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安南号称700万大军,为何打不过号称80万的明朝?

不见千里繁华


明平安南之战,发生于明朝永乐四年七月,当时的越南(古称安南)地区发生了一场内部政变,最早奉大明为宗主国的陈氏家族逐渐式微,大权被宰相黎季㹈掌管,并不断在大明南部制造事端,趁朱元璋清洗蓝玉、朱棣北征蒙古之时,夺取了大明广西以南的部分领土。

到了朱棣登基之时,黎季㹈也发动政变,杀了陈顺宗陈颙,改回原姓胡,让儿子胡汉苍登基,自己做了太上皇,依旧掌管安南。到了永乐元年,胡汉苍派人去大明朝廷,说前任君主陈安早死没儿子,所以把王位给了胡家,要求朱棣按照前例册封,朱棣虽然感到奇怪,可调查回来后的大臣杨勃却是言之凿凿,说胡汉苍的继位没有什么问题。

此时的朱棣正忙着清洗建文遗臣,消除自己发动兵变的影响,对安南内部发生的事也不怎么去管,就再派了礼部侍郎夏止善去安南进行册封典礼,可没多久,原陈朝旧臣吕伯奢、陈氏宗亲陈天平相继逃到大明,面见朱棣诉苦。深感自己被忽悠的朱棣怎么可能忍得下这口气,于是派西平侯沐晟、成国公朱能、新城侯张辅,发布《讨安南檄文》,两路大军共八十万南下安南,明平安南战事就此打响了。


而胡季㹈也深知这劫是逃不过了,所以全力发动全国之兵共称七百万,北上和明军大战。当时的安南在陈氏一百多年的统治下,周边的老挝、泰国等国相继屈服,陈仁宗时期更是三次击退了前来讨伐的元军,胡季㹈执政时期还全面占领了占城国,(也就是现在越南的南部),更有湿热的天气和害人的瘴气作为屏障,俨然为十五世纪的东南亚霸主。

当然最后号称七百万大军的安南也挡不住大明兵锋,仅一年就被平定,胡季㹈父子被俘去南京,最后被杀,安南归附大明,改安南为交趾,设立交趾郡,以黄福为交趾布政使,西平侯沐晟协助治理安南,直到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才再次脱明自立。连元军、美军都无法彻底以武力征服的安南,为什么会败在大明手里呢?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一、朱棣出兵的准备做得很好,针对安南的气候、瘴气都有了应对方法,使得这些“天险”犹如虚设

安南处于北回归线以南,气候高温多雨,属热带季风气候,湿度很高,山林茂密,有着天热的防御机制,而针对这一点,朱棣做出了三个准备:

  1. 成国公朱能虽为征夷将军,但实际指挥者却为征夷左副将军沐晟。自西平侯沐英被朱元璋安排在云南后,沐家就一直负责大明朝廷的南部事务,平定了云南、四川等地的少数部落叛乱,对南方气候和征伐方面有很深的了解和经验;
  2. 由于安南多山多林,步兵战斗力很强,很容易可以在丛林设陷阱、打埋伏,1965年的美军介入越南战争,就在丛林中被那些密林陷阱打得找不着北。所以在大明军队南下时,朱棣没动用北军,而是以沐英为主,征发云南、四川、广西以及镇守南部的各路藩王府军南下,他们比北军更容易适应南方的气候和山地战;
  3. 为了避免军队深入造成军令不通的后果,朱棣亲自手书诏令,下达朱能等人必须小心敌人埋伏、注意高温潮湿天气、避免瘴气瘟疫、多用当地向导等指令,如果不听从诏令行事者,虽赢不赏、若败必惩。除了陆军之外,朱棣还让太监马彬率领广东、福建水师,绕过安南直驱占城,控制安南的后方,使其首尾不能相连。

朱棣凭着他多年来南征北战的经验,深知安南地势险要、更兼有天险瘴气,曾经横行天下的蒙古骑兵都在其手里折戟,所以从一开始朱棣就没有因胡季㹈弑主夺位而轻视他,反倒对其十分重视,总结了元朝三征越南失利的教训,对朱能等将领苦口婆心的建议,使得将领们不敢自擅其事,避免了忽必烈之子脱欢南征时在丛林和安南军作战,最后导致失利的前车之鉴。

