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小吃:炸糕

子曾经曰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还有一个有趣的老头叫告子,他和孟子辩论,说“食色,性也”。其实是一个意思。自古以来,对饮食的关注,至雅至俗,全民咸宜。流传比较广泛的,有东坡肉、东坡肘子、万三蹄膀、李鸿章烩菜、宫保鸡丁,都是名噪一时、流传至今的佳肴。

曾在湖广会馆的楚畹园聚过几次,有幸尝过京天红的炸糕。刚出锅的那种,有一层略硬的壳,里面是软糯的红豆沙,冒着热气,咬一口便欲罢不能。一个自幼长在八大胡同、局气而爽朗的北京大妞买的。

据说,这是虎坊桥京天红的招牌。

老北京小吃:炸糕

京天红的纸袋子

京天红铺天盖地进入老百姓的视野,是在2019年1月。突然要迁址的告示,瞬间引爆南城老炮儿的乡愁情结,意外刷屏了微信圈。寒风中长长的队伍,像是为了作别往昔的独家仪式,竟成为当时的舆论热点。队伍里有附近南城的老北京,有周遭怀揣梦想的写字楼白领和码农,也有不远几十公里从四面八方闻讯赶来的各路吃货。排队买限购的炸糕,恐怕是众人始料未及的,可以载入京城食客的史册。这种大规模的怀旧镜头,上次还是2006年廊房二条拆迁时,小肠陈、爆肚冯、月盛斋等几家老字号门口的盛况可比。感兴趣的可以从网上搜罗当时的热闹情景。

老北京小吃:炸糕

炸咯吱盒

小区旁边开了一家京天红,算是疫情期间的意外惊喜。前一阶段居家远程办公,偶尔买菜会顺便捎几个炸糕,2包炸咯吱盒。炸糕过于油腻,一般不敢多吃,打打牙祭即可。炸咯吱好一些,是疫情期间必不可少的案头小吃,入口酥脆,香不可支。炸咯吱盒是地道的北京小吃,传统的做法是由胡萝卜、香菜、土豆和成馅,裹以豆面,炸制而成。如今更简单,直接和面摊成薄饼,切成长条折成卷状,直接油炸。黄豆面的颜色更金黄。老北京讲究的非通州的不吃。干活累了,伸进袋子夹一块解解乏。

有说炸糕是天津特产,以“耳朵眼炸糕”为上品,与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并称“津门三绝”。京天红酒家成立于1991年,是一家经营京津特色风味的小餐馆,位于虎坊桥西南角,工人俱乐部北侧。其炸糕创始于1993年,虽说无心插柳,也算根红苗正。从6毛钱到3块5,陪伴了老邻居将近30年的光景,少说也有两代人了。

老北京小吃:炸糕

油、盐、酱、糖,是老北京餐桌离不开的老四样。从医学角度讲,不太健康,不宜提倡。但架不住老家儿好这口。早餐一个大火烧夹糖油饼,是很多老北京“豪横”的选择。汤汤水水也不例外,喝粥的都少,要不炸豆腐(汤),要不豆腐脑(加卤)、面茶,再猛点的是羊杂汤,透着股子敞亮。由内而外,根本拦不住。炸糕,正合了老北京的心意。

其实,炸糕是民间小吃,太行左近,江淮右岸,都有炸糕的踪迹。“糕”有“高”之意,寓义吉祥,在民间有广阔的市场。小时候油水少,油条、炸糕、油饼……凡是油炸的,都是奢饰品。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才有的吃,平时见不着的。90年代麦当劳还是和姑娘约会的好地方,据说是品味的代名词,简直恍若隔世。饮食习惯的改变有个渐变的过程,如今的年轻家庭,高油高盐高糖的都躲着。

到底有些怀念哥几个吃吃喝喝的日子了。且打住,有些俗了。

老北京小吃:炸糕

玉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