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风闻言事”?明朝的“风闻言事”是怎么样的?

何为“风闻言事”?意思就是检察官能够仅仅依靠一些传言的话语,不用阅读书面形式材料就能够行使弹劾权利的一种形式。这种做法,是监察官检察的一种常用做法。晋宋之后,这种做法开始盛行并且不断加以完善,逐渐演变成为古代封建部门机关一项重要的弹劾制度。


何为“风闻言事”?明朝的“风闻言事”是怎么样的?


科道官“风闻言事”时开时禁

对于明代是否使用“风闻言事”的权利意见不一,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根据大部分史书记载,就像董旻所说,这种做法是祖宗当时的做法,是可以被允许的。大部分记载都存在“风闻言事”,而且还成为了一种批评纳谏以及弹劾的一种做法。但这种做法不是每个人所喜欢的。

在明孝宗刚登基时,就禁止了这种做法,并且还惩罚了当时使用这种做法的官员。又如开元太祖朱元璋时,他认为这种做法是毁掉他人的名誉,也禁止这种做法。在明朝,这种做法也是取决于统治者而决定是否开放。


何为“风闻言事”?明朝的“风闻言事”是怎么样的?


科道官风闻后尚需取证核实,方能正式弹劾

对于明朝时期,一向重视风闻后的证据,并且规定了只有有证据了才能实施行动。明朝也曾为此颁布了一系列条令,违反者重罚。在洪武时期,监察官辛彦德监察时,发现当地官吏就听说没有核实就上报,朱元璋派人核实后,杖责了当地的官吏。又如弘治时,有人举报了当地官人打死了平民,朝廷立即派巡抚调查这件事,核实之后惩罚了官吏。

明朝的监察经有时是和刑部大臣或者锦衣卫一同调查的,明代想做到的是绝对的公平正义,不冤枉好人。不放过坏人。风闻只是作为线索,而不是作为最后的证据。


何为“风闻言事”?明朝的“风闻言事”是怎么样的?


弹者不必署诉主名,以保护揭发者权益不受侵犯

早在唐代,就出现了可以匿名的上报实情。明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公平正义,打击奸邪之人,也是效仿了唐代的做法,在监察官风闻弹人的时候可以匿名。庞尚鹏就曾经建议朝廷允许匿名风闻弹人,这样可以广泛的吸收前来纳谏的建议。

明朝也同时允许平民百姓对于四品以下官职的官员进行举报或者称赞,这样就可以抓到不法的官吏。在考察时发放表格供百姓填写,按时收回。然后根据百姓的说法作为参考进行调查。因为是匿名,使得举报者不用遭到别人的恶意报复。正因为这样,这种制度也是趋于完善


何为“风闻言事”?明朝的“风闻言事”是怎么样的?


明廷对科道官风弹不当亦严加约束

明朝对于法律方面也是十分重视的。如果要弹劾官员,必须准确及时,而且需要证据。不能够随便污蔑诽谤他人。如果污蔑,惩罚比唐朝的反坐还严厉。所判的罪能够达到二等或三等。而且,被污蔑的人所损失的,全部由污蔑者赔偿。明朝还根据污蔑的人数制定一系列的不同惩罚,污蔑人数达到十人以上的,要被凌迟处死,而且连累家属必须流放。

正因为有这一些惩罚制度,监察官一向都不敢轻举妄动,随便上报朝廷。

科道官对百官的风闻弹劾,须由皇帝裁决

科道官风弹的最后结果由皇帝来决定,这是明朝制度规定的。正是因为科道官要弹劾不法官吏时,必须通过大臣商议,再加上皇帝的决定,如果弹劾对象深得皇帝喜爱,那么皇帝完全有权利可以将弹劾对象无罪释放,甚至治罪无弹劾者。就像监察官周新弹劾锦衣卫指挥纪纲贪污,但因为纪纲深得皇上喜爱而相安无事,周新则被皇上处死。

如果弹劾不符合皇帝的心意,轻者遭到贬官,重者入狱被杀


何为“风闻言事”?明朝的“风闻言事”是怎么样的?


明代风弹有时往往成为朝廷派系斗争的工具

在明朝中后期,内部斗争是常有的事。而言官也同样卷入这场战争中。众所周知,言官相当于皇帝的眼镜和耳朵,最容易被皇上听取,所以,言官是内部斗争的主要力量,而风闻弹劾变成了斗争的工具。就像当时李默刚正不阿,不屈服于严嵩,后来严嵩便命令自己的心腹言官到皇帝面前污蔑李默、诽谤,后来李默因为这样而被处死了。

正因为这样,才有了众多官员害怕言官弹劾污蔑自己,而不惧怕其他职位的官员,言官为了让大臣能够保护自己而无视公理的状况。同时,在内部斗争中,言官互相弹劾也是常有的事情


何为“风闻言事”?明朝的“风闻言事”是怎么样的?


结语

明代风闻言事所带来的作用,应该做具体的分析。言官能否直言进谏,做到句句实情,关键在于言官本身是否有刚正不阿的正气以及爱国爱民的心,以及朝廷法律是否能够保护自身,这样才能消除言官被报复的忧虑,同时惩罚被弹劾的不法之人,使其不伤害自己。虽然风闻言事可能会根据皇帝的情绪而违背了它的初衷,但是它所具备的证据落实,监察法规等一系列举措都能够起到一定的公平,稳定社会的作用。

如果风闻言事用于政治斗争上,只会让政治腐败,清官被害,奸邪小人得逞。就如东西厂,锦衣卫对官员的监察,经常也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借言事这一工具污蔑诽谤他人,使社会体制体系逐渐趋于黑暗。

风闻言事的制度可以说在明朝已经完善了,但也是趋于衰落。风弹制度有好处也有坏处,这往往随着政治局面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做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仍然对于当今还是可以借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