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佛、疑子、信叛将:“菩萨皇帝”梁武帝的罪与罚


崇佛、疑子、信叛将:“菩萨皇帝”梁武帝的罪与罚


在中国封建王朝的诸多皇帝当中,若以长寿论,活了86岁的南朝梁武帝萧衍绝对能进入前三甲,仅次于清朝的乾隆皇帝。梁武帝不仅长寿,更喜欢崇佛,被称为“菩萨皇帝”。

四次出家的皇帝

他在位时有一个记录是中国皇帝所无法打破的,那就是先后四次在京城建康的同泰寺出家,又四次还俗。而每一还俗,都要对手下的大臣大肆搜刮一番,让大臣“苦不堪言”。

公元527年,梁武帝第一次到京城的同泰寺视察佛教工作,哪知一进寺庙,梁武帝就“迷”上了这里,当即脱下黄袍,穿上僧衣,舍身出家。每天和其他和尚一样吃的是粗茶淡饭,诵读经文,这下朝中的大臣可慌了,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偌大的江山,皇帝没了,这可怎么得了,于是大臣们纷纷到寺中苦劝,梁武帝这才在三天后返回宫中。然而让大臣们始料不及的是这才是他们噩梦的刚刚开始,从此以后,每一次梁武帝出家,都会折腾大臣们一番,大臣们不仅要到寺中劝谏,动动嘴皮子,还要割自己身上的“肉”,掏钱把皇帝从寺庙中赎回来。

事隔两年,公元529年,梁武帝又来了兴致,又到同泰寺换上僧衣,舍身出家,群臣们又是苦劝一番,不过这次梁武帝并没有痛痛快快跟大臣们走,而是要大臣们出钱,把他赎回。因为按照当时的风俗,和尚还俗要出一笔钱向寺院“赎身”。于是大臣们捐钱一亿,梁武帝才还俗。公元546年,已经83岁高龄的梁武帝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公元547年,梁武帝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大臣们又是出资一亿钱赎回。就这样通过三次出家,梁武帝敛财四个亿,美其名曰这些钱财都用于兴建寺庙,改善寺僧待遇。但作为这笔钱的主管人,至于这笔钱怎么花的,恐怕只有梁武帝自己知道。

何苦生在帝王家的昭明太子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满脸宽厚仁义,一心向佛的“菩萨皇帝”,由于怀疑自己的儿子太子萧统,使萧统最终抑郁而终。

崇佛、疑子、信叛将:“菩萨皇帝”梁武帝的罪与罚


说起萧统,不得不提由其主编的一部书——《昭明文选》。唐朝时《昭明文选》曾与《五经》并驾齐驱,成了那时科举士子的必读书。到了北宋时,《昭明文选》更有“文章祖宗”之称。正所谓“文选烂、秀才半”。史书上说萧统学识渊博,记忆力极强,“数行并下,过目皆忆”。并且萧统以太子之尊,引纳文士,当时负有盛名的刘孝绰、王筠、殷芸、陆倕以及《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等名士,都被召集在其门下。

但就是这么一个有文采,喜文人的太子,却也很迷信。话说太子萧统的老妈死了以后,梁武帝痛哭流涕了一番,选了块风水宝地对妻子加以厚葬。谁知有一天太子门前来了个江湖道士,说太子老妈的墓地有晦气,不利于太子的前途,应该找个东西驱散邪气。别看萧统是个很有文采的读书人,不过估计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对迷信形成统一认识,随意一听道士的话,萧统坐不住了。于是瞒着梁武帝,在自己母亲的墓地上,埋了个蜡鹅(用蜜蜡制的鹅形物)驱邪。

谁知就是这么个小事却成了昭明太子谋逆的把柄,成了梁朝的“巫蛊之祸”,而始作俑者确是萧统手下的一个小太监。俗话说得好,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太子宫中有一个叫鲍邈之的宫中太监,太子的老妈去世之后,太子要为母亲做生忌(已故之人在生前的生辰)。要求每个太监值宿一夜,有一次太子让鲍邈之值班,不料小鲍这个太监,别看裤腰带里的那个东西没有了,还是色性不改,竟擅离职守,和其他宫女搞鬼混,正巧被萧统撞了个正着。萧统虽很生气,但也并没有治鲍藐之的罪,不过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对于如此无德的一个人,萧统就开始疏远了。鲍邈之对萧统怀恨在心,当其得知萧统把蜡鹅埋进了老妈的墓地后,眼前一亮,报仇的机会来了,于是跑到了梁武帝跟前密报说太子做蜡鹅诅咒皇帝,图谋不轨。

