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儿童早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奠基者们(2):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出生于当时的希腊殖民地马其顿,父亲是国王的宫廷御医。他是世界古代史上最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后世所有的西方哲学家都或多或少受到他的影响。

17岁时,亚里士多德赴雅典就读柏拉图学院,直到柏拉图去世。柏拉图陶醉在“理想国”之中,而亚里士多德更注重从现实世界出发。20年间两人相互欣赏、师徒情深,但在许多观点上各持己见,时常激烈辩论。

西方儿童早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奠基者们(2):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代表中等奴隶主阶层的利益,社会政治观点中庸。在哲学观上,他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一方面,他提出“白板说”,认为知识来源于对事物的感觉及后天经验;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真理只能通过理性活动而获得。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作涉及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自然科学、法律、教育学、诗歌民俗等,他的教育观点散见于《政治学》和《伦理学》等著作中。

基于灵魂学说的教育顺序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和肉体不可分离,并提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组成:

  • 植物部分,即身体的生理部分;
  • 动物部分,即本能、欲望和情感;
  • 理性部分,即真正的人性部分。

相应地,他主张采取三种教育:体育、德育和智育。三者有机联系,促成人的和谐发展,但是低级部分应服从高级部分,即体育服从德育、德育服从智育。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灵魂的高级部分,即理性部分和意志部分。

西方儿童早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奠基者们(2):亚里士多德

优生优育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要从根本(婚配)抓起。他反对早婚早育和晚婚晚育,因为“都会引起所生儿童的身心缺陷”。此外,他还主张计划生育:“各家繁殖的子嗣应有一定的限数,如果新妊娠的胎婴已经超过这个限数,正当的解决方法应在胚胎尚无感觉和生命之前,施行人工流产。”

亚里士多德痛恨当时的杀婴习俗,要求立法禁止弃婴,但又主张畸形或残疾婴儿可弃。他师承柏拉图的观点,建议孕妇要注意营养、适当运动,保持心灵宁静,因为“子嗣的天性多得之于其母,有如植物得之于土壤”。

教育的年龄分期

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的观点。

根据人的生长发育规律,亚里士多德将每7年定为一个自然阶段,共划分为三个教育时期:0-7岁为第一时期;7-14岁(称14岁为“发情期”)为第二时期;14-21岁为第三时期。

和柏拉图相比较,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注意到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并据此探讨了各个年龄段教育的具体目标、组织、内容和途径。


西方儿童早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奠基者们(2):亚里士多德

儿童教育观点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教育第一时期,约合柏拉图所指的学前阶段。他将第一时期细分为两个阶段:0-5岁为前期,5-7岁为后期。

儿童前期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身体发育为主。婴儿期的抚育,关乎一个人的一生发展。婴儿食物应当富含乳成分,儿童应当在游戏中强身健体,逐步习惯于忍受寒冷,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儿童脆弱的肢体,以免骨骼畸形。

儿童后期的教育,应以培养习惯为主。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儿童道德品质的三个成因:自然(天性)、习惯与理智,提出活动是形成习惯的主要途径。例如,只有通过适度冒险的活动,才能培养出勇敢精神。

亚里士多德主张7岁前的儿童应当住在家里,以免受到外部不良环境的影响,例如下流的事物、引发邪恶的表演。此外,他强调教育儿童分辨快乐与痛苦的正当性,戒绝寻欢作乐,成为有节制的人;养成不畏困难的习惯,成为坚定勇敢的人。

亚里士多德提出,5岁后的儿童可借助旁观方式开始学习课业。但要注意学习负担适度,以免影响身体发育,同时仍应保持充分活动。他承袭柏拉图的观点,主张儿童应当多听神话故事,但须慎重选择故事教材。

评价

亚里士多德的诸多教育思想,如“白板说”、和谐发展、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联系、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教育的年龄分期、环境影响教育环境、在实践中培养道德习惯等,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思想,在17-18世纪的西方世界引发了广泛推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