而安南方面,胡季㹈篡权不过四年的时间,很难将陈氏王朝在国民心中完全抹去,为此胡季㹈才会在杀了陈顺宗后立马将王位交给次子胡汉苍,而不是长子胡元澄,自己退居幕后做主,就是因为胡汉苍是陈朝公主所生,在血缘上和陈家比较靠近,后来胡汉苍请求大明册封其为安南国主时,用的理由就是陈家无后,自己是陈家外孙,这才得到了朱棣的同意。

胡季㹈倒行逆施,早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反感,在夺权不久后又遇到了大军压境,他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动员全国兵力,据越南史料记载,安南在这场战事中损失了将近十万军队就全面奔溃了,如果真的有七百万军队的话,损失十万也不过九牛一毛而已。所谓的七百万军队,要认真算起来也不过二十万,其中可能还包括了民工、伙夫等后勤部队,其战力自然也无法和大明精锐相比了。

当然,朱棣的军队也未免是八十万,由于不用北军,所以他就是把广西、云南、四川三省的战力全部征集也达不到八十万,据现代史料研究,朱棣这次出动的大军大约在二十五万到三十万之间,不过也完全足以对付胡季㹈的十万大军了。

二、胡季㹈的军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不过朱棣,所以他孤注一掷,将军队全部分布在谅山一带,这是他犯的一个最严重的错误

胡季㹈虽然弑君,可他个人也是很有本事的,像占领占城,将安南的国土面积扩大了将近一倍,所以胡季㹈在国内也是有不小的威望的,而且当时的安南也有很多的优势:

  1. 胡季㹈在自己家作战,明军是远征,有地利优势,加之朱元璋时期大明和陈朝就有不少摩擦,胡季㹈可以借此发动舆论压力,调动安南百姓的士气;
  2. 继承了陈朝的武器装备,胡季㹈的军队也多装备了十五世纪最先进的火器,其性能可能还比明军还要先进,后面胡季㹈战败被俘,全家压往南京后,其长子胡元澄就因为懂得制作神机枪而被朱棣特赦,被当时人称为“火器之神”;
  3. 明军虽然准备充足,可是出师不利,主帅朱能在出征时不过三十七岁,但在靖难之役时落下了病根,刚到广西还没进入安南境内就去世了,三军突然无主,自然乱成一锅粥,这是胡季㹈最有可能击败明军的绝好机会。

可是胡季㹈却没有对此有任何反应,他始终不敢越过安南进入广西,即使此时的广西因为朱能病逝而出现了骚动,可胡季㹈还是有所顾忌,可能是担心这是朱能的诱敌之计,毕竟安南号称“小中国”,对孙子兵法等战术也深有研究。再者,胡季㹈的优势在于国内而不在国外,他担心自己一旦出国,后方再发生动乱就很危险了,就这样一来二去之际,龙州明军已经在征夷右副将军张辅的带领下完成了改编,由张辅接任朱能为征夷将军,继续率兵南下。

于此同时,云南的沐晟大军也感到了广西,和张辅合兵一处,二十万大军跨过边界南下安南,一开始势如破竹,连下两地,可到了当年十一月份,明军就在谅山遭到了入安南以来最强大的阻击:谅山古称多邦,为扣马山、巴外山、宣江、桃江等山河所包围,地势极度险要,一入谅山,南部就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直冲不过一日就可直达首都河内,故自古有“下谅山而越王降”之说法,这点在1979年我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保护谅山,胡季㹈亲自坐镇,还把儿子胡汉苍也带到了谅山,集中十万正规军队兼近百万民兵、运输部队,以四江之地为依托,修缮城池、防御工事,把谅山打造得铁桶一般。胡季㹈将全部家当都放置在谅山,这是他的不得已,因为谅山实在是太重要了,同时也是他最大的失误:因为不管是论士气还是数量,谅山守军都不是明军的对手,胡季㹈将谅山作为决战之地,而没有将靠安南军最擅长的打游击来侵扰明军,选择硬碰硬地打,才导致了最后谅山一破而胡朝灭亡的结局。这一点和二战时期,法国尽全国之力打造的马奇诺笑话可谓是如出一辙。


