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小吃:炸糕

子曾經曰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還有一個有趣的老頭叫告子,他和孟子辯論,說“食色,性也”。其實是一個意思。自古以來,對飲食的關注,至雅至俗,全民咸宜。流傳比較廣泛的,有東坡肉、東坡肘子、萬三蹄膀、李鴻章燴菜、宮保雞丁,都是名噪一時、流傳至今的佳餚。

曾在湖廣會館的楚畹園聚過幾次,有幸嘗過京天紅的炸糕。剛出鍋的那種,有一層略硬的殼,裡面是軟糯的紅豆沙,冒著熱氣,咬一口便欲罷不能。一個自幼長在八大胡同、局氣而爽朗的北京大妞買的。

據說,這是虎坊橋京天紅的招牌。

老北京小吃:炸糕

京天紅的紙袋子

京天紅鋪天蓋地進入老百姓的視野,是在2019年1月。突然要遷址的告示,瞬間引爆南城老炮兒的鄉愁情結,意外刷屏了微信圈。寒風中長長的隊伍,像是為了作別往昔的獨家儀式,竟成為當時的輿論熱點。隊伍裡有附近南城的老北京,有周遭懷揣夢想的寫字樓白領和碼農,也有不遠幾十公里從四面八方聞訊趕來的各路吃貨。排隊買限購的炸糕,恐怕是眾人始料未及的,可以載入京城食客的史冊。這種大規模的懷舊鏡頭,上次還是2006年廊房二條拆遷時,小腸陳、爆肚馮、月盛齋等幾家老字號門口的盛況可比。感興趣的可以從網上搜羅當時的熱鬧情景。

老北京小吃:炸糕

炸咯吱盒

小區旁邊開了一家京天紅,算是疫情期間的意外驚喜。前一階段居家遠程辦公,偶爾買菜會順便捎幾個炸糕,2包炸咯吱盒。炸糕過於油膩,一般不敢多吃,打打牙祭即可。炸咯吱好一些,是疫情期間必不可少的案頭小吃,入口酥脆,香不可支。炸咯吱盒是地道的北京小吃,傳統的做法是由胡蘿蔔、香菜、土豆和成餡,裹以豆麵,炸制而成。如今更簡單,直接和麵攤成薄餅,切成長條折成卷狀,直接油炸。黃豆麵的顏色更金黃。老北京講究的非通州的不吃。幹活累了,伸進袋子夾一塊解解乏。

有說炸糕是天津特產,以“耳朵眼炸糕”為上品,與狗不理包子、桂發祥麻花並稱“津門三絕”。京天紅酒家成立於1991年,是一家經營京津特色風味的小餐館,位於虎坊橋西南角,工人俱樂部北側。其炸糕創始於1993年,雖說無心插柳,也算根紅苗正。從6毛錢到3塊5,陪伴了老鄰居將近30年的光景,少說也有兩代人了。

老北京小吃:炸糕

油、鹽、醬、糖,是老北京餐桌離不開的老四樣。從醫學角度講,不太健康,不宜提倡。但架不住老家兒好這口。早餐一個大火燒夾糖油餅,是很多老北京“豪橫”的選擇。湯湯水水也不例外,喝粥的都少,要不炸豆腐(湯),要不豆腐腦(加滷)、麵茶,再猛點的是羊雜湯,透著股子敞亮。由內而外,根本攔不住。炸糕,正合了老北京的心意。

其實,炸糕是民間小吃,太行左近,江淮右岸,都有炸糕的蹤跡。“糕”有“高”之意,寓義吉祥,在民間有廣闊的市場。小時候油水少,油條、炸糕、油餅……凡是油炸的,都是奢飾品。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紅白喜事才有的吃,平時見不著的。90年代麥當勞還是和姑娘約會的好地方,據說是品味的代名詞,簡直恍若隔世。飲食習慣的改變有個漸變的過程,如今的年輕家庭,高油高鹽高糖的都躲著。

到底有些懷念哥幾個吃吃喝喝的日子了。且打住,有些俗了。

老北京小吃:炸糕

玉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