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 外汇学习第四课 外汇市场的参与者

为什么存在外汇交易

从根上说,国际贸易是外汇市场存在的最明显的原因。购买外国货物的进口商要先卖出自己国家的货币,买入外国货币,并以外国货币支付他们的购货款。另外,出口商将货物销往海外,通常收到外国货币。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出口商需要把外国货币兑换成他们的本国货币。

现代,全球化已经出现,商品和服务的跨境贸易、国际企业并购持续增长,金融市场24小时运行,外汇交易就显得更为普遍了。

外汇市场的三大类参与者

一般而言,参与者主体是银行间市场(外汇批发市场)、外汇批发市场的客户(包括零售客户和企业客户),以及撮合前两者并促成交易的中间商(经纪商)。尽管外汇市场的每个参与者都能归属到这三类群体中某一个,但请记住这些群体之间也会频繁地相互交易。

银行间市场(专业外汇市场/外汇批发市场)

这是所有类型的银行(投资银行、商人银行、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相互交易的市场。交易或直接和另外一家银行进行,或通过专业银行间经纪商进行,由银行的交易盘房执行。银行间市场因其巨大规模,成为外汇市场的价格制定者,其他参与者都依此价格交易。

依据不同的具体交易外汇产品,银行间市场的各类参与者还可以做进一步的细分。但简单地说这些产品可以分为“即期外汇”“远期外汇”和“外汇期权”。

即期外汇市场(或称外汇现货市场)(或T+2)

即期市场是指一般性的、普通的交易市场。基本上,两位交易者同意以一个具体的汇价交换头寸,交易即可完成,在两个交易日后结算(也就是T+2)。

远期外汇市场(除了即期价格,可以任何价格交易)

即期交易和远期交易的主要差别在于交易的结算日期不同。即期交易的结算是交易执行后的两个交易日之后。远期交易的结算日期是交易执行后除了两个交易日之外的任何日期,可以是交易执行后的3个或者更长的交易日之后。在某些“短期”交易中,结算日可能比交易执行后的两个交易日更早,可能是一个交易日之后,甚至可能就是交易执行当天(当日结算)。

远期价格不仅受到前述即期价格的影响,还受到某一即将到期的远期外汇合约中两种货币利率差亦即换汇点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份远期外汇合约价格等于即期外汇价格加上(或减去)换汇点。

因此,远期外汇合约的波动受到即期外汇、国内或基础货币利率和外国货币市场走势的共同影响,而这三个市场同时都会有自身的表现。可以看出,交易远期外汇比交易即期外汇要复杂得多,因为你要同时关注三个市场的表现。

外汇期权和其他衍生品市场

期权交易者和其他衍生品市场,诸如期货和无本金交割远期市场(nondeliverable forwardmakets, NDFs)的交易者,都是从他们所关注货币的波动性变化或缺乏变化中寻求盈利。作为其交易策略的一部分,他们可能会同时参与即期和远期市场。

外汇期货合约实际上是在交易所交易的标准化外汇远期合约。不过,许多人对无本金交割外汇远期合约较为陌生,因为它并不在交易所交易,只在银行之间、银行及其客户之间进行。

无论银行交易的是哪一类的专业外汇市场,它们参与全球外汇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满足其客户的需要,尤其是涉及汇率敞口的企业客户,它们要兑换出口货物所得的外币,兑换要支付的进口货物款项,要对冲与在其他国家持有资产相关的风险。银行的交易员利用其专业的市场知识,会微调对客户的报价,调整幅度的大小一般依赖于市场趋势、订单流以及客户买卖意图(如果银行知道的话)。通过微调价格,银行获得了在外汇交易中赚取价格差异的潜在可能。

满足了企业客户的需求,银行自身也要面临管理汇率风险敞口的问题。银行的交易员利用其掌握的市场技能和知识,在执行完与客户的交易后,要决定是立刻冲抵持有的头寸,也就是所称的“清账”或“当日平仓”,还是继续持有头寸,并等待一个更好的价格以退出头寸,从而获得收益。大多数客户交易产生的敞口会在每个交易日结束时清账。

类似地,具有境外投资业务或者资产的银行也会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对它们而言,如果不采取措施应对这种波动,那么一项能盈利的投资可能轻易地变成一项亏损的投资,因为不利的汇率波动会侵蚀潜在盈利。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具有境外投资业务的银行普遍会在外汇市场采取措施,防止货币波动对己不利,这就是大家所知的“对冲”,这可能是一项简单的货币交易,也可能涉及更高层级的技巧,比如使用期权或者远期外汇合约。