三、人心背向是胡季㹈遇到的最大问题,从他杀陈顺宗、逼陈少帝开始,胡朝的灭亡就已经成为定局了

前面我已经指出了陈朝对于安南国民的向心力,胡季㹈身为国舅,又是陈帝器重信任的人,可他为了权力、王位而改朝换代,这足以在国内激发各种民变,而且历代陈帝基本都不是暴君,没有什么严重的残暴害民的情况发生,胡季㹈弑君夺权,又杀尽陈氏子孙(后来的陈天平也死在了胡季㹈之手),祸乱朝纲,已经引起了安南百姓对原陈朝的向往和怜惜。

实际上,谅山大战虽然打得辛苦,可是最难打、最艰险的路几乎都是安南将领和士兵走的:

  1. 在张辅、沐晟入安南之时,安南当地百姓就自觉担任起了向导,引明军穿越丛林,避过瘴气,直达谅山脚下;
  2. 东门之战,死去的陈天平部将黄中,率领四千敢死队强攻东门,虽死伤过半也誓不后退,最后攻破东门,二十万明军后进攻城,一夜之间就攻破谅山防线;
  3. 惨烈度不亚于谅山之战的富春江大战,就是由安南义军和胡氏父子之间的一场大战,共歼敌四万人,全灭胡家水师,到最后胡氏父子逃跑,更是被当地百姓组成搜捕队捉拿,最后交给明军的。

而且除了胡季㹈自己作死外,明军在入安南后的表现也十分出色,张辅下令不准士兵骚扰百姓,不准拿百姓一针一线,否则依法论处,并发布《讨贼檄文》,声明此次入安南是为拨乱反正,恢复陈朝江山,而不是侵略国土,这很好地安稳了本就人心惶惶的安南百姓,让胡季㹈发动百姓御敌的计划无用武之地。

在谅山之战后,胡氏父子被擒,安南全境可谓是“诏书一到,望风而降”,仅一年就全部平定了,这就是三国时期马谡所说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攻战为下”之计,张辅就凭此稳住了内乱的安南,尽得安南四十六州,更重要的是,明军此战收服了安南人的心,在陈氏被杀、胡氏失败后,安南国民连上“万民书”,请求将安南作为大明的一个郡,归入王化。


总结:胡氏之败更多是咎由自取,而明军之胜则全靠军令如山,以攻心为主,攻城为辅,既收复安南全境,又收服了安南百姓的心,使之归入大明国境

胡季㹈威望极高,重权在握,即使拥有重兵在手,又有山河屏障,丛林瘴气,可最后还是兵败如山倒,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人心,战国兵家代表吴起对魏武侯所说的“在德不在险”,或许就是这个意思了。帝王不修德,虽有重固之险、百万大军,可就连船上的人都会成为自己的敌国,胡氏之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可惜的是,胡氏以失民心而败,大明以得人心而胜,可是最后还是难免重蹈胡氏覆辙,大明安排在安南的郡守多以天朝上臣自居,看不起安南百姓和官员,引起了当地人不满,安南归化不到一年就爆发了简定之乱,花费了数年时间才平定。

此后陈季扩、黎利接连起义,而朱棣留守在安南的沐晟、李彬、马齐等人,不是管理能力较低,就是鱼肉百姓之人,而本该留守安南的张辅却因为朱棣北伐被调往了北方,留下一个越乱越治,越治越乱的安南一直在大明边境闹腾。

万般无奈之下,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首辅杨士奇、次辅杨荣主张策封安南,而大明也在安南花费了太多心血和银子了,北面蒙古三部时时进逼,大明已是无法再控制安南了。于是朱瞻基派使者李琦出使安南,赦免黎利起义之罪,策封原陈氏宗室陈篙为安南国王,废除安南三司,撤回各地驻守军队,安南归化之路就此寿终正寝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其实你的答案都已经在问题中了,安南的人数那是号称的,它哪来那么多人的军队?

(一)

这种策略很正常,在古代打仗的时候,交战双方动不动就号称多少万大军,而且这个号称的数目还经常翻好几倍。

比如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可是号称80万大军,仔细想想就知道,80万大军,那个时候长江上的船,一艘船上500人撑死了吧?

