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这些“老外”志愿者,是怎么变成“中国通”的?

近日,不少居民都发现,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加入到了社区“抗疫”志愿者的行列中来,那么他们是如何掌握流利的中文、融入中国的文化生活中的呢?这其中,我们长宁的社区教育功不可没。


以社区教育为切入口,长宁开设了一系列涉外课程、开展中外主题教育活动、吸纳外籍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探索涉外教育社区议事制度等,吸引了来自韩国、日本、法国、新加坡、加拿大、土耳其等多国友人以及港澳台同胞参与社区教育和公共生活。


长宁这些“老外”志愿者,是怎么变成“中国通”的?


要学习的,不止是中文


虹桥街道古北新区是上海知名的“小小的联合国”。自2013年9月古北市民中心建成开始,社区学校就陆续开设了对外汉语、国画、书法、古筝、昆区昆曲、中式点心、上海话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的课程,一方面满足境外居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解决境外居民的语言交流障碍,促进境外居民快速融入社区、融入上海。这些课程吸引了一大批境外居民的参与,特别是由双语志愿者老师授课的“书法班”,受到了许多外籍居民的好评。


长宁这些“老外”志愿者,是怎么变成“中国通”的?

长宁这些“老外”志愿者,是怎么变成“中国通”的?


在程家桥街道社区学校,开设了专门面向境外居民的对外汉语、对外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书法、山水画、太极、梭编、陶艺、插花等课程,编写了《基础汉语——36课》、《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等教材,让生活在程家桥社区的境外居民充分了解了中国文化、民族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境外居民的生活、交际难题。


长宁这些“老外”志愿者,是怎么变成“中国通”的?


从“学习”到“参与”


从“学习”转向“参与”是社区教育推动境外居民融入社区的重要目标,社区教育因此成为推动境外居民参与社区共治自治发展的“催化剂”。


古北市民中心在社区教育活动中注重凝聚各类人才,尤其重视在外籍居民中发掘、动员力量,并建立了一支涉外志愿服务团队,从而形成了由境外人士组成的“洋啄木鸟志愿团队”、外语志愿服务团队、“互人多”慈善公益组织等。


来自西班牙的瑞卡多就是这样一位“洋雷锋”,瑞卡多在来到中国后第一时间就报名成为了社区志愿者。他曾举办公益性的“地图文化之旅”展览,倡导“文明养宠”,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各项志愿活动,并充当起翻译员的角色主动向外籍亲子家庭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成为深受居民喜爱的外籍志愿者。


长宁这些“老外”志愿者,是怎么变成“中国通”的?


在程家桥社区学校,来自法国的穆里尔在了解到社区学校的烹饪教材编写任务时,主动请求参与编写了《中西名菜厨艺》的教材并负责西式菜谱的撰写工作,呈现了内容详细、操作性强的西点制作步骤。


香港籍的周永平先生是著名的国际营养师,同时也是社区学校的专任教师,其开设的养生课程吸引了许多居民的积极参与,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此外,周永平先生还志愿担任起社区学校内开设的系列涉外课程的翻译工作,“我是这个社区的一份子,应该为这个社区做一些工作,也是我老有所为的一部分。”在许许多多和他的外籍友人不遗余力的努力下,更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居民走出了固定的圈子,成为服务社区、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