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紅三部曲之紅》:深度剖析“紅色”影調在片中的三重寓意

右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卷姐電影。挖掘冷門佳作,吐槽超級爛片。人生路上有電影,不孤單。



《藍白紅三部曲》是法國著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代表作。藍白紅三色是法國文化的象徵,分別代表了自由、平等、博愛。基氏借電影的形式講述普通人的故事,背後其實是對法國文化的質詢和探索,三部曲以三個故事分別表達了現代人面對自由、平等、博愛這個傳統價值觀的情感與困惑。

《紅》作為三部曲中的最終章,也收穫了最多的讚譽和褒揚,它曾入圍戛納和奧斯卡金像獎,足以見得它在影史中的地位。

《藍白紅三部曲之紅》:深度剖析“紅色”影調在片中的三重寓意

影片的故事並不複雜。兼職模特瓦倫丁,和男友異地而居,生活孤寂。一天,她意外撞到了一隻狗,從而認識了脾氣古怪的老法官,這位老法官竟以竊聽鄰居電話為樂。在兩人日漸增多的交流中,瓦知道了老人的故事,而老人對她的開解也令她走出苦境,兩人逐漸產生了一種如親人的感情。


同時另一條線上,住瓦隔壁的年輕法官奧古斯特,與女友如膠似漆卻突遭背叛。從影片種種巧合中,我們不難判斷,奧和老人是同一個人的兩個版本。影片最後,劫後餘生的瓦和奧特終於同框正印證了我們的猜想。老人與瓦倫丁錯過了四十年的相逢,也在瓦和奧之間重生出愛的藤蔓。


而整部電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充斥全片的紅色。紅色作為全片的色彩基調和一個重要的視覺形象,其運用不僅讓觀眾在感官上得到刺激,也使略顯晦澀的電影韻味失去了苦澀沉悶之感。


導演蒲劍曾評價: "《紅色》中的顏色不僅別具一種形式感和優美感,還是一種心理狀態的替身或信號,是一種象徵。"


我們知道,紅色是博愛的象徵,但在本片中我認為紅色至少有三重寓意,分別代表了:博愛與救贖、宿命與輪迴、孤獨與沉默。


第一重寓意:紅色是博愛與救贖之色

俄羅斯畫家康定斯基曾說,"紅色的無限溫暖不具有黃色的那種輕狂的感染力,但它卻表達了內在的堅定和有力的強度。紅色屬於積極、擴張、外向的暖調區域,是品質最純粹的三原色之一。"

北大教授戴錦華認為"紅色調充滿的空間指稱著一個溫暖的歸宿"。而這個溫暖就屬於博愛精神的象徵。博愛,其本意是關愛生命,尊重每一個個體,重視每一個人的主體價值。


早在中國古代就有不少思想家提出類似觀點。孔子的"仁者,愛人也",墨子"兼愛",佛家的"慈悲為懷",無不如是。而直到歐洲啟蒙運動以後,近代西方才真正提出了"博愛"這一價值觀。哲學家莫爾設計的烏托邦和康柏內拉設想的太陽城,基督教的"關愛一切人"的精神,都是博愛精神的外延。這些博愛的思想無一不從多角度,反映了中外思想家們對博愛精神的嚮往、追求。

《藍白紅三部曲之紅》:深度剖析“紅色”影調在片中的三重寓意

瓦倫丁正是導演將博愛這一理念投射於身的一個角色。她的善良、溫暖、純摯,正如熱烈的紅,給予身邊人無窮的愛與希望。

她對家人的愛毫無保留,她對陌生人的愛不摻雜念,彷彿這是她的本能。《三部曲》中都出現的扔瓶老婦,只有這部的瓦倫丁上前幫助了她,這說明了導演對人性仍抱有期待,所有的誤會矛盾都在這博愛之下實現了圓滿的結局。


瓦倫丁與老法官是導演設置的一組鮮明對比,一個善良有愛,一個冷漠古怪。瓦倫丁的出現救贖了老法官,在兩人的日漸交流中,老法官向警局自我舉報,冰冷的外殼被融化,心門打開,得到了救贖。愛人也是愛自己,博愛就是救贖。影片最後的定格鏡頭正說明了這一點,紅色的救生服含蓄地印證了紅色的根本目的——救贖。

《藍白紅三部曲之紅》:深度剖析“紅色”影調在片中的三重寓意

王陽明曾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博愛是一種大智慧,是一種雲在青天水在瓶的快樂,是一種為善去惡的通透。


而我們現實生活中,與之相悖的現象卻比比皆是:

精緻的利己主義;

淘汰因身體原因不能拼命的員工的私企老闆;

讀書明理卻無家國情懷的大學生;

熟諳人情卻為謀私利的權力擁有者;

舉止有禮卻內心冷漠的現代都市人;


現代社會尤其資本主義社會,個體生存狀態已高度物質化,但精神世界卻分崩離析,冰冷的隔閡橫亙在人與人之間,千百年前的文化價值觀消融殆盡,博愛的精神空成了三色旗上一抹黯淡的紅。

也許是時候拾起博愛這面旗幟了。


第二重寓意:紅色是宿命與輪迴之色

“我唯一的優點是我悲觀。”基耶斯洛夫斯基曾這樣闡述自己的性格。基氏被稱為"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其片子通常帶有宿命論和神秘宗教色彩,而這種悲觀宿命論的來源便是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存在先於本質,人的本質是人的行動決定,行動直接導致後果。自由選擇,絕對自由。存在主義最早興起在德國,之後傳到法國、日本、韓國及我國80年代以後都受過它的影響。存在主義體現著一種悲觀宿命論。它覺得人是充滿偶然性和荒誕性的。

《藍白紅三部曲之紅》:深度剖析“紅色”影調在片中的三重寓意

反映在電影情節中,便是大量的偶然、巧合與暗示。主要有三處:

1. 奧古斯特和老法官是同一個人的兩個版本?

