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戰神王翦,要錢要地要房子比誰都貪,為何能善終?

用戶4474646264


王翦在被秦王贏政重新啟用滅楚之前,是他最接近被殺之時,後來他學聰明瞭,不僅給秦國立下了不世之功,並且避免了兔死狗烹的悲劇。

嬴政在消滅三秦、驅逐燕王之後決定大規模對楚國用兵,他詢問部下的意見,年輕的將軍李信認為不過用二十萬人便可以平定楚國,但是老將王翦卻堅持非六十萬人不可。因此,嬴政覺得王翦老了,太保守了。他決定命李信和大將蒙恬率領二十萬人南征楚國。而王翦因為自己的意見未被採納而告老還鄉(王翦言不用,因謝病,歸老於頻陽)。而南征的秦軍最終被楚國擊敗(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

嬴政得到秦軍潰敗的消息震怒不已,他親自來到王翦的老家頻陽給王翦道歉,但是王翦卻賭氣了——我年老不中用了,陛下還是另則賢能吧!嬴政再次向他道歉,並且答應給王翦六十萬人出征。

出征之時,嬴政親自到灞上給王翦餞行,正是在此時王翦提出了一系列看似過分的要求,他“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嬴政對此也非常,他說:“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解釋說想趁著自己尚在受寵信之際給自己的子孫置辦點家產,隨後“始皇大笑。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生怕嬴政把自己開的條件給忘了。

直到他的部下詢問之時,王翦才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意思很明確:王翦帶走的是幾乎整個秦國所有的精銳部隊了,現在天下最強的力量是王翦而不是嬴政。既然王翦沒有反叛的決心和能力,那麼就要讓嬴政對他徹底地放心。因為他的處境和後來的章邯幾乎是一致的——“夫將軍居外久,多內卻,有功亦誅,無功亦誅”。所以,王翦最聰明的辦法就是讓嬴政明白,他沒有什麼野心,只是一個貪得無厭的守財奴罷了。嬴政見狀哈哈一笑——王翦好像一條狗啊!


國史通論


王翦這個人很雞賊啊!

戰國四大名將,起翦頗牧,只有王翦一人得以善終,從此處可以很明顯看出來,這人情商很高!

當年他做了兩點!

首先一點,把“貪念”暴露給君主。

雖然說歷朝歷代的嬴政都喜歡有能力的將領,但他們最喜歡的還是自己可以控制住的將領。

為君者最基本的一件事情是要保全自己的江山,如果不能把人才掌控在股掌之間,那麼自己的江山也就不會穩固。

帶兵出戰的將領一般都是會受到君王的防範的,畢竟握有軍權的將軍隨時都有可能反叛,對於那些心懷大志的將領,他們對於嬴政賞賜的黃金以及美宅都不會特別上心,畢竟他們心中有著更大的目標,而嬴政對於這樣的將軍也會更加不放心。

在滅楚的戰役之中,嬴政首先派出了李信,領20萬大軍攻佔楚國,但是李信慘敗而歸!



“無奈”的始皇只好讓王翦帶兵攻楚,王翦雖然也同意了領兵,但是他卻跟嬴政要了六十萬的兵馬,這個數量的兵馬幾乎佔到了秦國總兵力的八成,如果戰敗或者將領謀反,秦國都將“黯然退場”。

