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普亮宝塔的传说


「传说」普亮宝塔的传说

普亮宝塔坐落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古运河南侧,又称于公塔。1985年重修,为西青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嘉庆十一年(1803年),为纪念杨柳青民间道士于成功(民间称之为“于五爷”)而建造,因于成功道号普亮,遂以于公道号命名,称为普亮宝塔。

普亮宝塔塔高12.5米,为青砖垒建,由基座、塔肚、塔身三部分组成。基座为八角形,基座之上是一段覆钵形塔身,塔肚为喇嘛塔形,塔身为七层密檐塔,每层边檐刻有寿字圆瓦,顶置圆形塔刹。塔身从第二层起每层设有一个假门,塔肚南面正中有一长方形匾额,上书“普亮宝塔”,塔后有于五爷墓。

普亮宝塔屹立于丛林杂木之间,每到暮春初夏之交,晨起漫步其间,看红轮初上,旭日东升,彩霞映空,绿茵铺地,景色瞬息万变,唤名“塔林旭日”,当时是“杨柳青十景”之一。

于五爷的信众在杨柳青当地甚广,每逢初一、十五都有信众自发举行祭拜活动,香客络绎不绝,塔的周围有碑十余通,红帐无数。

「传说」普亮宝塔的传说

于五爷,道号普亮,杨柳青人。生于康熙末年,自幼务农,年青时靠种田、卖菜、打工维持生活。13岁出家修道,相传他曾在东北皇姑屯等地出家修道,不仅练就了飞毛腿和分身术的武功,而且学会了治愈疑难杂症的本领。师父赐与法号“普亮”,教诲他要以忠厚善良为本、为人解忧排难为乐。他还俗回家以后牢记师嘱、身体力行,一面务农种地自食其力,一面热心助人有求必应。

于五爷还俗后,经常救死扶伤,且不收分文,一生中治愈不少危重病人,为群众做了大量好事,于清嘉庆初年圆寂。相传,于五爷圆寂时,有人送来两口缸,于五爷即盘膝端坐缸内,双手合十,无疾坐逝。该塔即为纪念、颂扬其功而建。

普亮宝塔塔院,立有敬碑十余个,敬红帐数十幅。平时不断有人前来敬香,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更是人流不断。来此祭拜的人,大部分都能说出有关于五爷的故事。

传说一

二百多年前,于五爷和儿子以种菜为生。一天,于五爷从井里向上提水,儿子在远处沿沟引水浇菜,水流总是不畅快。儿子顺沟查看,只见一条碗口粗的大蛇正在沟内喝水,又见父亲奋力打水汗流满面,很是心疼父亲,怒用铁锨砍伤大蛇,蛇忍痛逃走。于五爷发现后埋怨儿子,说我尽力打水让它喝够就是了,这下子大蛇必定返回找你报复。说完便迅速把儿子领回家,用一水缸将儿子反扣在内,又将道符贴在缸上。不久,只听见大蛇呼风扬尘来到缸旁扫荡。于五爷赶忙念功,将大蛇赶跑,救儿一命,嘱儿以后不得乱伤动物性命。于五爷一辈子治病救人,在78岁临终时,选定村外一偏僻小径要冲道口,算定死后葬于此,也能为村民压邪镇妖,算是为大家办最后一件好事。

传说二

有一次,天津北辰青光来人套着马车接他去看病,于五爷一听病人已经奄奄一息,就说:“我坐车头晕,你们先走,我随后就到”。来人无奈,只得依他。谁知车马到家时,于五爷正给病人扎着针灸呢!说来真神,卧床两年、昏迷不醒的病人,起针以后居然精神振作,下床行走了。对方感激不尽,给他银钱表示感谢,于五爷分文不收。主家实在过意不去,急忙买来名贵礼品以示谢意,于五爷推辞不过只得收下。主人明明见他手提礼物走出家门,可是将他送走之后回到家里,只见各种礼品一样不少摆在原处。于是急忙提着东西出门去追,于五爷却早已无影无踪了。

传说三

每年农忙时节,有些人单力薄的农户,看着满地金黄的麦穗心里着急,生怕收不及时来场暴雨减产挨饿,于是人们就找于五爷帮工打短。一次,三四户人家分别请他帮忙拔麦子,他都欣然应允毫不推辞。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几家主人往地里给他送饭,哪一家也没找到于五爷。再看自家十来亩地的麦子,却都拔得一干二净,成捆整齐地码在地头。大家不约而同来到于五爷家,见他已吃完午饭正在石头上磨镰刀呢。事后有人说,那天早晨,三四块麦地里都有五爷的身影,原来五爷使出了分身的招数。

传说四

于五爷虽然身怀武术绝技,却从不轻易与人交手。有一天,一个身材魁梧、手持大刀的壮年找上门来,执意跟他比试武艺,决一胜负。于五爷见此笑着说:“我是五爷的徒弟,师傅外出了,一会儿就回来。我先给您烧点水喝。”他边说边抱起一捆胳膊粗细的竹竿,当着对方不费吹灰之力将其捏扁又裂开填进灶膛。锅里的水咕嘟咕嘟沸腾以后,他说:“我渴了,先喝一碗。”边说边拿起勺子盛满滚烫的水一饮而尽。对方见他居然手裂竹竿、口喝沸水,吓得目瞪口呆、脸色骤变。心想,徒弟的武功都如此高强,师傅还不知多么厉害呢?于是,二话没说,急忙告辞了。

(图文转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