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

如果說明朝有什麼重要的事件的話,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鄭和下西洋。

鄭和並不是真名,鄭和本名叫馬和,是雲南昆陽人士。在公元1381年也就是洪武十四年被大將博友德等擄進軍中,後又被送給未來的明成祖朱棣,在之後被賜的鄭姓。

學過歷史的幾乎都知道鄭和曾經七次下西洋,那麼鄭和為什麼要去下西洋呢。有一些觀點認為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尋找朱允炆,那為什麼要找朱允炆呢?首先我們要知道朱允炆是誰,朱允炆是朱棣的侄子明太祖的孫子,是明代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在1399年朱棣由於建文帝削藩的原因而發動靖難之役,最後雖然成功奪得皇位,但朱允炆缺不知所蹤。而鄭和是在1405年開始的第一次下西洋,按照時間來算的確有著這麼一種可能性。而另一種說法就是宣揚大明的國威,順帶著發展一下貿易,當然這兩種目的可能同時存在,邊宣揚國威,邊找人,畢竟人皇帝的心思咱們也猜不到。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從1405年七次出海,最遠到達非洲南端,歷時差不多28年,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裡、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最後到達西亞和非洲東岸,開闢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航線。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明朝對外界的瞭解。航海的參 與者中,馬歡留有《瀛涯勝覽》 ,費信有《星槎勝覽》 ,鞏珍有《西洋番國志》,介紹下西洋途徑諸國的情況。鄭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鄭和下西洋包括朝貢貿易、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等形式。朝貢貿易以奢侈品(例如香料)為大宗,甚至有觀點認為尋找海外香料、滿足國內需求,是促成鄭和下西洋的一個根本原因。官方貿易是在官方主持下展開,遵循平等自願、等價交換等原則,其使用的"擊掌定價法"傳為美談;民間貿易則由私人自發展開,例如據考證鄭和船隊的官兵便可以攜帶商品在沿線國家展開貿易。

鄭和下西洋

雖然在之後清朝實施了海禁,導致中華大地的經濟文化在幾百年間落後於國外,但是中華大地也曾經如現在一般屹立東方讓世界敬仰,雖說在古代文化制度相比與現在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可是對比哪個時代其他國家已經是比較開明的。

在其他國家還在為疾病、糧食發愁時,在亞洲東方的大明朝已經開始對其他國家展示一個千年之國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