不過為了自己的統一大業,嬴政還是把這些兵馬交給了王翦,而後者也深知嬴政對自己的“不放心”。

為了打消主上的猜忌,他就把自己包裝成了一個“俗人”,在出徵之前給“領導”要錢要地,雖然這個做法表現出了自己的“貪心”。

但是嬴政卻因此獲得一個信息:這位將領可以用利益控制住,這樣一來他也能寬心不少,這也是王翦的智慧之處。

第二點原因,功成就身退,不在嬴政面前“礙眼”。

每個朝代的君王都需要能臣,但是每個朝代的君王也都不需要功臣。歷史上可以得到善終的功臣屈指可數,不懂捨棄就不能全身而退。

王氏父子幫助大秦滅掉了五個國家,為統一大業立下了旁人無可比擬的功勞,而當嬴政正式登基成為“第一代”皇帝以後,王翦卻直接遞交了辭呈,希望自己能回到家裡安度餘生。

很多人對他的行為表示不理解,統一大業完成以後,嬴政對功臣大加封賞,憑藉王翦的功績,他必然會得到高官厚祿,而他卻在這時候“愚蠢”的退出了。

但是從嬴政後期的表現來看,他的做法是無比正確的。 秦皇繼位後並沒有對國家實行仁政,而是對民眾實行峻法嚴刑和苛刻的賦稅,並且為了自己的個人愛好大力的修建宏大工程,導致強盛的帝國很快就出現了衰退趨勢。

而且這時的秦皇異常孤傲,覺得自己的功績無人可比,所以做起事情來也非常“任性”,一些功臣由於看不下去嬴政犯錯,好意的對“領導”進行勸諫,但是這時的秦皇根本不能接受一點反對自己的意見。

這些功臣的“好意”讓他失去了耐心,為了讓他們永遠閉嘴,也為了鞏固自己不可頂觸的地位,他就開始了“無差別”的功臣清洗活動,如果王翦先前沒有退出,他一定是最先被處理的對象(誰讓你功勞大),所以早早退出是很明智的選擇。

綜上所述,王翦不僅在戰場上無可匹敵,在政治方面也有突出的天賦,正是因為他比較合理的選擇,他才可以在立下不朽功勳以後安度餘生。


白話歷史君


王翦為求自保,向秦王要田要地要房屋的事情,在後世廣為流傳。

這事講的是,秦王在滅趙國、殘燕國、亡魏國之後,準備攻打強大的楚國。於是他問王翦怎麼打?王翦說,得給60萬兵力。秦王覺得兵力太多了,於是問王翦的副手李信。李信說,只需要20萬兵力就夠了。因此秦王給了李信20萬兵力,讓他去攻打。結果李信被楚國打得大敗,逃了回來。

秦王沒辦法,只好親自去求王翦。王翦說,要我去打仗也行,還是得給我60萬兵力。秦王只得給了王翦60萬兵力。王翦又說,我年紀這麼大了,出去打仗,有個三長兩短都說不定。因此,他讓秦王給他的子孫後代一些田地房產。秦王也答應了。

(王翦劇照 )

王翦帶著60萬大軍前往攻打楚國。但是在前去的路上,他又連續五次派使者回去給秦王說,讓秦王再給他一些田地房產。秦王每次都恩准了。不過這件事,讓王翦的部下都看不下去了。他們提醒王翦,不要做得太過分。

於是王翦說了那一段非常著名的話:“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的意思是說,這60萬大軍,差不多相當於秦國的全部軍隊。秦王這個人很多疑,他把這麼多軍隊給了我,他肯定不放心。害怕我打下楚國後,就在楚國稱王不回來了。為了打消他的疑慮,所以我要讓他給我很多田地房產。這樣的話,秦王就會覺得,我顧念家裡的這些田地房產,不會在楚國稱王不回來了。

王翦的這個話,雖然已經成為定論。不過其實這話還是有討論空間的。為什麼說有討論的空間呢?因為王翦說的話似乎是並不成立的。也就是說,王翦不可能在楚國稱王不回來了。

一者,王翦的妻兒老小都在秦國,他不可能不顧及妻兒老小的生命。二者,王翦就算在楚國稱王,楚國人也不會擁戴他,畢竟他是侵略者。三者,王翦手下雖然有60萬兵力,但是這些兵力都是秦國人。他們都思念自己的故鄉,絕不會願意待在異地不回去,因而絕不會支持王翦。四者,當時秦國非常強大的,雖說王翦帶走了60萬人馬,但秦國要再召集60萬人馬,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就算王翦在楚國稱王,他也不一定打得贏秦國。

(秦王劇照)

這樣的情況,三國時期的鐘會就曾試驗過。那一次,他敗得很慘。

總之,從各方面來考慮,王翦在楚國稱王的可能性都不大。這個道理,王翦明白,聰明的秦王當然也明白。

因此,王翦向秦王要田要地要房產,很有可能是出於私心。

為了講清楚這個道理,我們再來舉一個例子。

漢朝初年,當時劉邦帶著軍隊在外面平定諸侯之亂,蕭何則在國內處理政務。每次蕭何派使者去見劉邦,劉邦就問使者,丞相在做什麼呢?

