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東漢,為什麼太后能夠臨朝掌權?四個原因告訴你!

東漢太后臨朝始自和帝。章帝時期,竇氏家族竇氏"寵幸殊特,專固後宮"。竇氏無子,養梁貴人所生孩子為自己的兒子,而陷害梁貴人以死。章和二年年,章帝去世,年僅10歲的劉肇繼位,是為和帝。和帝年幼,無法親執政柄,竇太后便按例臨朝稱制,控制了朝廷的最高權力,竇氏一家在朝廷專權一時。之後和帝遺孀鄧綏,以及後來的閻太后、何太后,都相繼掌權,顯赫一時。但是,在儒學道統統治下,是什麼導致一介女流能夠掌權,走上人生巔峰的呢?

走進東漢,為什麼太后能夠臨朝掌權?四個原因告訴你!

東漢竇太后

一、家天下的必然結果

中國封建政治是君主集權的家天下政治。周代血緣貴族宗法制"大邦維屏,大宗維藩,宗子維城"的同姓分封制與輔政制到了秦漢已經被改變了,封建大一統帝國的最高權力結構是以皇帝為核心,以皇族(父黨)、外戚(母黨與妻黨)、朝臣、內侍(宦官)為支柱的中央集權體制。

所以在皇帝早死、繼位皇帝年幼不能主政的情況下,往往有三種人可以輔政,一是朝廷重臣,二是母后,三是宦官。而大臣輔政容易導致江山易姓:宦官身份卑賤,不能執政;因此,皇太后作為皇室的一員,為了自身及子孫的利益,能夠恪盡職守,辛勤為政,且為了使子孫基業永存,還能夠抑制他姓勢力(包括外戚),以延續漢室。

同時,無論任何皇族男性,或宰輔大臣,都有可能纂位奪權,於是這一選擇就順理成章地落到君主最親近的婦女身上——附屬於男性家族,沒有改易世系危險的婦女遂成為最能為制度所包容的替代者。因為母后對於世系的保證,使得她們的臨朝稱制被人們認可。

走進東漢,為什麼太后能夠臨朝掌權?四個原因告訴你!

東漢十常侍

為了君主集權政治的需要,母后在特殊的歷史時期總要擔當起歷史的重任。在這樣的情況下上臺的太后們,也是以家長自居的。鄧後在詔書中指出:"下不違人負宿心,誠在濟度百姓,以安劉氏。"。梁太后下詔:"援立聖嗣,恨久不育養,見其始終。"。這些都表示了她們以"劉氏為家"的思想意識。

東漢臨朝的太后可以親祭宗廟,如史書有所記載的,"永和六年,皇太后始入宗廟,與皇帝交獻"。並且制度化,"少帝即位,太后即代攝政,臨前殿,朝群臣。太后東面,少帝西面。群臣奏事上書,皆為兩通,一詣少帝。蔡岜《獨斷》按此即母后臨朝之制",這些即是太后臨朝時權力被認可的標誌。

走進東漢,為什麼太后能夠臨朝掌權?四個原因告訴你!

在君主專制這種統治形式下,國家被視為私產,國事被當成皇帝及其家族的"家事"、"私事"。很多學者都提出過類似的觀點,指出:"對皇家而言,家政即國政,'外'與'內'也就很難分開。雖有宮聞制度將婦女侷限於內廷,但是一旦需要,作為皇帝家族成員,尤其是母親,就有可能、有權力出來主持'家務',亦即國務,由'主內'走向。主外',女主正由此麗生。"

由於古代這種"家國不分"的情況,在皇帝去世之後,皇后也就有可能擔當起了"家長"的責任,可以說她們由"內"走向"外",也只不過是對家務管理的擴大化。

走進東漢,為什麼太后能夠臨朝掌權?四個原因告訴你!

二、漢承秦制的歷史遺留因素

太后臨朝稱制開始於秦國。《後漢書·皇后紀》載:

"自古雖主幼時艱,王家多釁,必委成冢宰,簡求忠賢,未有專任婦人,斷割重器,唯秦畢太后始攝政事。"

戰國秦昭王時,宣太后由於昭王年幼,主理朝政,也就是說,三代以來雖有過幼主登位之事,但從無女主臨朝、引外戚專制政柄之例,有之則自秦宣太后始。太后臨朝始自秦國對於漢代有更特殊的意義,因為"從歷史的根源來看,漢代受秦唇的影響很大。秦國的宣太后開太后專權、外戚輔政的歷史,漢代的皇后們將這種體制推向了一個高潮。秦國不屬於傳統中國的範圍,'人俗少義理',秦國的宣太后和秦始皇太后不僅政治上專權,而且生活上也為所欲為,'漢承秦制',她們的行為為漢代的皇后們提供了效法的藍本"。

走進東漢,為什麼太后能夠臨朝掌權?四個原因告訴你!