除了与客户相关的交易和内部对冲交易之外,银行也会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基于对市场波动的预期,通过投机获取盈利。银行根据汇率变化预期进行交易,促使数以百万计的美元流入性进入市场。一些银行如果拥有成功的投机性交易员,会大幅提高银行业绩标准。当然,反过来说,如果不负责任地交易,也会出现持续亏损的风险——比如2003年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的外汇期权交易损失案。

中央银行

在许多国家,参与外汇批发市场的大型国家实体是该国的中央银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因为各种公共政策和历史原因,根据各自国家货币市场的相关法规,发挥着更加活跃的角色。

与外汇市场的其他参与者不同,央行通过交易活动,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买入或卖出数以千万计的美元,拥有推动汇率波动(尽管是短暂的)的资金实力。央行与市场中的其他参与者都不一样,它们拥有自由印制钞票(称为“量化宽松”)的能力和权利,比如美联储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就已经好几次这样做了。

事实上,一家中央银行推动汇率的能力是这样体现的,即一个“中央银行在市场中出现”的简单传闻就足以引发价格波动。一些中央银行正是利用这一点,公开致电不同的银行——定价者,并对它们感兴趣的货币询价。即使央行不在询得的价格交易,央行查询汇率的新闻也会迅速在市场中传播开来,从而推动市场按照央行期望的方向运行。中央银行公开表示希望货币汇率按照某个方向运行,甚至是希望货币汇率运行至某个特定水平,就是所称的“口头干预”(jaw-boning)。

中央银行的政策风格、政策目标和法律监管共同创造并影响着你可能参与的市场,而在亚洲地区这些方面的差异较大。比如,在中国内地,人民币交易在货币兑换金额和用途方面的控制受到高度监管,然而在中国香港地区,货币市场的监管相对就宽松很多。因此,了解本国(地区)及外国(地区)的货币监管法规,并研究该国中央银行的操作和意图,是一项很值得的实践。

基础篇 外汇学习第四课 外汇市场的参与者

定价者/受价者

一家银行根据对方要求,愿意并能够同时报出某一货币对的买入价和卖出价(双向价格),那么它就是所说的“定价者”。顾名思义,定价者制定的是其他参与者必须据此交易的价格。定价者必须做好准备,根据对方选择交易的卖出价或者买入价完成交易,从而成为其所报货币对的买家或卖家。

尽管一家银行可能是某些货币的定价者(在极大程度上这家银行专营这些货币)但这家银行同时可能是其他货币交易的受价者。外汇批发市场的客户(包括零售交易者)也属受价者之列。顾名思义,受价者并不制定价格,相反,他们以定价者所报出的价格进行交易。除非选择不以这个价格交易,否则就受价者自身来说,在影响定价者提供的报价上话语权很弱。

外汇批发市场的客户

客户群体非常多样,这部分的外汇市场参与者包括政府、基金管理公司、有外币收支的套期保值者和企业,比如进口商和出口商。这也是你(零售交易者)所属的群体。

零售

网上交易平台(包括差价合约contracts for difference,或CFD服务商)激增,而且作为执行交易的一种方法被广为接受。它发源于证券市场,但多家网上外汇保证金公司的出现意味着,来自任何地方的零售交易者都可以参与外汇市场,与世界上最大的投资机构和银行机构在几乎相同的平台上竞技。零售活动的主体已经从假期旅行时(因为购买当地的商品和服务而需要兑换外国货币)转变成现在的投机,也就是交易者寻求直接从汇率的波动中盈利。尽管零售交易者仍然可能比银行间交易者的价差高出1~2个点,但相比旅行支票的价差而言已经是巨大的进步。相比于其他市场,诸如证券市场或期货市场,外汇市场执行交易的成本(价差)是很低的。

政府

政府有多个原因参与外汇市场,从简单的处理政府事务和维持驻外使领馆的运行,到基础设施和国防工程支出都有。对外援助也会涉及大量的外汇资金。毕竟,作为普通的澳大利亚人,一旦走出澳大利亚国境太远,澳元就没有什么用处了。正常情况下,政府在处理所有对外业务时,都是各自国家中央银行的客户。

