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家長給孩子選課必須知道的一二三四

在經濟富足的今天,許多家長已經不滿足孩子的成績優秀,而是希望孩子能在課外學習新的才藝,而且越多越好。如果能做到家長的要求,這種孩子肯定會被大人們稱為是“別人家的孩子”。為了滿足家長的這種慾望,宣傳興趣班的老師經常出沒在學校周邊。

聰明家長給孩子選課必須知道的一二三四


很多家長想要把孩子的優點跟大家說說,結果又被大家給壓了回來,甚至還被告知孩子光學習成績好沒什麼用,得學另一門特長。其實興趣班也有“鄙視鏈”,被鄙視的是什麼都沒參加,光學習成績好。


家長聽到這些話時,內心一定有落差,可是決定孩子要不要去學,其實得看孩子是否有興趣,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最好要這麼做。


時間和規劃鄙視鏈

班多規劃好>班少規劃好>班多規劃差>班少規劃差>無班無規劃

孩子多報一些興趣班,可以讓孩子接觸到更多的東西,更有利於發現孩子對哪方面更感興趣,也更容易發現孩子在哪兒方面更具有天賦。

但是在給孩子報興趣班的同時,更應該注意時間規劃,如果時間規劃不合理,不僅家長手忙腳亂,對於孩子來說,也會感覺身心俱疲。這樣不僅不能讓孩子產生興趣,發現孩子在某方面的天賦,甚至可能讓孩子覺得厭煩。

如果規劃不好,還不如少報一些,但是即使不報興趣班,對孩子的時間也沒有規劃,那就真的是把時間白白浪費,會處於興趣班鄙視鏈的底端。

科目鄙視鏈

高爾夫、馬術、禮儀>鋼琴、美術、舞蹈、跆拳道>語、數、外

把興趣班比做生活水平的話,那語數外這些課程,就是要求溫飽的階段,鋼琴、美術、舞蹈、跆拳道是在溫飽之後,發展興趣的階段,高爾夫、馬術、禮儀這樣的,就是享受的階段,別人看起來羨慕,自己也是一種享受。

聰明家長給孩子選課必須知道的一二三四

也可以認為,高爾夫、馬術、禮儀這種屬於偏貴族的活動,花費也更多,而美術、舞蹈、跆拳道這些,就屬於比較大眾化的興趣。


在給孩子報課時,應該特別注意孩子的年齡。如果年齡太小,身體方面還不能適應這個項目,那還是不要報了。畢竟,興趣班再好,孩子的身體更重要。孩子的身體健康,才是這一切的基礎。

那家長在選課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呢?怎麼才能選到合適自己孩子的興趣班,幾點經驗和大家分享:


一個基本原則:孩子喜歡最為重要


聰明家長給孩子選課必須知道的一二三四


有些家長,由於各種原因,沒有條件實現理想,而有了孩子後,就把理想寄託在了孩子身上。但事實上,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如果大能把自己的興趣強加給孩子,讓孩子肩負起父母的願望,那孩子學習起來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激發人的創造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慾”,所以,只有喜歡,才會專注,才會持久。

因此,應該尊重孩子的興趣,讓他挑選自己喜歡的東西,對於感興趣的事,孩子能學得又快又好。而父母自己的理想,還是自己努力吧!

兩個關注重點:孩子的基本條件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幫助孩子選課的時候,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基本條件,也要從長遠的角度思考,這些興趣愛好,和孩子將來的發展方向,有多大的關聯。

1.充分研究孩子,瞭解孩子的基本條件

我們知道,很多興趣愛好,都是與自身的條件緊密相關的。比如唱歌,先天條件就很重要——五音不全的孩子,再怎麼練,那還是五音不全。再比如踢足球,身體的協調性、對抗性,還是要具備的,否則,再怎麼練,也沒多少用處。

所以,作為家長,要充分的瞭解孩子的基本條件,以此為依據,幫助孩子選課。

2.針對孩子的特點,為孩子的長遠發展提前做適當的規劃

對於絕大多數家長而言,在報課的時候,並沒有對孩子將來的職業進行規劃。雖然,這個世界的未知因素太多,各種變量也太多,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提前對孩子的職業做一些思考,並不是壞事。