劇照:秦太后

而到了西漢,"萬歲之予未能持國,權柄之重製於女主"。西漢的呂后,是西漢掌握大權的第~個女主。她執掌朝政十五年,臨朝稱制八年。惠帝死,呂后"乃立孝惠後宮子為帝,太后臨朝稱制"。她有權頒佈詔令。不久前,考古發掘發現一方用來表示她批准文件的御璽。

司馬遷《史記》也專門立了《呂太后本紀》記述了其臨朝執政的真實歷程。西漢末年的王政君,也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對西漢末的政治起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王政君為漢孝成帝的母親,歷經成帝、哀帝、平帝三朝。

於成帝時被尊為皇太后,"哀帝崩,無子,太皇太后以莽為大司馬,與共徵立中山王奉哀帝后,是為平帝。帝年九歲,當年被疾,太后臨朝,委政於莽"。西漢的孝文竇皇后、即景帝母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景帝及諸竇不得不讀老子,尊其術"。哀帝時,許皇后上書議政。可以說,這一些即是政治生活的需要,同時也為後代太后的提供了一種"習慣法"的作用,使其臨朝有了歷史的根據。

走進東漢,為什麼太后能夠臨朝掌權?四個原因告訴你!

三、東漢特殊的歷史背景

趙翼在他的《二十二史札記》卷四中寫道:

"國家當氣運隆盛時,人主大抵長壽。其生子必早且多。獨東漢則不然。光武年六十二,明帝年四十八,章帝年三十三,和帝年二十七,殤帝年二歲,安帝年三十二,順帝年三十,衝帝三歲,質帝九歲,桓帝年三十六。靈帝年三十四,皇子劉辯即位時年十七,當年就被董卓所弒。人主既不永年,則繼體者必幼主。幼主無子而母后臨朝,自必立孩稚以久其權。"

繼位的皇帝年幼,母后臨朝也就理所當然,東漢皇帝壽命不長,為太后的臨朝提供了客觀上的條件,也是太后臨朝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原因,一是“帝疾不能視事”。二是,“先帝卒崩,或有遺詔,如漢安帝崩,閻皇太后先臨朝,後策立少帝。”

走進東漢,為什麼太后能夠臨朝掌權?四個原因告訴你!

四、外戚家族勢力的強大

東漢的皇族婚姻眾所周知,東漢政權是以豪強大族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所以東漢皇室通過聯婚來拉攏豪強大族,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基礎。另一方面,豪強大族也樂意通過聯婚來和皇權分享權力。東漢的六大臨朝太后大多來自豪強大族,孝章竇氏和竇妙來自西北大族竇融家族,鄧綏來自以軍功起家的東漢大族鄧禹家族,梁妯來自和竇氏一樣的大族。

這樣的聯姻可以看做是統治階級內部權力的再分配。所以,當皇權出現了真空的時候,自然是這些豪強大族來行使皇權,他們的代表是外戚豪強,而他們所通過的中介無疑就是可以名正言順臨朝的太后。所以東漢的女主政治可以說是宗法制下豪門勢族發展的結果。關於臨朝太后與家族的關係,在後面一章將有更詳細的敘述。

走進東漢,為什麼太后能夠臨朝掌權?四個原因告訴你!

東漢鄧禹

通過對漢代的母權,尤其東漢臨朝太后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她們都是以母親的身份名正言順地臨朝稱制的,而在攝政之前,她們很少干預政事。作為皇帝的后妃,她們在干預政事的時候常常要受到嚴厲的批評,但作為"母親",她們臨朝卻可以取得尊敬和支持。

林語堂在《吾土與吾民》中說:"中國的婦女,大體來說,生而較另一半為健全,而且我們在儒教的家庭裡,仍有許多是母權至上的。"這句話,可以說點出了中國尊崇母氏的傳統。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古代,母親不僅有很高的地位,而且終身有著管教兒子的權力,卻沒有服從兒子的義務。

走進東漢,為什麼太后能夠臨朝掌權?四個原因告訴你!

再者,東漢是儒家經典規範的時代,"孝"成為治國之道,而"孝"即是孝順父母雙親,這使得母親的地位在東漢一代空前尊貴。從中國的法律上說,"作為母親的中國古代女性,在法律上受到和父親同等的尊重,與作為妻子的女性法律地位迥然不同"。東漢皇太后臨朝執政,靠的正是母親的身份、地位。和帝稱讚鄧綏說:"皇后之尊,與朕同體,承宗廟。"從"母天下"的崇母觀念中,我們可見母權所具有的潛在合法性。

范曄在《後漢書·皇后紀》中開篇寫道:"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後。"。《東漢會要》"母后稱制"條寫道,"少帝即位,太后即代攝政,臨前殿,朝群臣。太后東面,少帝西面。群臣奏事上書,皆為兩通,一詣少帝。蔡邕《獨斷》按此即母后臨朝之制"。由此可見,在東漢,母后臨朝不僅只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也已經制度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