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冷又怕熱,這是怎麼回事?

怕冷又怕熱,這是個問題,有的是同時出現,有的是交替出現,有的是不同部位症狀不一樣。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比較複雜,病機也有很多,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不是一句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我把臨床能見到的情況逐個寫下來,供大家參考,其中提到的方劑僅供醫師參考,切記不能自行服用,以免出現偏差。

怕冷又怕熱,這是怎麼回事?

先說一個大家比較熟的病“燈籠病”。燈籠病,西醫一般把它歸到神經症裡面。中醫比較早的正式記載及治療,見於《醫林改錯》。在血府逐瘀湯條下記載:“身外涼,心裡熱,故名燈籠病,內有血瘀。認為虛熱,俞補愈瘀;認為實火,愈涼愈凝”。症狀很清楚,外面冷,裡面熱;病機也清楚,瘀血所致;治療有點麻煩,給予補益,裡熱加重,給予清火,外涼加重。嚴重者甚至四肢冰冷,遇涼風則冰冷至骨;熱則心煩,整夜不得入眠,或者特別口渴、喝冰水也不解渴。治療方法比較明確,就是用血府逐瘀湯。用藥分解開來看,有桃紅四物湯,活血兼養血;四逆散,疏肝解鬱,透熱外出;再有牛膝、桔梗,使氣血各歸其位;最終到達裡熱可以外出,從而外不涼而內不熱。

怕冷又怕熱,這是怎麼回事?

同是燈籠病的症狀,臨床上也見有溼邪內阻的,一般舌苔厚膩而不見瘀血的症狀,而是伴有肢體困重、嗜睡、頭昏乏力,需要詳細辨別,以免誤治。


怕冷又怕熱,這是怎麼回事?

還有外感,寒包火的症狀,由於寒邪束縛了體表,體內原本蓄積的火熱不能向體外宣散,就如同被體表的寒邪“包裹”起來,積在體內而呈現身體高燒不退的現象。這種內有蘊熱、外受寒邪所引起的外感病。症狀呈現寒熱並見,既有惡寒,體痛,咳嗽,鼻塞等表寒現象;又有口乾渴,尿黃,大便乾燥等裡熱現象。部分患者可有高熱、頭痛、周身關節肌肉痠痛,咽部幹痛,咳嗽少痰,舌紅苔黃等。治則散表寒、清裡熱。用藥這個多有介紹,此處略過。


怕冷又怕熱,這是怎麼回事?

我們首先說的這個是外冷裡熱的,還有外熱裡寒的。這種病人四肢發熱,特別是夜間四肢自覺發熱、甚至憋脹難受,怕熱,一蓋被子就覺得熱的難受。然而又覺得腹部怕冷,稍微受涼就會腹痛、腹瀉,飲食偏冷就覺得難受。這種多因為身體正常或火熱體質,過食寒涼食物,導致陽氣被鬱,不能升發所致。日久鬱而化熱,就成了這個樣子。治法:火鬱發之。昇陽散火湯可參考使用。

怕冷又怕熱,這是怎麼回事?

心腎不交的也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個是上下有別,上面怕熱,熱了之後就會出現心煩失眠、口舌生瘡、脾氣急躁;下面怕冷,雙腳冰冷,遇風冷加重,有的伴有腹痛洩瀉。這個好辦,有成藥可用,交泰丸專治上熱下寒。

怕冷又怕熱,這是怎麼回事?

再有一種,常見於放化療治療之後的人。稍有熱,則心煩、汗出、失眠、易怒;稍覺冷,則感周身冰涼,甚至全身肌肉、骨骼冷痛。這種寒熱均不能耐受,並且特別敏感,甚至隨著一天時間的變化要求的溫度也不同,不但病人難受,家屬也是深受其擾。許多病人甚至被人誤解,認為其太“矯情”,不得忍受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摺磨。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氣陰兩虛。氣虛,表氣不固,易出汗,畏風寒;陰虛,心煩、易怒。治療上宜益氣養陰,方選生脈散,徐徐圖之、不能操之過急,因為用藥稍過、患者就會出現不舒服症狀。

怕冷又怕熱,這是怎麼回事?