當使者回來把這話告訴蕭何以後,蕭何明白,劉邦這是猜疑他了。蕭何本來是一個非常廉潔的人,但是這件事後,蕭何開始收受賄賂。劉邦知道後,把蕭何抓了起來,小小地懲罰了一下,然後還是讓他當宰相。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蕭何自汙”的舉動。

我們需要注意到的是,不管是王翦的“貪婪之語”,還是蕭何的“自汙之舉”,都是他們自己說出來的,然而司馬遷把它記載在《史記》裡面。他們究竟是真的為求“自保”,還是真的貪汙受賄,誰也說不清。

比如蕭何,當時因為劉邦在大肆屠殺那些有功的大臣。這件事,會不會在蕭何心中引起震動,覺得自己革命了一生,一直比較自律。但是劉邦猜忌心很重,說不定什麼時候都就打到自己頭上。與其如此,還不如趁活著的時候,多撈一點好處。沒想到最後被劉邦發現了。於是蕭何就說他這樣做,是為了“自汙”,其實是他自己的辯解。或者他沒有說過,司馬遷分析出來的。

再看王翦。王翦帶兵去打仗,他知道秦王只可能用他,他說的什麼要求,秦王都會答應。因此,他藉機向秦王獅子大開口。畢竟他這樣做,理由還非常充足。也就是說,這是一件一舉兩得的好事情,他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由此可見,司馬遷在《史記》裡記載了兩個人的事情,只是提供了一種答案。他們兩人的這種舉動,可能還有另外一種答案。


張生全精彩歷史


王翦和白起,廉頗,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兩個秦國將領,兩個趙國將領,但是這戰國四大名將中,只有王翦一人得到了善終,其他三人一個被賜自殺,一個抑鬱而終,另外一位被小人害死。

王翦在秦始皇滅楚國前,先後五次像秦始皇索要良田,宅院,財物,一副你不先付工資,我就不為你打工的樣子,連部下們都覺得他很過分,秦始皇答應了王翦的要求,王翦出征之後,也不負所托,把楚國滅了,王翦如此貪財,又功高蓋主,為什麼戰國四大名將中,最後就他一人得到善終了?

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看,正是因為王翦很貪,王翦最後才得以善終的。在任何一個朝代,其實君主最怕,最擔心的,就是那些手握兵權,屢建戰功,功高蓋主的大將們。雖然在戰爭時期,這些將領的存在,是國家抵禦外敵的最好守衛者,但是一旦戰事一平,這些人就立刻會成為皇帝最大的隱患,歷史上胡惟庸,藍玉,年羹堯均是如此。

所以一個優秀的君主,也不得不時刻提防著這些大將,宋朝趙匡胤就搞了個杯酒釋兵權,將將領們手中的兵權給收了回來。王翦是秦國的四朝老臣,他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道理,王翦在他之前還有個白起,就因為功高蓋主被賜死了,王翦是有反面教材引以為戒,也讓他意識到,功勞越高自己離懸崖也就越近。

所以當李信說自己有二十萬兵馬,就可以滅了楚國時,王翦被撤職了,但是他並沒有做太多的辯解,因為這個時候如果能就此隱退了,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李信敗了,嬴政親自來請王翦出山,這時王翦並沒有感到高興,因為秦王一直十分多疑,當初自己說六十萬秦軍才可以滅楚時,自己對了,秦王錯了,雖然重新啟用了自己,但是處境卻非常危險。