主权财富基金和债务管理部门

主权财富基金实际上是一国外汇盈余的投资管理机构。

主权财富基金不是外汇市场的小角色。主权财富基金不是外汇市场的小角色。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基金是阿联酋的阿布扎比投资局(Abu Dhabi Investment Authority),管理资产达到6570亿美元。这些主权财富基金有着不同的任务和目的,但都要保证这些资金能得到有效利用,并在规定风险范围内,实现收益最大化。

资产负债表的另外一面由国家债务管理办公室管理。这些政府机构处理政府的负债和债务,确保持续获得融资,并在规定参数内管理借贷计划的利率风险,尤其当涉及外汇时。

超国家组织

最主要的超国家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和国际清算银行(BIS)。这些超国家组织的运营名义上主要由发达国家,在较小程度上由发展中国家资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减少外汇管制,并向发生短期国际收支问题的国家提供资金融通,使其贸易往来不受影响,以促进世界贸易。世界银行侧重于向各国政府借贷,以重建铁路、公路、桥梁、港口和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国际清算银行成立于1930年,管理德国向第一次世界大战获胜的协约国缴纳的赔偿款。

当一国或地区出现金融难题,需要财政援助或债务重组(救助)时,这些超国家组织会常被提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及欧洲中央银行)在救助南欧国家时显得更加慷慨些。亚洲地区政府已经形成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一定程度上也有些臃肿和浪费,但它们可不想再临时交出金融主权。

尽管如此,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些机构,因为通常它们是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最后的金融生命线,而且事实上它们也是重要的货币管理机构。比如,国际清算银行管理着约10%的世界外汇储备。

企业(包括跨国公司)

进出口商品的企业参与外汇交易,是其每日正常业务的一部分。进口商要卖出本国货币,买入外国货币,支付进口货物款项。出口商则与其相反,它们要把收付的外国货币兑换成本国货币,回流国内。

进口商不仅包括进口待售成品的公司,还包括那些因生产自己产品而进口外国原材料的公司。对这些公司而言,本国货币贬值,意味着它们需要支付更多的本国货币,才能买到相同数量的外国原材料;另外,本国货币相对升值,就意味着进口货物所需要的本国货币减少了,剩留资金增多。

跨国企业与之前提到的普通企业类似,也有买、卖和管理资金流的需求,不过更加复杂,因为进出口业务涉及多个国家和货币,成本和税收核算是也多币种的。

一些跨国企业的交易量甚至大于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它们对市场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跨国企业对资金流曾有持续的影响,不过随着金融市场某些管制的解除,以及之前差异较大的国家市场融合为地区性甚至是大陆性的联合体,跨国企业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已经转到我们要讨论的下一个角色上:基金管理公司。

基金管理公司和对冲基金

投资机构旨在为客户资金实现最大的收益,很少会满足于只投资在国内市场(除非基金章程限定在这一市场)。这些基金管理公司(fund manager)在其他国家发现了良好的机会,就会将资金从一国转向另一国,因此都会涉及外汇市场。

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显示,在所有外汇交易中,贸易方面的货币交易只占大概10%,而90%左右是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资本)资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基金管理公司单独做出或集体做出的投资决策对货币汇率的影响,要远大于贸易方面的交易资金流动。

一旦投资经理做出海外投资的决策,可能就要采取策略对冲未来货币波动带来的风险。这样的策略通常被认为是“货币管理外包”(currency overlay)。货币管理外包可能是被动型的,即只对当前的汇率做出反应,也可能是积极型的,即对冲风险所占的比重依据货币管理外包机构对未来货币走势的预期而定。

经纪商

经纪商简单地说就是外汇市场其他参与者活动的促成者。它们的角色是将买家和卖家撮合到一起,发现价格,并为所有参与者增加流动性。依据客户类型的不同,经纪商也有多种类型。

从零售的角度说,“经纪商”一词实际上就是和你进行交易的平台服务商或公司,也是你唯一的对手。你在经纪商(零售外汇交易层面的网上外汇交易平台)那里开立的每一笔交易头寸,也必须仍然在这家公司平仓。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差价合约服务商,他们向客户提供保证金存款服务,客户凭此参与到外汇市场,只用一小笔存款作担保,即可交易相当大的金额。

总结

全球的银行间市场(批发市场)占据外汇市场的主导地位,是绝大多数资金的来源,同时也是价格的来源,外汇市场的所有其他参与者都要据此交易。第二大类就是批发市场的客户,包括企业、基金管理公司、投资者,甚至是政府和主权财富基金。零售交易者也属这个类别。而将前述所有这一切参与者集中在一起交易的就是第三大类群体,即经纪商和服务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