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法家认为人性本恶。谁的说法更有道理?

岭南人士叶生


我觉得都对,有些人天生骨子里善,无论受多少磨难与欺辱,还是以赤子心对他人!有些人天生骨子里邪恶,无论怎样感化都不会有恻隐之心!基因这东西,天生带的,除非把人类放置于平等的状态,不然总会有邪恶的东西祸害比他弱小的生命!


第五铃


人性的善与恶无从考证,因为跟遗传有关!有句古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我记得看过一个视频有种鸟会把鸟蛋生在其他鸟窝里面,而这种鸟一破壳眼睛都还没有睁开就会把其他鸟蛋用身体挤出鸟窝摔破!这就说明坏人跟好人是遗传的


冥帝GS


这里抛开儒道两家性本善,性本恶,勿去追根溯源。且从崇德扬善这一道德宣传及以法治国这两方面去看,都是为了止"恶"。如果没有道德伦理的约束,没有严格的法律制度,可以试想,那将是"恶"行天下吧!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此类俗语皆在揭露人性恶的一面。

当初生的婴儿哇哇坠地,他做的第件事就是在母亲怀里迫不及待地寻找奶头去吃奶,若找不到就会嚎啕大会。

人一出生以后,就在求利,求财。因为他要生存,要活下去,要成长,必须争利,求财。这就是人之初,能说是"善"吗?

当然,人生活的环境不一,所以人善恶的成度亦有差距。

如果你周围的人都在做好人,为好事,都在乐施好善,那么你一定也是一个大善人。

如果你周围的人都在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你会是一位大好人吗?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由上述可以看出,人之初,性之恶而不是善。善恶决定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及接受的教育而不同。

人离开良好的道德教育,离开了善良的环境,任人之初的争利,到后来的夺利,人一生就是恶贯满盈!

环境影响,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由何等的重要啊!


闻声36


中国人对人性的追问始于夏商周三代时期。在最早的史书《尚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唐代文字学家孔颖达把“衷”解释为“善”,意思是说,上天把善性赋予人民,让他们有了恒久不变的人性。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人性论了。



战国时代大概有五种人性论。

第一种是人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发展了善性的一面,人就是善的;发展了恶性的一面,人就是恶的。当明君如文王、武王兴起时,百姓就人人心慈好善;而当幽王、厉王这样的暴君兴起时,百姓就个个心狠手辣喜好暴行。

第二种是人有性善有性恶。尧为君主时却有像这样的坏人;有瞽瞍这样坏的父亲却有舜这样的好儿子;有纣王这样的君主,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的好臣子。

第三种是和孟子同时代的思想家告子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是“食色性也”,就是人的本能,无善恶之分。

第四种是荀子提出的“性恶论”。第五种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提出的“性自私论”。

其中,孔子和孟子的关于人性的理论,与荀子的弟子韩非子提出了性自私论,构成了儒家和法家关于人性论的基本局面。

好玩的国学需要说明的是,孔子并未旗帜鲜明地提出人性善的理论,他只是提出了人性相近的理论。孟子其实也并没有旗帜鲜明地说人性是善的,而是说人性是向上向善的,人的内心中有向上向善的种子。所以孟子的性善论其实可以看成是:人可以为善,但不是必然为善。



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性善论的思想家,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影响深远。这段话体现了孟子的几个观点。

第一,人可以为善,至于有人为不善之事,不是他的心本来就坏,而是心慢慢坏掉了。因为人人天生都有善心,不做善事是因为没有好好体察自己的善心,所以说心的本质不坏,而是在欲望或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坏掉了。

第二,人人心中都有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等四心, 这四心对应着仁义礼智。善端是为善的能力或潜质,决定了人可以向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人都可以做到仁义礼智,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

第三,“善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人天生就有的,是人的本性和天赋,别人夺不走,自己却可能丢掉。“四端”就藏在人心里,只是人习以为常没有好好去思索去探求罢了。

第四,人有善有不善的千差万别,原因是有的人并没有把内心的善端发挥出来,白白浪费了天赋。

第五,事物都有自己的法则,而人的法则就是追求美好的道德。

这五个方面,构成了“性善论”的基本观点。理解了“性善论”,就掌握了孟子思想的钥匙,也就明白了孟子“妈妈”一般的良苦用心——为善不难,因为心中天生有善;为善很难,难在如何呵护善的萌芽,找回丢掉了的善端。



其实,法家关于人性论的思想,也并非是性恶论,而是性自私论。真正提出性恶论的,恰恰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法家思想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在荀子的性恶论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在前期法家思想家,比如商鞅等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性自私论。性自私论是法家思想的基础。

法家思想家认为,人性是自私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有生殖冲动,有生存的本能。《荀子·性恶》说:“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人类的本能就决定了人必须是趋利避害的动物。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样势必会引起争斗。所以,人类社会需要礼制来约束人的行为。荀子的这个礼制,到了韩非子那里,就变成了法治。这就是由礼入法的过程。

法家的思想家商鞅认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而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由于人有这种生存需要,因此,每一个人在利弊之间都要趋利避害。

韩非子在他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性自私论。正是因为人性是自私地,要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才需要法律来发挥强制的规范的力量。