所以王翦為了自保,只能把自己的一些“缺點”,有意的展露在秦王的面前,讓秦王知道自己也不過就是個普通人,心思放在錢財之上,而不是在權力之上,讓秦王對自己放心,君主不怕自己的大臣貪贓枉法,就怕自己的大臣太乾淨,天下為公那是君主的事,大臣如果越權了,要麼就是想造反,要麼就是嫌命太長了。

像周公旦這樣的人,在歷史上有幾個呢?同樣的例子還有宋朝的韓世忠,中興四將之一,抗擊西夏,抵抗金兵,還在宋高宗遭遇兵變時,及時回京救駕,也是功高蓋主的將領,岳飛死後,韓世忠要了一套宅院辭官回家,再也不和人談軍事,一半落寞,一半擔憂,雖然最後抑鬱而終,但是相比岳飛的下場好得太多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自保的方式呢?

所以王翦的貪,多次找嬴政要錢,要地,要房子,就是在故意的把自己的把柄往嬴政手裡送,讓他知道自己沒啥野心,對自己放心,王翦在攻破燕國國都後,果斷選擇退休,也正因為王翦的貪,王翦的急流勇退讓他得以善終。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秦始皇作為一代雄主明君,在他手下做事完全不用擔心會功高震主招來殺身之禍。王翦作為秦始皇手下的第一戰將,除了戰場上十分謹慎外,在政治上也十分謹慎,正是因為他的謹慎,才獲得了戰國四大名將之稱。滅楚之戰,王翦手握大秦六十萬大軍,深怕朝臣在秦王面前獻讒言,故他多次上書秦王,索要田產莊院,以絕眾人悠悠之口,同時給秦王臺階下。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記載道: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從史書記載來看,王翦認為自己率秦國大部分軍隊擊楚,會讓秦王政猜忌他,因此他五次派使者向秦王索要田產,以此讓秦王堅定王翦率軍滅國,建功立業要的只是財產而不會擁兵自重。秦王政跟王翦君臣同心,共事多年,彼此十分信任與瞭解,因此王翦派使者大張旗鼓的索要田產,不過是做給群臣看的。

秦王與王翦深知滅楚事大,大將在外領兵作戰,最忌君主胡亂發佈命令;而君主直接給前線大將發佈命令多半是受朝臣鼓動;朝臣鼓動君主牽制前線大將的最佳理由就是大將會擁兵自重。王翦大張旗鼓五次派使者向秦王政索要田產,一舉堵住了朝臣的悠悠眾口,朝臣不旦無法彈劾王翦擁兵自重,反而指責王翦索要田產過甚。

事實證明王翦索要田產之後,滅楚之戰全由他指揮,秦王政與大臣都沒有干涉王翦的指揮。秦軍與楚軍在邊界對峙一年有餘,每天吃掉的糧食不計其數,秦國巋然不動;楚國朝堂上至君王,下至群臣紛紛給楚軍大將項燕施加壓力,要求速戰速決。最終項燕頂不壓力,調動軍隊準備主動出擊秦軍,王翦抓住機會雷霆出擊,一戰滅楚。

因此說王翦是鉅貪是不成立的,以他的功勞,要錢要田地都是正常的,依秦國的《軍功法》王翦索要的田地是合法的。李信、蒙恬伐楚戰敗,損失七萬多秦軍,按秦法兩將當誅,秦王政主動承擔了責任,赦免了李信、蒙恬等諸將士。後來李信在滅燕滅齊之戰中戰功赫赫,而蒙恬在北擊匈奴上威震華夏。可見秦王政不會因為王翦索要田地而處死他,相反秦王政還讓王翦率軍平定百越。


大秦鐵鷹劍士


王翦,簡直可以說是隻老狐狸,對人情世故,洞若觀火,



王翦,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戰國時期秦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善於運用計謀,善於大兵團作戰,王翦是秦國統一天下的第一功臣,秦滅六國除了滅韓因為時間沒有趕上,其餘的五國皆被王翦父子所滅,太平本是將軍定,將軍不得將太平,自古以來多少將軍因為功高震主而被殺,王翦對此很清楚,七十多歲的一代戰神被逼自殺的血淋淋的一幕,就是一場噩夢,始終環繞在王翦,腦海裡,是王翦心裡始終過不去的一個坎,加之秦王生性多疑。刻薄寡恩連自己的同母異父的兩個弟弟都不放過,當時王翦親眼看到秦王惡狠狠地將兩個幼小的弟弟活活摔死在地上,鮮血濺了秦王一身,對手足尚且如此,何況他人,王翦雖然屢立戰功,卻每日膽戰心驚,如履薄冰


