通美食的文人墨客,是不会受囿于圣贤被误解的只言片语,从古到今文人美食家,层出不穷,而且不乏各个精通厨艺的,例如李白,苏轼,欧阳修,陆游等。自古以来美食很大一部分是靠名人,靠文人墨客,靠民间推动的,这一点在民国时代表现得更为突出。吃吃喝喝绝不是生活的一件小事,这是一个美食绚烂的时代,它直接影响了现在的"美食地图"。在{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二毛的新作中作者将传奇般的古法技艺拂去尘埃,诗化翻炒出几近失传的美味,飘香出味的民国风情。

民国才女张爱玲曾感言人生三大憾,其一就是鲥鱼多刺。不过在当时社会充其量算的上一个比较挑剔的吃货罢了。 在民国时期,可以冠以美食家头衔的人,想必只有一下几位了:

武坛谭延闾

民国美食家,个个都了不起

谭延闾人称民国政坛不倒翁,民国第一吃家。而我称他为:美食家的家厨。 他不仅仅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美食家,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谭延闾,就不会有现在湘菜的面貌。南北谭家菜嘛,大院长也开小餐馆,从梁实秋的散文中也能看到他对吃的执着追求,例如他爱吃乳猪,不惜重资空运品种良好的乳猪。足见他对食材的苛刻。他还民国著独”创“谭家菜成为湘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坛梁秋实

民国美食家,个个都了不起

梁秋实,大家可能知道他是我国著名散文家,文学家,翻译家的比较多,其实他也是民国有民的美食家,不要以为文人风雅,就不可能成为食客,斯文儒雅的文人,也会成为"饭桶",他用实力证明了这一点,有超乎常人的口腹之欲,在年轻时他曾创下一顿饭吃十二个馒头,三万炸酱面的创举,梁秋实不仅爱吃,懂吃,还写过不少和美食有关的散文,《雅舍淡吃》便道出他对美食的钟情与考究。

唐鲁孙

民国美食家,个个都了不起

华人谈吃第一人”饮食笔记。鲁孙赋性开朗,虚哀服善,平生足迹遍海内,交游极广,且经历过多种事业;以他的博闻强记,善体物情,晚年追叙其一生多彩多姿的阅历及生活趣味,言人所未曾言,道人所不能道,十年之间,成就非凡;尤其是这份成就,出于退休的余年,文名成于古稀以后,可谓异数,鲁孙亦足以自豪了。——高阳  唐鲁孙将自己的饮食经验真实扼要写出来,正好填补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某些饮食资料的真空,成为研究这个时期饮食流变的第一手资料。年轻时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平传统乡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被誉为民俗学家。加之出生贵胄之家,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品味与见解,有美食家之名。

画坛张大千

民国美食家,个个都了不起

画坛里爱吃的人林林总总,最有名的一位,不仅画画得好,艺术造诣颇高,人品更赞,从不“文人相轻”,而且将吃奉为人生最高的艺术,无人出于其右。没有谁,他就是爱美人、爱艺术、爱美食的“川人”张大千,古今中外一大有趣儿之人。据说他极爱吃无锡小馄饨,弟子方召麐擅长做此物。上世纪五十年代,张大千旅居巴西圣保罗,有一次误将别人的信认为是方召麐写来,要来他的“八德园”,极其开心,后来发现弄错了,小馄饨也吃不到了,伤心地大哭了一场。真性情跃然纸上,对吃的热爱可见一斑。张大千认为烹饪与绘画一样,也是门艺术。一个好厨子就是一位艺术家。

梨园梅兰芳

民国美食家,个个都了不起

京剧大师梅兰芳祖籍江苏泰州,在北京出生长大,这决定了他南北兼通的口味。一些地道的北京美食乃至小吃都是他“好的那一口”,如爆三样、豆汁、小米粥、熬白菜、麻豆腐、干炸丸子、八宝酱菜、酱黄瓜等。受家庭影响,加上唱戏保护嗓子的需要,梅兰芳的饮食基本上还是以淮扬菜为主,如鸡汤煮粥、蜜汁火腿、霸王别姬等都是他爱吃的菜式。除此之外,梅兰芳从艺六十多年,演出走遍海内外,遍尝各地美食,也钟情很多其他菜式,如川菜的宫保鸡丁、豫菜的洛阳烧鸡、杭州的虾爆鳝面。北京是梅兰芳生长、成名的地方,有很多他爱吃的馆子。在北京,梅兰芳常去的酒楼有始建于1950年、北京最早的川菜馆子峨嵋酒家,位于前门外陕西巷的粤菜馆子恩承居,创始于康熙二十五链(1686年)的烤肉宛,创始于1930年、北京“八大春”之一的同往园,创始于乾隆三年(1738年)的都一处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