梁武帝一听这个,简直是火冒三丈,心想:好你个萧统,平日见你都很仁孝,想不到竟有如此野心,咒我死呀。这真叫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需待七年期。尽管梁武帝对这个太监的话也没有全信,但马上派人到墓地一挖,果然挖出了蜡鹅,人证物证俱在,梁武帝暴跳如雷,马上命令手下要把太子逮捕进行审讯。要不是几个大臣拼命死谏,举出汉武帝时巫蛊之祸的教训,恐怕梁武帝要像汉武帝一样把自己的儿子逼上绝路。最终梁武帝仅把那个看风水的道士给杀了。萧统虽然闯过了此关,但从此以后每天都在惊恐中度过,生怕哪天自己的亲爹就六亲不认把自己宰了。

日积月累,长期抑郁的萧统终于病倒了,不久就一命呜呼,活了才三十一岁,谥号:昭明。表面上是一个蜡鹅要了太子一条命,实际上还是权力这个东西在作怪。作为一国之君,下至普通老百姓,上至直系亲属,谁要是对其权力构成威胁,只有死路一条,在皇帝眼里权力胜过一切。

引狼入室身死丧国

别看梁武帝怀疑自己的亲生儿子,但对叛将侯景却十分信任,以至于引狼入室,身死丧国。

崇佛、疑子、信叛将:“菩萨皇帝”梁武帝的罪与罚


且说北魏末年,两个权臣宇文泰和高欢被北魏一分为二,东边的被后人称为东魏,都城在邺,也就是在今天的邯郸地区,西边的被后人称为西魏,都城在长安。羯族人侯景本是东魏权臣高欢的铁哥们,这个侯景可不是简单人物,若说近代军阀石友三是个倒戈将军,那么石友三相对于侯景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北魏末年,由于不满政府给军人的待遇,边境上的驻军纷纷发动军事哗变,造了朝廷的反,朝廷派胡族首领尔朱荣前往镇压。当时也在边境上戍边的侯景马上了投靠尔朱荣,帮助尔朱荣杀掉了叛乱首领葛荣,最终平息了六镇的军事叛乱,成了尔朱荣手下的红人。尔朱荣死后,侯景又投靠了高欢,成了高欢的生死兄弟。东魏建立后,高欢成了幕后的实际统治者,而拥兵10来万的侯景则成了仅次于高欢的二号人物,控制着当时具有“四战之地”的河南地,与南方的梁对峙。后来高欢死后,他的儿子高澄掌了东魏大权,侯景自以为是老人,便十分蔑视这个乳臭味干的毛头小子,这使高澄十分不满,便想把侯景的兵权夺过来,于是打算把侯景从河南地骗回京城给收拾了。

侯景可不傻,眼见自己要成为高澄的盘中餐,侯景来了个先发制人,打算去投靠投靠西魏,不过西魏的宇文泰知道此人素来是反复无常,拒绝接受侯景,在北方实在是混不下去了,于是侯景又想到了南方的梁,派人给梁武帝下书,愿意把自己手中的土地和军队给梁朝。言辞十分恳切。眼见不废一刀一枪又得土地,又得军队,萧衍高兴地跳了起来,马上同意了侯景的归顺请求,并封其为大将军,继续管辖河南地。

没有不透风的墙,东魏高澄一听说侯景归顺了梁武帝,很是恼火。马上派兵围剿。侯景向梁武帝求援,梁武帝派出自己的侄子萧渊明支援侯景,结果被东魏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萧渊明也被俘虏。

为了挑拨侯景和梁武帝的关系,高澄提出要和梁签署和平友好协议,并释放萧渊明,但前提是梁武帝必须用侯景交换萧渊明,此时的梁武帝为了侄子就全然答应了。这件事被侯景知道后,大骂梁武帝不仗义,于是在公元548年起兵造反,杀气腾腾的向都城建康杀来,而此时担当京城守卫的是梁武帝的另外一个侄子萧正德,此人也早有称帝的打算,只是没有机会下手。看到侯景作乱,萧正德看到了机会,便和侯景暗中联络,不仅用船把侯景送过了长江,还打开了城门,建康被攻破,但台城(宫城)迟迟没有攻下来。侯景命令军队死死困住台城,最终在公元549年,侯景攻陷台城。城破之时,城中只剩下二三千人,尸骸堆积,血汁漂流,惨不忍睹。

侯景攻破台城后,把早已没有用的萧正德杀掉了,至于早已奄奄一息的梁武帝,侯景还挺“仁慈”,继续不给吃不给喝,不久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菩萨皇帝”就被活活饿死了。梁武帝死后,侯景大肆屠杀梁武帝的子女。不过“杀人王”侯景最终也没有逃脱历史的惩罚,公元552年,负责“勤王”的梁朝大将王僧辩、陈霸先大败侯景军,攻下了被侯景占领了四年建康。兵败后的侯景乘船出逃,结果被部下杀死。

经历过侯景之乱的梁朝,可说是满目疮痍,萧梁朝廷苟延残喘了几年后,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建立陈朝,梁朝灭亡。

诗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心向佛的梁武帝,最终弄了个赔了太子又丧国最终被活活饿死的下场,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