話說這一日,秦王召開政治局會議,出席會議的除了歐政治局常委李斯,趙高,王翦,王奔父子外還有政治局候補委員,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李信。秦王問王翦,老將軍,寡人給你二十萬大軍,你給寡人滅了楚國如何,王翦連連擺手,大王,若要滅楚,非得舉全國之兵不可。最少得六十萬,少了六十萬,一切免談。老將軍,沒有一點回旋的餘地嗎,沒有,除非六十萬。少了六十萬。我不掛帥,你就另請高明吧李信早就按耐不住了,初生牛犢不怕虎大鵬展翅恨天低,忙不迭聲的說,楚國正在內亂。此時出兵事半功倍,二十萬足矣。大王,你若信得過文臣,為臣願率領二十萬虎狼之師,完成大王的心願,秦王說好個、寡人的肱股之臣老了,膽怯了。該休息了,王翦辭去一切官職。回家鄉養老了,





李信心比天高命比紙博老李家也不知遭受了什麼詛咒從李信開始到飛將軍李廣,關內侯李敢再到李凌簡直就是悲催的一個家族被楚國名將項燕打的大敗而回,這是秦國滅六國中唯一的一次敗仗,秦王知恥而後勇立即乘車前往王翦的家鄉請王翦老將軍出山,老將軍百般推辭,我老了。不中用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秦王再三請求。王翦說,若要我掛帥。除了舉全國之兵外,老臣還要渭河邊的別墅群和幾百公頃土地。我得為子孫後代留下豐厚的遺產,秦王連忙答應。這樣老將軍率領著六十萬人馬浩浩蕩蕩殺奔楚國,還沒出國門,王翦就連續五次向秦王索要自己的房產證和土地證,秦王一看,哦,原來大將軍是個守財奴寡人不但給她房產證,土地證,外加美女珍寶此人沒有政治野心,不用害怕,寡人可高枕無憂了,



王翦就是用自汙名節的辦法保住了自己。當然王翦也不是省油的燈,硬是和項燕耗了一年,把項燕耗得一點脾氣也沒有了,王翦突然發動進攻,一戰逼死項燕,楚國被滅。立下
赫赫戰功。,,


約定9521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這是高手,絕對的高手!有一句話講:功成名就不是最厲害的,最厲害的是能功成身退!歷史上能夠功成名就的開國功臣很多,但是能功成身退的還真不多。

第一,給皇帝安全感

每一個帝王特別是開國皇帝,都有一個特點——疑心很重,因為這個皇位畢竟來之不易,再加上這統治的可是萬里河山,權利非常大,所以說就有了一個毛病:生怕別人盜取自己的江山!

所以我們能看到漢獻帝在被董卓乃至曹操控制的時候所做出的種種努力,為的就是收回自己的權利。

秦始皇嬴政也不例外,而秦大將王翦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將領,論帶兵打仗完全可以說是不弱於“人屠”(一說的戰神)武安君白起。

所以說嬴政非常不想用他但是不得不用他!不然這最後燕國一戰,還真的沒有其他人能夠上手!李信已經敗了,沒辦法只能找王翦了。

可是王翦一開口就是60萬,一個都不能少!要知道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萬一這王翦謀反,這天下別說一統了,自己小命都難保。

王翦也是聰明,最起碼他比之韓信要聰明的多,在出軍之前,他向嬴政索要錢財田地,豪華宅院!出軍之後更是先後派出五波使者找到嬴政索要封賞。為的就是讓嬴政能安心,告訴嬴政我為你打仗是有所求的,但是隻求錢財,不求權利!