掐指一算,这不得1600艘战船啊,而且还都是大船,比解放军渡江战役的装备都好,这还渡什么江啊?直接都可以变成水上浮桥了。

所以这些数字,听听就好,毕竟连当时的孙、刘联军都不相信,敢顶着压力和曹操干一架,安南这样的人数,纯属不可能。

(二)

不过咱说话也不能这么绝对是吧,还有一种统计方法,确实可以让作战的人数大幅增加,那就是将所有相关的人都算成军队。

什么意思呢?比如做饭的、运送粮草的、以及各种打杂的等等,这样算的话,人数会多出来很多,因为刚才说的这些人往往是正规军的好几倍。

但即使这样算,安南也不可能有700万大军,为什么呢?我国古代形容我们周围的这些国家有个词语,叫做“蕞尔小邦”,不过现在不建议大家用这个词形容其他国家啊,这是个贬义词。

之所以用这个词,就是因为这些国家和我国的体量、人口、面积相比差的太远了,别说战斗力不强的安南,在明治维新之前,号称统一日本的丰成秀吉,面对明朝能占到便宜?不可能嘛。

(三)

以古时候安南的国力,全国人口能超过1000万都很困难,说句不好听的话,我们国家的南北扩展之所以到广东、广西为止,就是因为再往南实在气候不适合人类生存。

面对这样的安南,明朝其实也没出动80万的军队,毕竟此时的明军是跟着朱棣从北京一路打下来的,很快就把安南解决了,纳入了明朝的版图。


yale13


明征安南战争发生在明初期,永乐帝朱棣初年。当时靖难之役刚结束不久,明朝国力尚未完全恢复。当然,这并不妨碍明朝对蕞尔小邦的武力镇压。

安南即现在的越南,现在越南的国号是清朝时期嘉庆帝对阮朝的册封。历史上安南长期是中国的藩属国,直到清末才沦为法国殖民地。

1.

安南陈朝末年,外戚黎季犛(音同毛、犁)专政,黎季犛本姓胡,祖上为浙江人,后汉时期黎季犛祖上镇守演州,从此世居于次。明建文二年,黎季犛废陈少帝篡位建朝,改回胡姓,为胡朝。不久在陈朝遗臣的反对下,黎季犛被迫让位于其次子胡汉苍,自己依然掌握实权。这些事远在南京的永乐帝朱棣自然不知晓。永乐元年,胡汉苍上书朱棣,称陈朝子嗣已绝,自己以外甥身份被群臣拥立为君,作为同道中人的朱棣自然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

宗嗣继绝,支庶沦灭,无可绍承。臣,陈氏之甥,为众所推——《明实录·太宗实录》

但因靖难之役结束不久,朱棣无暇顾及这些,便派杨渤率人去了解情况,谁知杨渤收受贿赂,会同胡汉苍联名群臣请求册封,于是朱棣便册封了胡汉苍为安南国国王。朱棣并没有完全相信,于是在册封的诏书中告诫胡汉苍,作善降祥,厥显有道,事大恤下,往馨乃诚。

不久,陈朝旧臣裴伯耆逃往明朝,向明成祖告诫实情,但当时朱棣的目标放在北方,在朱棣心中不管是陈朝还是胡朝并没有那么重要,只要臣服明朝即可,况且其父朱元璋时期对待安南也是安抚为主。

2.

事情的转机在一位自称陈朝后裔陈天平的人身上,陈天平经过老挝逃往明朝,向明成祖朱棣诉说了实情。明成祖确定身份后,便决定帮陈朝复国。胡汉苍得知后表示接受明朝的要求,朱棣很满意,便许诺封胡氏世代上公。

明成祖朱棣派遣都督黄中率领五千明军护送陈添平回国即位,事与愿违,胡季犛得知此事后令其子胡元澄伏击明军。此役,陈添平被俘后惨遭杀害,黄中带领残兵败退回国。

3.

