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室九鼎近在咫尺,秦國取不取?司馬錯:巴蜀有一物比九鼎更重要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時,曾有一場關乎國運的辯論。

辯論雙方一個是聲名顯赫的張儀,另一個是青年將軍司馬錯。

起因是一個選擇題。其一,蜀國的封國苴國(今四川廣元一帶)和蜀國經常窩裡鬥。有一次鬧大了,苴侯兵敗,逃至巴國,求救於秦。其二,二缺弱雞韓國也來侵擾秦國。

秦國畢竟兵力有限,該怎麼選呢?

於是,一個大咖和一個新人,展開了一場不對等的大辯論。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司馬錯竟然贏了。他提出蜀國有種普通之物,比打敗韓國獲取周天子九鼎更重要。他的建議當即得到秦王採納,為秦國贏取天下奠定了基礎。


周室九鼎近在咫尺,秦國取不取?司馬錯:巴蜀有一物比九鼎更重要

司馬錯

張儀:攻韓挾持天子,號令天下莫敢不從


張儀和不少朝中大臣堅定選打韓國。

為啥?遠交近攻,秦國的基本國策呀!再加上韓國的地方,太特殊了,不被人打,還真對不起他這張臉。

攻打韓國,有諸多便利:

1、韓國塊頭小,很好打。只有方圓900裡,沒啥戰略縱深,一道防線攻破,很快就能打到底。韓國控制地區為河南中部和河南西南部(今河南鄭州,許昌,平頂山和南陽四個地區),基本上處中原地帶,控制了至少四個省的秦國打韓,單從軍事上來看,沒啥難度。

2、韓國資源豐富。韓國有宛,那可是戰國五大重鎮之一,又是鍊鐵中心。鋼鐵鑄劍,可比青銅劍強了不是一兩檔,滅韓對增強武備極為有利。此外,中原地區經濟發達,可謂是一處極好的財源。

3、韓國戰略位置重要。韓國處晉、楚兩強之間,把持著南方進入中原的門戶,是個戰略咽喉要地。交通四通八達,基本上南來北往的都能打他這過。所以"戰國戰爭之多者莫如韓”。這樣一塊挨著秦國的寶地,可謂是秦國進取中原,進而南征北戰的優秀跳板。


極為突出的戰略地位,讓韓國成為秦國“遠交近攻”策略中,要攻擊的首選對象。


周室九鼎近在咫尺,秦國取不取?司馬錯:巴蜀有一物比九鼎更重要

張儀


作為戰國七雄中唯一沒有稱過霸的國家,韓國卻是很沒自知之明:本來實力就弱,抱抱大腿,認準大哥跟著混不就完了唄。可他偏不,他要到處搞事。這不,就率兵打到秦國門口了。

秦國正愁找不到合適理由呢,人家自己送上門來了。

用時髦的一句話,這是巨大的戰略機遇期啊!

還有更多的福利。

張儀認為,打完韓國,就進逼周朝了。這虎狼之師,趁著滅國之威,在周天子眼皮下來場武裝遊行,必定就能取得天子的九鼎。屆時挾天子以令諸侯,就可奠定天下霸主的地位了。

相比而言,這蜀國只是窮鄉僻壤,根本不足以相提並論。

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去王業遠矣。


周室九鼎近在咫尺,秦國取不取?司馬錯:巴蜀有一物比九鼎更重要

楚莊王曾問鼎中原


司馬錯:一種資源,足以扭轉天下大勢


這個司馬錯可不簡單,他是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歷史學家司馬遷就是他的八世孫。

可當時,他還是一個三十歲出頭的年輕人,此前履歷幾乎是“白紙”。

為什麼選司馬錯參加辯論?實際上,他是秦惠王選定的代理發言人。

在朝堂上,張儀等老臣基本已形成統一意見。要打破鐵板一塊的局面,就必須啟用毫無瓜葛的新人。

讓這個新人帶著秦王觀點與張儀辯論,辯贏了,就能借此打開新局面。即使辯輸了,也沒有啥損失。

試試就試試。

就司馬錯而言,這是一個必須把握的機會。成敗在此一舉。他志在必得。

司馬錯拿出一個核心觀點:不管仗往哪邊打,有一種物資是前提,那就是糧食。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司馬錯認為,巴蜀是富饒之地,因道路不暢,戰亂不多,治理好了可成為重要保障基地,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和錢財,這足以影響戰爭天平,成為帝王之資。

此外,其他各國正圍著中原幾個縣城,你來我往,忙的不亦樂乎。偏遠的巴蜀,即使秦國佔領了,各國也不會當多大個事,連抗議都懶得提。

而進攻韓國則不同,攻韓而危及周室,眾國不服,將會產生諸多紛爭,後患無窮。

一個成本低收益大,一個成本高收益不確定。兩相比較,結果就顯而易見了。

最終大家認同了司馬錯的觀點。


周室九鼎近在咫尺,秦國取不取?司馬錯:巴蜀有一物比九鼎更重要

秦入蜀地


結語:轉換思維天地寬


司馬錯在論戰中得勝後,在當年十月就受命統兵滅了蜀國。

隨後蜀國在李冰治理下,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秦國再沒了糧草之憂,這為其統一六國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任何時候都要善於打破定勢思維。要從問題的核心區跳出來,從全局角度來尋求解決之道。

三國時,“漢賊不兩立”是蜀漢的立國之本,蜀漢一直自詡漢室正統,異姓稱帝自然就為敵。此外,蜀漢和東吳,經過了荊州爭奪戰,夷陵之戰,可謂結下了血海深仇。

可公元229年,東吳孫權在武昌稱帝時,諸葛亮卻對孫權稱帝予以確認,並遣使祝賀。兩國重歸於好。

究其原因,是因為諸葛亮跳出了過去的恩怨,也放下了名義上的“正統之爭”,從國家長遠利益看,促成兩國結盟,以抵禦曹魏的不斷進犯。“生存”比“名分”更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樣,當我們面臨一個問題舉棋不定時,不妨學學司馬錯,放眼全局看,從當務之急謀。跳出問題的核心區和定勢思維,或許會得到更多、更好的解決方案。

周室九鼎近在咫尺,秦國取不取?司馬錯:巴蜀有一物比九鼎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