所以說嬴政一聽那是笑開了花,因為人一旦有缺點,那麼就好控制了,那麼就不用太擔心了。

第二,像皇帝表忠心

其次還有一點就是王翦如此“自汙”,就會發出一個信號:這個人目光短淺,而且貪圖錢財,人品不佳!這樣的話其實就是告訴嬴政,我絕對沒有擁兵自立的打算!

話說有時候犯錯誤不要緊,最重要的是隊得站正確,你看李鴻章後來也犯下了不少事情,不也還是被慈禧多次啟用,最後還是六省總督,官至漢臣之最!

所以說這舉動也是一個“站隊”的信號,向嬴政表示忠心,這麼一來,嬴政就不會多想甚至像岳飛那種被冤死了。

總而言之,王翦非常的聰明,如此明哲保身之道,最後也造就了他的一個美好未來,相比之武安君白起,大將軍韓信,他無疑是聰明多了。對此,你認為呢?


老梁說歷史


秦始皇不殺功臣,既然敢自稱為始皇帝,這點自信還是有的。

不僅僅是王翦,根據史料記載,秦始皇沒有殺過功臣,除了逼死呂不韋(他貶呂不韋去屬,呂不韋擔心會被誅殺,不如自己了卻,引鴆自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李斯姚賈害死韓非之外,嬴政沒有殺王翦、王賁、王離、章邯、蒙武、蒙恬、李信、李斯、姚賈、尉繚、鄭國、蒙毅、馮劫、王綰這些功臣中的任何一個,這些秦帝國第一代元老都是要麼老死病死,絕大多數都是在秦二世時被趙高集團害死的,到了秦末亂世只剩下李斯和章邯了。

而且,秦始皇不僅沒殺功臣,六國的貴族他也都留其後,沒有夷滅,真的是很難得。所以被人們稱為千古一帝。

反觀漢高祖劉邦殺掉了韓信、彭越、英布、陳豨等功臣,連忠心耿耿、救過他一命的樊噲都差點殺了;朱元璋則把當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幾乎都殺了,李善長、胡惟庸、藍玉、葉升、馮勝等人無一倖免。

我覺秦始皇不殺功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氣魄強大,強大的自信

秦始皇對自己是充滿了自信的,當然這得益於秦始皇個人能力的強大。不管是軍事指揮能力,還是國家治理能力都屬於首屈一指。

二、秦國法律嚴苛

秦朝法律森嚴,不同於後世經常出現的某個將軍個人印記太深刻的軍隊,諸如戚家軍、岳家軍等。秦軍是依靠秦國的軍功爵制度建立起來的國家軍隊,他的強大是建立在制度上的、整個秦軍的中下層軍官都是依靠軍功爵制度升上來的底層黔首。

因此將軍雖然都威望但是終究還是這個國家的威望佔了大頭,即使以白起之威,秦王要他死他還是死了,因此對於王翦等人秦始皇是放心的。


長安城不良人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王翦之所以比誰都貪,因為這才是他善終的原因。

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又是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得力戰將,王翦父子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由於王翦過於低調,很多人只認識其他三位:人屠白起、智將李牧和尚能飯否的廉頗。唯獨王翦,如果不是太解的人,可能會對他比較陌生。但這不是說他能力不行,實際上,王翦的軍事才能不下於其他三位,秦始皇一統六國,除了韓國以外,其他五國都是王翦父子打下的。



縱觀歷史,滅五國,立下如此大功者,其下場都不是太好,可是王翦卻不是。他憑藉敏銳的政治嗅覺,最終功成身退,悠然終老。

有人就有疑問了:比誰都貪的王翦,為什麼都能善終?