好玩的国学认为,性善论和性恶论都有局限性。性善论的儒家,但并不能迷信人的道德的自觉的作用,还需要完备的法治制度,性恶论把人想得太阴暗,完全有严刑峻法去规范人的行为,而没有道德的润滑的作用,更是不行


少年漂游记


任何说法都有背景,也就是缘起,也都有维度。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就人性本善与恶观点是完全的相反,两种对立的学说直接带来的治国之略就是仁治与法治的区别。

谁的说法更有道理,人民的眼光是雪亮的,看那种说法更具有生命力,更适合于广大人民群众就知道了。

善能化一切善,而恶只有更恶,也不能阻止善。所以,仁政最得民心,天下不是王者一人的,只是王暂时管理罢了。得天下者是民心所向,民为水,王为舟,顺民心者水载舟,逆民心者水覆舟。

在中国这个国度,礼仪之邦,中庸之道,还是儒家思想更具有生命力。

而法家思想也有优点,特殊时期对中国的历史也起了推动作用。当时局混乱时,确实需要更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止争息斗,这时就需要法家思想。当国家已经统一了,战争后的劳民伤财与百废待兴,确实需要儒家的仁政来治理。

所以,那种思想更有道理,只能说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历史时期,长久看还是眼前看。

但是,如果当年秦始皇能够把法家与儒家柔和起来,说不定秦朝还能多统治个两百年。


茶入真知


人在蒙昧时代,无所谓善恶,大致上按本能去行动!当人逐渐走向文明开化时,善恶观念就产生了。无论是儒家的人性本善。还是法家的人性本恶。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都有其局限性。但我认为,从现代社会建设法制制度的观点来看,假定人性本恶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有些人来说,真是十万句道德说教不抵一条严格法律条文有用,别的不说,就以河南郑州最近出现毒王来看,难道疫情持续这么长时间里,正常的人该做些什么,又不该做些什么,他们心里难道不应该像明镜一样清楚,然而人性中的侥幸其实也就是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发作,令他们做出了不可原谅之事。假如,存在一条制约他们的法律条文,规定违犯将予以重罚。让他们在做出轻率行动之前能保持畏惧,三思而后行,他们说不定就会就此打消这疫情之中周游列国种荒谬的念头。这无论对国家还是对社会,都是大好之事!所以国家在立法时,一定要让违法犯罪分子意识到,做国家不允许你做的事成本极高,非常不值,进而打消了违法犯罪的意图,最终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警示作用,使社会步入文明和谐。可见道德只对君子起着作用。法律只对小人起着作用,因为真正的君子是自律的,将全社会都当做善良君子。将予小人以可乘之机。将全社会视为潜在恶的小人,真正的小人就完全不能逃脱法律的监督。这也就达到了法制社会的目的。从上述观念来看。我认为现代社会对人性的理解应该是:“假使为恶”从这一点来说,应该更接近于法家的主张!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卷曲的维


王阳明先生有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说,超越了性恶性善说之片面性。更具有说服力。而佛家(大乘)关于善恶的论述则更为深刻,一言难尽。此处只表达本人之见:同意阳明先生之说(四句教)。超越一切边见,免除无益的戏论和争端。


觉呈


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

善,对内无愧于心;对外,无偿奉献,有助于他人。

恶,凡事以自身利益为先,为得到心中所想,而不择手段;毫无底线对外进行索求。

人性本善,最先提出来的是儒家亚圣孟子;人性本恶,最先提出来的是儒家荀子,对于荀子,存在着极大的争议,有人说他是法家的代表,也有人说他是儒家的集大成者;不管怎样,都不排除他是以为非常博学多才的人。

但我并不认同人性不笨和人性本恶这种说法;古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说明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成长必受气环境的影响;看看我们周围的人群圈子你就明白了。

然而古话又曰:出淤泥而不染;说明有的虽然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但他依旧可以保持一颗清新脱俗的心;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例子;今有马云不甘现状披荆斩棘闯荡处一番事业的榜样,但像陶渊明和马云这样的人,我相信在整个人类社会中不占少数。

他们生性本善吗?

他们生性本恶吗?

我看不尽然;因此我觉得:人性并非善,亦并非恶;而是介于善与恶之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就像天平一样。

有的人能固守本心,心怀坦荡,无惧一切;但有的人却受环境的影响,随波逐流,本性缺失,残害生灵。

正因为有这两种人的存在,这个世界才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当这种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之后,就会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刚才说讲:善恶的说法。

因此,我觉得:所谓的善恶不过是相对而言的,不知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龙枭学习社


答题: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法家认为人性本恶。谁的说法更有道理?

(1)儒家和法家

各说各的理,都只说對了一半。

(2)儒家和法家

儒家和法家的说法,加起来才是完整的。

(3)人性(本善+本恶)

本善和本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是人性的两个方面。

(4)善恶一体

善恶是一体的。离开了善谈恶、离开了恶谈善,是無稽之谈;善与恶是相對的,一个问题的两个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南山有仙


人之初性本善,刚出生的婴儿,跟本分不清善与恶,随着时间的增长,跟着恶人一起就会现露出,恶的一面,跟着善人一起就会现露出善的一面。如果从食物链一面考虑,或是特殊环境,就会露出恶来,法家思想是对的,佛教思想有:一念上天堂,一念下地狱之说,人就在一念之间,产生善和恶,儒家讲性本善也就不完全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