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造反”,我还得千方百计哄他留下,只因他不可替代

销售部的李经理最近比较苦恼:销售部主管张明平时业绩特别好,月月拿第一,整个销售部一半的业绩来源于他,为此总经理还在员工大会上表扬了他。慢慢地张明变得傲慢,有时还当面顶撞李经理。上周,张明迟到了半小时,客户等得不耐烦走了,李经理特别恼火,当场批评了他,没想到张明直接撂挑子当场走人,说要辞职。

下属“造反”,我还得千方百计哄他留下,只因他不可替代


但是李经理又不能让他离职,他一个人抵半个销售部业绩,并且他跟客户关系处得特别好,客户特别信任他,他走了肯定会带走一大批客户。

说白了就是,张明在销售部处于一种不可替代的地位,即使他有这种无异于“造反”的行为,李经理也不得不容忍他。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如何定义员工的不可替代性?如何解决张明这样的“造反”问题呢?

一、不可替代性决定了一个员工在公司的价值

央视著名的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社会地位和他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他工作的领域内,越是无可替代,收入就越高,社会地位也越高。

相反,一个人如果在他工作的领域内,可有可无,无足轻重,那么他的收入肯定就会很低,社会地位也就无从谈起。

下属“造反”,我还得千方百计哄他留下,只因他不可替代


很多工种薪资很低,但是很辛苦,有时甚至付出生命的危险,因为它的替代性太强,培训半天就能上岗。

比如一线工人,三班倒,甚至被机器致残,也只是得到一点微薄的赔偿。

比如外卖小哥,风里来雨里去,三餐无时,甚至拿命跟时间赛跑,有的依然得不到尊重,被辱骂,被殴打,被恶意差评。

比尔盖茨蝉联世界首富很多年,很悠闲,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比尔盖茨。

同理,为什么有些人找工作总想找月入上万却总不能成功,因为老板也不傻啊,一个毕业生就能干的活为什么要花大价钱找你?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你的报酬不是和你的劳动成正比,而是跟你劳动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工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你工作的“不可替代性”,而正是这种不可替代性,才让企业更愿意用更高的薪酬留住你。

下属“造反”,我还得千方百计哄他留下,只因他不可替代


《欢乐颂》里为什么樊胜美的年薪还没安迪的月薪高?

樊胜美在上海漂泊多年,做到外企hr的位置,她年轻貌美,八面玲珑,能揣摩上级的意思,你说她没有能力吗?能力肯定是有的,但是替代性太强。市场上找一个像樊胜美那样的HR并不是太难,比她优秀的也大有人在。

反观安迪就不一样,金融专业名校毕业,在吃人不吐骨头的华尔街爬摸滚打多年,还具备经典的投资收购并购经验,是对数字超级敏感的高智商精英人才。安迪的专业性非常强,并且任何一方面的实力都不是普通人训练训练就能达到的,可以说很难找到替代性。

安迪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她在市场上比樊胜美值钱。

这个社会是遵循丛林法则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你能站在金字塔的哪个位置,取决于你的不可替代性。

二、不可替代是下属“造反”的筹码。

新东方创办初期,新东方只有一个数学逻辑老师,由于培训班少,俞敏洪自己也不会教数学逻辑课,就从外面请了一位老师,并且把自己的教学风格教给他,于是他就变成了京城教GRE数学逻辑最好的人。

下属“造反”,我还得千方百计哄他留下,只因他不可替代


过了大概半年,这个老师觉得整个托福、GRE的培训中,俞敏洪什么课都能教,就他教的这门课不能教。那就意味着新东方根本少不了他,所以他找到俞敏洪,要求培训班1/4之一的收入归他。

鉴于当时新东方资金不足,俞敏洪并没有答应他。拒绝的后果是,数学逻辑老师罢课,俞敏洪被迫把这一期的三四个班全部费用的大约1/2退给学生。

这件事让俞敏洪意识到:如果公司在某一个领域过度依赖某一个人,并且不能共同获利的话,很容易发生“造反”或“挤兑”现象,甚至搞垮一个公司。

换句话说,当你的下属无可替代时,你就要警惕他是否要“造反”了。

有人说过,一个人在一个企业里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说明这个企业危机四伏。

这也就意味着,这个人稍微一有变动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试想一下,如果那个不可替代的员工生病了,更甚者离职了,你的企业能否正常运转,会不会元气大伤?

就像一些初创企业,那个不可替代的员工走了,企业也跟着倒闭了。

为什么下属敢“造反”?为什么下属敢跟你谈条件?因为他是不可替代的,离开他,对工作开展会非常不利。甚至在有的企业,他的存在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离开他,轻则伤经动骨,重则直接覆灭。

三、做好两点,员工跟企业可以共赢

员工的价值取决于不可替代性,但是不可替代性也是员工“造反”的筹码,也就是说,员工要想获得高薪,地位,话语权,他必须要使自己不可替代;而管理者要想维护企业良好运营,必须防止员工成为不可替代的人,这两者似乎是对立的,有没有办法让它们统一,既能助管理者摆脱下属“造反”的困境,又能让员工不断地成长,为企业创造价值?