屡次被戏耍又被无情打脸的明成祖勃然大怒,封靖难名将朱能为征夷将军,张辅,沐晟为副将军,率军二十万征讨安南,《大越史记全书》中记载明朝派兵八十万难免有些夸大。安南出兵近十万迎敌,号称700万大军,虽说在军队人数上夸大其词是一种战术威胁心理战,但显然安南这次的吹嘘只是一直自我安慰。

1407年初,明军攻破安南东都升龙,继续向安南都城清化进军,胡元澄领军退到黄江和胡季犛,胡苍汉会合。明将沐晟沿江两岸击败胡元澄军,后因明军水土不服爆发疾疫,暂时转移到咸子关备战休养生息。胡军趁势立刻集合七万军队,号称二十一万与明军在咸子关爆发激战,胡军大败,胡氏父子逃亡后不久被俘。

4.

永乐五年,六月,明朝改安南为交阯,设交阯布政使司,从此开始了安南属明时期。但设立布政司后安南境内反叛从未停息,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后黎朝开国君主黎利脱离明朝统治,建立后黎朝。


因明朝北部游牧民族困扰不断,对安南用兵负担沉重,后黎太祖多次击败明朝军队,令明朝损兵折将,得不偿失。安南的脱离得到了明朝统治者的默许。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二年,封黎利为安南国王,黎利奉明朝为正朔,一直到崇祯十七年明亡。

惟我大越之国,实为文献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风俗亦异。自赵、丁、李、陈之肇造我国,与汉、唐、宋、元而各帝一方。——阮廌《平吴大浩》

5.

明朝之所以在前期能顺利击败胡朝主要是因为胡朝本来名不正言不顺,又倒行逆施,赋税繁多,暴吏横行,不得民心。但明军胜利后并没有兑现出兵前对安南百姓对许诺,复立陈朝。而是用陈朝宗室已绝尽的借口趁机把安南划归到自己统治范围。明朝的高压统治也加剧了双方矛盾,自五代后就脱离管辖的安南已经习惯自主管辖,不甘心再次沦为明朝的势力范围,即使后来明朝为陈朝君主建庙上谥,但安南人民并不买账。


交人苦中国约束,又数为吏卒侵扰,往往起附贼,乍服乍叛。——《明史》

6.

明朝的出兵本来就有私心,并不是完全是安南胡氏篡位后触动了名义上明朝宗主国的威严,主要是因为明朝和安南战前就有领土纠纷,战前安南胡氏妥协后也在积极备战,同时期明朝也在积极备战,二者心照不宣,后来双方爆发战争是水到渠成。


明月清风阁


安南700万大军?你咋不说7000万大军的,安南在古代属于蛮荒之地,一共加起来有没有700万人都不一定,还真是全民皆兵?

明朝和安南的战争,发生了明成祖时期,成祖在位时一直以开疆拓土为目标,安南地区在汉唐一来一直属于中央管辖,五代战乱,安南脱离中原独立,永乐四年,成祖出兵号称80万,征伐安南,一年后击败安南政权,改安南为交阯,设交阯布政使司,划入中央明朝。

可惜成祖子孙没有成祖的气魄,国家势力范围还是内缩,安南再次独立。


曹老师xixi


从长江开始,越往南生产力、文明文化……各方面越落后,安南(越南)、暹罗(泰国)、南掌(老挝)、扶南(柬埔寨)……估计刚从树上下来,连鞋子都没有。

明代徐霖:“中原雅韵何消记,南蛮鴃舌且休题。就连我国的百越都是被鄙夷的对象何况区区东南亚那些地方呢?

700万猴子能打得过80万朝廷正规军吗?在它们番邦属国眼里明朝的军队就是“天兵天将”。


鸟言夷面


你只要把它后面两个零抹掉,就是他们真实的军队数目。按照他们当时的整体国力,养个7万人的军队都有点困难,毕竟一支军队需要补给需要装备铁器需要战损安抚需要人员更替训练,这些产生的军费消耗都是惊人的。假如真如他所说700万大军,估计还没打他们自己都得被整奔溃


大叔乘凉了


700万个老弱病残猴子能打过80万拿刀的人?


阿抖讲历史


安南有700万军队?谁能告诉我当时安南的总人口 是多少?


周方851


都说了号称,难道不懂意思吗?


胡-苍白色火焰


你也说了,号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