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漢皇帝平均壽命很低?

thfghfg


東漢皇帝的平均壽命,在大一統王朝中可以說是最低的,生卒年份可考的13位帝王,平均壽命僅26.71歲(前少帝劉懿出生年份不可考),不僅遠低於之前西漢的37.67歲,而且也是歷代大一統王朝中唯一一個低於30歲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東漢皇帝平均壽命如此之低呢?

原因之一:古代醫療條件普遍較為落後

從壽命長短來看,東漢皇帝之中也僅有劉秀(63歲)、劉協(53歲)和劉莊(47歲)三位超過了四十歲,僅佔23.08%;另有六人在20歲至39歲之間,佔到了46.15%;更有多達4人在20歲以下,佔到了30.77%。

△光武帝劉秀劇照

如上所述,漢朝壽命最長的三位皇帝,均出現在東漢初年和末年,而其餘的皇帝則普遍壽命較短。皇帝壽命過短帶來的一大弊端,便是繼位的皇帝年紀太過幼小,這裡面既有皇子年齡太小的原因,也有權臣為掌控朝政而扶立年幼宗室的原因。

皇帝壽命過短,與古代醫療條件較為落後可以說息息相關。彼時,由於醫療手段實在有限,在治療疾病時,甚至採取醫術和巫術並用的手段,這不僅導致醫治效果極為有限,而且面對很多疾病根本就是束手無策。

可以說,東漢的醫療水平低下,是皇帝短壽早夭的一大客觀原因。然而,由於皇后的壽命往往要長於皇帝,皇帝早逝無疑便造成了“主少母壯”現象的頻繁出現,後宮掌權又只能依靠外戚,而皇帝要收回權力則又只能依靠宦官,這又造成了東漢宦官和外戚專權現象的泛濫,而這又導致了第二個原因的出現。

原因之二:皇帝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惡性循環

醫療條件落後固然是皇帝短命的一個客觀原因,但絕非主要原因,否則東漢皇帝的壽命不會比西漢更短。東漢皇帝壽命過短,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不良的生活習慣。

東漢末年哲學家仲長統曾在《昌書》中提到,“晝則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則房室輸其血氣”、“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氣,或疾病而構精,精氣薄惡,血脈不充”才是皇帝壽命較短的主因,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對這種說法予以了肯定。

也就是說,皇帝沉迷享樂,導致身體羸弱,而生子年齡又普遍偏小,導致後代也普遍受到影響。先天不足,加上後天養護不及,再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才是皇帝早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先帝早逝,外戚為了專權巴不得皇帝不問政事,宦官又往往通過獻媚來固寵,結果導致新帝疏於管教,進而又因沉迷享樂而掏空身體,進而使得這種現象週而復始,形成惡性循環。

這種惡性循環,才是導致東漢少年皇帝過多的一個重要原因,進而導致了宦官與外戚長期爭權奪利,朝政烏煙瘴氣的混亂局面,而這種混亂的局面又導致了第三個原因的出現。

原因之三:多達四位皇帝非正常死亡或幼年夭折

從死亡原因來看,在東漢生卒年份可考的13位皇帝之中,僅有9人屬於正常死亡,佔69.23%;另有兩人幼年夭折,佔15.38%;還有兩人屬於非正常死亡,佔15.38%。

△百天繼位,一歲夭折的漢殤帝

在兩位夭折的皇帝中,漢殤帝劉隆剛過百天繼位,在位僅僅220天便夭折;漢衝帝劉炳繼位時年僅1歲,次年便夭折。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雖然曾出現過數百位帝王,然而像以上這兩位帝王如此年幼繼位,又旋即夭折的現象,也是極為少見的。

而在非正常死亡的皇帝之中,漢質帝劉纘7歲時被權臣梁冀擁立為帝,僅僅一年之後便又被梁冀毒殺;後少帝劉辯13歲繼位,但第二年便被董卓毒殺。東漢皇帝繼位年紀本就普遍偏小,被權臣毒害之後,年紀自然也就不會太大了。

△漢質帝被毒殺

多達4位皇帝夭折或非正常死亡,這已經佔到了30.77%,幾乎佔到了三分之一,再加上這些皇帝又普遍年幼,這無疑極大拉低了皇帝的平均壽命。

如上所述,東漢皇帝壽命過短,既有醫療條件落後的客觀因素,也有皇帝沉迷享樂導致身體長期虧損的主要原因,同樣也有權臣為了掌權而謀殺幼帝,以及皇帝早夭的原因。


香茗史館


東漢皇帝平均壽命低,我認為有下面兩個原因。

1,就是外部原因,古代醫療水平惡劣,即使是皇族,也沒有較好的醫療水平。不像現在,有那麼多先進的醫療設備和科學技術。

2,外戚宦官亂政。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在位32年死時63歲。其子劉莊繼位,是為明帝,在位18年,死的時候48歲。明帝第五子劉炟繼位,在位時勵精圖治,政治清明,與民休息。和其父明帝統治合稱“明章之治”,在位時兩度派遣班超出使西域,最後因病而死。時年31歲,在位13年。第四子劉肇繼位,是為和帝,繼位時才10歲。由竇太后臨朝稱制,並重用外戚竇憲,劉肇殺了竇憲重新掌權,最後和他爸一樣病死,時年27歲。劉肇小兒子劉隆繼位,繼位時剛滿月,八個月後就病死了。歷史上年齡最小的皇帝。在這之後,皇權旁落,都是有太后掌權,繼位者年幼,之後的漢安帝、漢嬰帝、漢順帝、漢衝帝、漢質帝繼位時都年幼,加上宦官亂政,不是病死就是被害。這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這也導致了東漢末年,政治昏暗,天下百姓民不聊生。