1.有效的激励政策

在管理学中,激励是指主管人员促进、诱导下级形成动机,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

下属“造反”,我还得千方百计哄他留下,只因他不可替代


一个高效激励机制的建立,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从企业自身的情况,以及员工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首先是物质激励,定制合理的薪酬与福利制度。

对于员工来说最好的激励机制就是薪酬福利制度,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可以增加员工的满意度,因此很多企业都会从奖金、股权、福利、分红等方面入手来丰富员工的薪酬福利制度

其次是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即内在激励,是指精神方面的无形激励,包括对员工工作的认可,培训,个人发展机会,人文关怀等方式,它是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式。

华为人力资源总裁吕克:精神激励才是组织伟大的引擎。

业界流传着一句话:50万年薪挖不走星巴克的一个店长。星巴克的能留住人才靠就是它有效的激励措施。

物质激励方面,除了优厚的薪酬福利以外,星巴克还进行了利益绑定:咖啡豆股票。针对全体员工发放限制性股票(RSU),使每个员工(包括兼职)都有机会持有星巴克的股票,并且第二年即可兑现实现。

可以说高薪和咖啡豆股票计划是星巴克持续留人的关键原因。

精神激励方面,星巴克有温馨体贴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晋升通道。

在星巴克提倡的是“伙伴文化”,他们不将自己叫员工,而是“伙伴”。

星巴克喜欢将自己称作“第三空间”,除了家和公司之外,人们最常去的地方。不仅为顾客,星巴克为员工同样提供最佳体验。

下属“造反”,我还得千方百计哄他留下,只因他不可替代


一位新员工若要加入星巴克,在入职前将会收到店经理的欢迎邮件。入职后,还会收到来自公司的欢迎礼包。新员工入职第一天,还需要和经理一起品尝咖啡,通过咖啡时间来了解这家公司。

星巴克始终坚信:要想让顾客满意,首先要让员工满意。星巴克的伙伴文化理念,让员工感受到关怀、尊重、平等。

很多服务类的企业,除了服务员就是店长,晋升非常难。但在星巴克内部,员工的晋升通道非常丰富。

星巴克实行“围裙晋升”:绿围裙->黑围裙->棕围裙。绿围裙是最基础的咖啡师,黑围裙代表着咖啡大师,棕围裙是大师中的大师,数量极少。问鼎棕围裙,是每位咖啡师的不懈追求。

除了围裙晋升,还有“星未来”畅想挑战大赛、“咖啡起源地之旅”等活动,通过比赛、游学等方式增加员工对咖啡的认识,增加员工对公司的粘度。

文化贯彻、股票利益绑定、丰富的晋升渠道,造就了星巴克员工挖不走的神话。

有效的激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当员工也成为利益共同体时,“造反”的概率就小得多了。

2.备份人才,制衡与良性竞争

如果说一个公司出现了不可替代的员工,那肯定是人才管理机制出问题了,这时候需要备份人才。

备份人才的好处是可以互相牵制,又可以良性竞争,维持了公司的良性运营,又让员工可以成长。

例如隋朝时,将中央决策机构分成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诏令的下达、审议和具体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地位平等。这等于是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宰相们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

下属“造反”,我还得千方百计哄他留下,只因他不可替代

前面我们提到,俞敏洪经历了数学逻辑老师“造反”,那么他后来是采取什么措施来预防呢?

俞敏洪说:“这件事情给我带来一个重大的认识,如果某个人在公司是核心人物,离开了他,公司就会出现重大问题时,一定要给他配另外一个核心人物。对于在关键部门的人才,要给他做个备份。”

“我想宁可多花点钱,也绝不能够让这门课以后再没老师上,所以我一口气招了10个这方面的老师,精心培训,最后留下5个。老师多了,他们的心态反而平衡下来。”

俞敏洪让老师们“互掐”,你不干自有别人干,你不听话,就得出局。

竞争者多了,谁也不是无可替代的,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大家会暗中卯劲,互相较量。

反观当企业只有这么一个优秀的人才时,让他本身会有一种误判,总以为自己是最棒的,企业离不开自己,容易形成温水煮青蛙效应,对自身对企业都不利。

下属“造反”,我还得千方百计哄他留下,只因他不可替代


当然,竞争者之间的较量会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互相拆台,恶性竞争,另一个方向是互相学习,你追我赶,良性竞争,如此,就需要管理者去引导。

这就像古代帝王的制衡术,皇帝们为了不使自己的帝位受到威胁,常常扶植几方势力,让他们互掐,哪方嚣张了,皇帝打压打压,哪方被掐得狠了,就给点好处抚慰一下,这样谁也不能独大,也保证了国家机构的良性运转。

管理者需要去维护“平衡”,既不能让一方独大,又需要保证企业或团体内部良性运转。管理者需要做的是,在备份人才的基础上,引导员工去良性竞争,互相学习,避免互相倾轧。

如何做好人才备份呢?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外部人才引进和人才梯队建设。

外部人才引进,顾名思义就是从外部招聘各方面素质与之相当的员工,比如俞敏洪从外部招聘5名数学逻辑老师,用以削弱该课程老师的不可替代性。

人才梯队建设就是当现在的人才正在发挥作用时,未雨绸缪地培养该批人才的接班人,当这批人才变动后能及时补充上去和顶替上去,而这批接班人的接班人也在进行培训或锻炼,这样就形成了水平不同的人才,仿佛站在梯子上有高有低一样,形象地称为梯队。为的就是避免人才断层。

换句话说就是培养替补。比如A是经理,B是主管,C是普通员工。人才梯队建设就是将B往经理的方向培养,C往主管的方向培养,当A离职后,B可升为A,C可升为B。

下属“造反”,我还得千方百计哄他留下,只因他不可替代


结语

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要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样才能一直保持活力和进步。但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有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措施,这样才不会被某一个专业型人才(部门)所“要挟”。

在职场上,管理者和员工并非站在对立面,而是共乘一艘船的合作者,真正具有长远目光的管理者,应该是这样一个人:既可以让员工自我成长,又能让员工在自我成长中为企业带来价值,实现双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