而在選報興趣班的時候,就需要關注孩子的職業取向問題,也就是說,既是興趣愛好,又是自己將來從事的職業,豈不是好事?當然,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一種相關性,而並非絕對。

三個策略:廣泛嘗試,根據需要增減,保持一個興趣愛好

1.多體驗嘗試,應尊重孩子意見

時代發展到今天,還是有不少家長,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附屬品。前面我們講到“孩子喜歡”的原則,家長千萬不能越俎代庖,自作主張——一切都在家長控制下長大的孩子,大多成為了“媽寶男(女)”“啃老族”!

孩子選課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怕麻煩,帶孩子去各種類型的培訓機構體驗,讓孩子自己“做主”,並且告訴他,一旦選擇了,就不能輕易放棄。

2.根據後期的發展,適度增減

計劃不如變化快,很多時候,想得很好,各種變故接踵而至,我們又會無所適從。孩子參加培訓也是如此,孩子選了,該關注的也關注了,可是,孩子的愛好會轉移啊!再加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那又該怎麼辦呢?

不要著急,家長要因應各種變化,引導孩子,適度增減。比如,孩子的身體弱,可以通過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育興趣鍛鍊身體;孩子的某些學科弱,可以適度選報學習科目,應對考試;而孩子愛好轉移之後,強迫沒有意義,就需要大刀闊斧改變。

總之,這個世界,變是唯一的不變!

3.最好能夠保持一個興趣愛好

前面講了讓孩子自己選擇並適度增減,但最理想的狀態,是孩子的興趣愛好能夠有那麼一兩項,一直保持下去——要知道,這到將來,就極有可能使孩子安身立命之所在。

廣泛體驗的好處就是培訓機構會在宣傳的時候吹的天花亂墜,但課程適不適合孩子,老師的教課方式孩子能不能接受,課程能不能真正吸引孩子的興趣,都需要不斷的考察。甚至同類的興趣班可以多嘗試體驗,這個過程就是在觀察孩子是不是真的對某一類課程感興趣。

四個誤區:輕過程,輕交流,輕戶外,輕對自身經濟條件的思考

1.重結果輕過程

家長花了錢、時間和精力,肯定希望有好的結果。但從理論上來說,過程永遠比結果重要。舉個例子,很多孩子都喜歡畫畫——但有多少人能夠成為畫家?

不過,在孩子學習畫畫的過程中,孩子欣賞了美,感悟了美,甚至,還創造了美,這不就是美育教育嗎?

即使這些都不明顯,在畫畫的過程中,孩子能夠靜下心來,專注力得到鍛鍊,這不也是好事嗎?

即使這些都沒有,手握畫筆,勾畫線條,對寫字,總有幫助吧?

2.重培訓輕交流

報的課越多,親子交流的時間就越少,而在家庭教育上,陪伴才是最真的愛,忽視孩子心理發展,容易使孩子疲勞、厭倦,進而產生親子之間的矛盾,特別是進入青春叛逆期之後,孩子變得逆反、愛發脾氣等等,今後容易與子女在心理上產生隔閡,難以溝通。

3.重重室內輕室外

現實生活中,不少的家長認為,坐在教室裡才是真正的學習,忽視生活中的教育。事實上,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論的核心“生活即教”“社會即學校”,所以,既要重視室內的學習,還要重點關注在生活中學習,在社會中實踐,在生活中運用。

退一萬步來說,讓孩子親近自然,呼吸新鮮空氣,起碼對身體有好處嘛!

4.重跟風輕對自身經濟條件的思考

我們在前面說,教育焦慮,正在逐漸成為全民焦慮,我們不少家長,看到這個親戚的孩子報鋼琴,就跟著報,看到那個孩子學表演,趕緊跟上,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孩子差。

總之,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允許,讓孩子多體驗嘗試,發現真正的興趣,給孩子報適合的培訓班、興趣班,培養幾個愛好和特長,但“事猶過之而不及”,一旦走入了誤區,就是誤了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