身體虛弱,氣血虧虛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常見於急性失血之後、大手術之後,也有的是月經過多或者慢性失血引起的。失血過多,有的是氣隨血脫,氣血兩虧了。有的慢性失血,開始是血虛,日久血虛不能生氣,最終氣血兩虧了。

這種情況下的症狀比較有特點,作息時間規律的,多數是前半夜怕熱,後半夜怕冷。其實這個與主要與睡眠相關,不一定是必須是前半夜、後半夜。人清醒的時候,可能有的人有些精力不濟、易疲勞,基本上還是沒有太大問題。但是準備睡覺了,蓋上被子躺在床上,自己覺得身體開始發熱,怕熱,手足心熱,心煩意亂,口乾,入睡困難,喜歡把手腳放在被子外面。好不容易睡著了,也睡得不踏實,多夢容易驚醒。等要睡醒的時候,往往覺得冷,怕冷的厲害,感覺是自內而外的冷,嚴重的自覺渾身都冰冷,起床稍微活動一下,冷的感覺就會自行好轉。

怕冷又怕熱,這是怎麼回事?

《黃帝內經》裡說,衛氣(陽氣的一部分)晝行於陽,陽氣盛則醒;夜行於陰,陰氣盛則眠。白天或者清醒的時候,衛氣在外,人體各臟腑均在活動,氣血不停的化生,還是勉強夠用,因此是不會有太明顯的症狀的。當人開始要準備睡眠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衛氣要入裡,裡面的血不足,陽氣過剩了,於是內熱產生,中醫說是五心煩熱了,陰血不足。到了人要醒的時候,衛氣外出,這時候各臟腑尚未工作,導致暫時的內部陽氣空虛,故出現怕冷的厲害。等人醒之後,陽氣生成逐漸充足,怕冷症狀也就消失了。治法以補益氣血為大方向,方向八珍湯加減。如果氣血虧虛嚴重,那時候就是虛寒為主的症狀了。也有腎虛、脾虛、肝虛等所致,這種都屬於虛勞一類,不再一一詳論。

怕冷又怕熱,這是怎麼回事?

再有一種常見疾病,“風溼”或者“類風溼”關節炎。很多人是長期服用中藥或者,大多數為溫補劑,時間長了以後,會出現全身怕熱的症狀,估計是補益過頭了。但是關節處仍是畏寒怕冷、甚至涼風吹也不行,這個有專門的診治方案,略過。

怕冷又怕熱,這是怎麼回事?

常見的基本就是這些了。下面說一個比較麻煩的。婦人生產之後,身體虛弱,受涼、受寒、受風、受溼等外來邪氣,導致身體某一部分怕冷。就是我們俗稱的“月子病”中的一種。既然是怕冷,那麼補益藥物肯定會用,然而這個病不是單純的虛勞,往往夾有外感、瘀血、死痰,治不得法,單純給予溫陽散寒,日久患者體質偏於陽盛,怕熱。但局部怕冷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有的病人怕冷的局部溫度正常、甚至偏熱,但是仍自覺怕冷、甚至冷至骨髓。

怕冷又怕熱,這是怎麼回事?

實際上“月子病”的難治只是相對的,一般都有“失治”的問題,病情初起時比較輕微,一般都不會治療,等到滿月之後或症狀明顯的時候,往往已經失去最佳的治療時間。再有就是誤治的問題,這個也常見,通常是醫生病人多忘記詢問,或者患者沒有認為這個是“月子病”,單純以“虛勞”論治,治不對症,自然效果堪憂。到了這個時候怎麼治療,我談一點自己的看法。一個是時日不久,外感邪氣尚在,解外邪即可。參看表證,身體高熱而畏寒怕冷,就可知道其相似之處了。再就是患病日久,體內瘀血、痰溼停蓄於局部,導致局部氣血不通,陽氣不足,從而有寒冷的感覺。這種治療起來見效就比較難,因為這些瘀血、痰溼日久已經與人體組織膠結在一起了,就像是人體的疤痕疤痕一樣了。治療上只能用藥緩圖,祛痰、化瘀、通絡、補益,以求去腐生新,猛攻猛通反而無益。具體治法,可參考疤痕的治療方法。

略談至此,有可能有一些情況沒有分析到,或者分析有誤,歡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