恰恰就是因為他比誰都貪,王翦才能得以善終,秦始皇才能放心他。

滅楚之時,李信要求要二十萬,而王翦卻要求需要六十萬才能滅楚。秦始皇不相信,因此派了李信前去,結果卻是大敗而歸。不得已秦始皇請了王翦出山。按道理,王翦是應該滿口答應,可他卻向秦始皇提了一條件:要我帶兵可以,但是要六十萬,而且要良田屋宅。



秦始皇就納悶了:這麼貪?可王翦卻說: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趁著大王還需要我的時候,多要點實際的,給子孫們多置點家業。不僅如此,他率大軍還沒到楚地,就先後派了五個使者,催促始皇帝快點給田給地。次數之多,令人咂舌,連身邊的人都有些過了。

過了嗎?恰恰不是,這是王翦聰明之處。

他很清楚秦始皇的為人,如今傾全國之力,六十萬大軍現在在我手上,我只能用這個要求來穩固我的小家,打消大王的懷疑。他要在秦始皇心裡樹立一個沒有野心的人。一個愛財如命的臣子,才最容易掌控。錢、地,帝王是最不缺的,與其碰上一個什麼都不要的人,還不如用金銀財寶把他餵飽,一來好對付他,二來好抓住他。



對於王翦來說,這是自保。抹黑自己,讓皇帝和眾臣以為自己是貪財之人。雖然很容易讓人詬病,但是人是活給自己看的,這也是一種活法,保命之道。


青史回聲


為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戰神王翦,要錢要地要房子比誰都貪,為何能善終?


通常領導不怕手下有缺點,而是害怕手下沒有缺點,這一點王翦比白起、韓信、岳飛等可是高明太多了,這幾個人當中,論打仗水平,可能王翦是倒數第一,但情商卻是最高的,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伺候皇上,稍不留心,稍微說錯一句話可能就是掉腦袋、甚至是誅滅九族的事。

我們來看看上面中國歷史的幾位軍事大牛人,面對皇上的猜忌時是什麼做的呢?

白起:

當秦國打了打敗仗之後,如果是王翦的話,一定是三跪九叩地來到王上的面前,因為不能為王上分憂,導致國家遭此大敗,懇請大王降罪責罰。但白起是怎麼做的呢?

  • 沒有趕緊去安慰王上還不算,還諷刺王上:“不聽我白起的勸告,吃虧了吧。”

  • 挖苦、諷刺王上都忍了,請他出山,白起竟然不聽號令,託病不就。

這就是犯了忤逆犯上之罪啊,觸碰了一個強權者的逆鱗,不死真的說不過去了。

韓信:

面對漢高祖劉邦的猜忌,韓信是怎麼做的呢?韓信是韜光養晦,這可是犯了大忌了,為什麼韜光養晦還犯了大忌呢?這就需要分場景來使用韜光養晦,比如,當一個人還不發達的時候,別人都不認識你,為了蓄積能量,可以採用韜光養晦之計,等待時機幹大事。而韓信當時已經名滿天下了,樊噲等劉邦曾經的老鄉哥們見到韓信,都得跪下叫一聲大王好。韓信現在採取潔身自好、韜光養晦,只能是讓皇上更加堤防他,儘早除之而後快了。


當面對皇上的猜忌時,韓信其實應該:

  • 學習孫臏,裝瘋賣傻;

  • 學習王翦自汙,比如在封地胡作非為,搞臭自己,降低威信;

  • 連淮陰侯都不當,當一個平民去,而且是在眼皮子底下的平民;

岳飛

岳飛嶽王爺,絕對不是皇上猜忌,而是自己在找死,下面件件都是犯了大罪的事情:

  • 不聽皇上的命令;

  • 動不動把迎二聖南歸掛在嘴邊;

  • 還干涉皇帝立儲的事;

王翦,要錢要地要房子比誰都貪,犯的只是臣下所犯的錯誤,這些在皇上眼裡根本都不是事兒,沒動大王我的奶酪都不是事兒。你要錢還能把我的國庫要走?要房子要地最多給你一座城總夠了吧。反之,像白起、韓信、岳飛都犯了啥錯呢?

  • 白起,損了王上的面子,不給面子;

  • 韓信,給皇上的江山帶來了隱患;

  • 岳飛,損了皇上面子,威脅皇上的位子,幹了臣子不該乾的事;

所以,王翦得了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