奧古斯特和老法官擁有太多相似特質,比如都是法官,都擁有一個年長兩歲的金髮女友,女友都背叛了他們,都曾掉落一本書正好翻到了考題,都養了一隻狗。奧古斯特住在瓦倫丁的對面,而他女友正好住在老法官的隔壁。

這一切都指向了導演的真正意圖:奧古斯特就是老人四十年後的輪迴。老法官與瓦倫丁錯過四十年的相逢,正是為了影片最後兩人同框埋下伏筆。


2. 大量的搖移鏡頭暗示男女主錯過的緣分

基氏有意地用大量若即若離的搖移鏡頭,暗示瓦倫丁和奧古斯特之間的聯繫,兩人相住咫尺,卻不曾相遇,總是擦肩而過,卻不得相識。在這裡,

鏡頭真正成了一門敘事語言,導演用鏡頭巧妙地把兩個不相干的人物串在一起。


3. 《三部曲》中所有主角同框

海難結束後倖存者出現在鏡頭下,居然是三部曲中的所有主角。這也暗示了一種宿命論般的結局。

《藍白紅三部曲之紅》:深度剖析“紅色”影調在片中的三重寓意


關於宿命論,其最早來源於古希臘歷史最久的斯多葛主義學派。他們認為,保持我們安寧的一種方法,就是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采取一種宿命論的態度。


西方著名哲學家馬克奧勒留曾說:"一個優秀的人應該迎接命運的織布機為他織出的所有經歷"。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寫過,人對外部世界首先應當盡力而為,才沉靜接受人力無法改變的部分。


宿命論的背後,其實是一份坦然,是既來之則安之,是靜觀庭前花開花落。因此,我們應當有這份淡定從容,來笑對人生的種種境遇。


第三重寓意:紅色是孤獨與沉默之色

基氏曾說過:"隨著拍電影的時間越久,我發現從波蘭到德國,從法國到英國甚至美國,每一個人都有化解不掉的痛苦。因此,我想用電影來展現孤獨這一話題,也希望能為此找到化解的答案。"


本片雖以紅色這種高飽和度的顏色為影調,但卻能讓觀影者感受到一種最強烈的、原始的感受,那便是孤獨。影片中所有人物都是孤獨的,不論是瓦倫丁,奧古斯特,還是老法官。


首先,紅色承擔起了孤獨這種情感的介質。瓦倫丁藉著一部紅色電話維繫與男友的感情,抱著男友紅色外套哭泣,"我好孤獨",在紅色背景板下拍出神情悲傷的照片。奧古斯特的紅色轎車與紅色扉頁的書。老法官與狗為伴,以竊聽鄰居電話為唯一樂趣,背後是紅色的磚牆和燈光。

《藍白紅三部曲之紅》:深度剖析“紅色”影調在片中的三重寓意

此外,鏡頭語言的巧妙使用也加強了孤獨之感。基氏善於用鏡頭探索人類隱內在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孤獨生命個體的封閉性及孤獨的精神交流。他的影片中主人公對話很少,使得片子給人"靜"的基調。但沉默的背後,每一個細節、動作、眼神、意向卻都在沉默地發聲。


另外,影片中處處可見"電話"的身影,包括開頭用一組長鏡頭模擬電波傳輸的過程,時刻響起的電話鈴聲。電話代表的是現代化,都市化帶來現代人內心的孤獨:人們更趨向用電子網絡通訊設備交流,而不是面對面的交談。在現代這個鋼筋水泥森林,處處是摩天的高樓大廈,和喧囂的喇叭聲,人們關心股票、上市、融資,但卻很少人關心現代人孤獨的內心世界。

《藍白紅三部曲之紅》:深度剖析“紅色”影調在片中的三重寓意

華人歷史學家許倬雲曾說:"人際疏離帶來的孤獨感與價值觀失落,是現代都市人的通病"。

那麼,如何擺脫困境?根據許倬雲的理論,這裡有三個建議:

1. 成全自己,成全他人。

成全自己包括不貶低自己,將自己的力量發揮到極致。同時還能去成全別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2. 多和人群互動,不做一個疏離的邊緣人。

在和人相處時,彼此多一份尊敬,多管一點閒事,主動多付出一點,自己也就不會感到孤獨。

3. 從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發,建立誠信相待的相處模式。

人與人相處,將心比心,逐漸建立起彼此的信任。


我們能做到這三點,個人在人類社會系統中,就不會再感到孤獨,心靈也可以得到安寧。


結語

著名攝影師斯托拉羅曾經說過:"色彩是電影語言的一部分,我們使用色彩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運用光和影象徵生與死的衝突一樣。"電影色彩從電影誕生第一天起就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魅力,對電影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色彩是沉默的語言,色彩的運用可以起到引出情節線索,暗示電影主題,烘托影片氣氛和人物心理活動的作用。而基氏在代表作《三部曲》中對色彩的運用,無疑達到了大象無形的境界,值得我們去反覆觀影和回味。



基氏其它電影解讀請見

右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卷姐電影。挖掘冷門佳作,吐槽超級爛片。人生路上有電影,不孤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