呲牙哼的那些年


東漢皇帝的平均壽命普遍低除光武帝壽命62歲,其餘都壽命不久,導致整體的平均年齡數拉低。

東漢皇帝除了光武帝劉秀62歲,明帝47歲,獻帝54歲。章帝31歲,和帝26歲,殤帝1歲,安帝31歲,順帝31歲,衝帝2歲,質帝8歲,桓帝35歲,靈帝32歲,少帝15歲,都算短命。劉秀是整個東漢皇朝裡壽命最長的了。在劉秀之後,東漢皇帝的壽命就一代不如一代了。整體上看,東漢從章帝早逝、幼主即位開始就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皇帝即位早、生孩子晚、駕崩的也早、新皇帝即位的更早。

權臣的迫害。外戚宦官爭奪大權的鬥爭比如質帝、殤帝、少帝。他們本來就是被扶植起來的兒皇帝,其命運掌控在當權的外戚手中.質帝因不滿外戚梁翼囂張專斷,在執政會上公開稱稱其為”囂張將軍“遭到梁翼記恨。於是本初元年,年僅8歲的質帝被梁翼毒殺。而後,中平六年,少帝劉辨即位,在位不到半年,遭到董卓毒殺。先皇短折早夭,造成太后臨朝。太后大權在握,重用外戚。繼任者被架空,與太監勢力合謀奪權。外戚和太監輪替作主,東漢的政治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促使東漢王朝的命運走向一條不歸路。

受災害、生活習慣和醫療水平等的影響。東漢的醫療水平差,平日醫治時,醫術和巫術平用,醫療水平沒有科學依據,是皇帝壽命短的其中一個原因。先天不足,過早的宮廷生活可能就是破壞皇帝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自身不規律的生活作息和生活習慣,後天養護不及,勢必體弱多病。加上皇帝面對的是整個國家、工作壓力和使命都比一般人高了很多,長此以往的高壓,也會導致身體也很容易吃不消。不過,古時候的人,不管是皇帝還是平民百姓,整體壽命也都沒有現代人高。


伊莎貝拉Isabella


東漢是個存在感很弱的朝代,別的朝代都是金戈鐵馬,氣吞如虎,與北方遊牧民族打來打去,鬥來鬥去,在歷史長河中顯得波瀾壯闊。

  反觀東漢,就像平靜的湖面一樣波瀾不驚。既沒有金戈鐵馬的戰爭,也沒有名垂史冊的大英雄。

  原因何在呢?因為西漢很強大,西漢已將北方匈奴收拾的服服帖帖,不敢南下牧馬,所以東漢才享受了來之不易的和平。

  東漢本該珍惜和平生活,齊心協力搞生產,聚精會神謀發展,團結一心搞建設。

  然而,人總是閒不住的,人都是貪婪的。沒有外患之擾,東漢就開始鬧家包子了。

  東漢,成為了內部權力爭鬥最為殘酷的朝代。整個東漢,不是外戚干政,就是宦官禍國,搞的是烏煙瘴氣,一團亂麻。

  東漢成為了歷史上傀儡皇帝最多的朝代,也是皇帝平均壽命最短的朝代。

  皇帝壽命有多短呢?沒有最短,只有更短。

  東漢壽命最長皇帝—開國皇帝劉秀。他活了63歲,在醫療條件極差的古代,這是個中規中矩的壽命,不算長也不算短。

  東漢壽命壽命第二長皇帝—漢明帝劉莊。他活了48歲,比劉秀少活了15年,不過也還算湊活。

  下面的皇帝就越來越短命了。

  漢章帝劉炟活了31歲,漢和帝劉肇活了27歲,漢安帝劉祜活了32歲,漢順帝劉保活了30歲,漢桓帝劉志活了36歲,漢靈帝劉宏活了33歲。

  這還不是最短的,最短的令人大跌眼鏡。

  漢殤帝劉隆活了8個月,漢衝帝劉炳活了3歲,漢質帝劉纘活了9歲。

  漢殤帝劉隆成為了壽命最短的皇帝,奶水沒吃夠就死了,他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壽命最短的皇帝。

  為什麼東漢皇帝普遍短命呢?

  問題是從漢和帝劉肇開始的,漢和帝之後,東漢就陷入了怪圈。

  這個怪圈就是皇帝壽命特別短,皇后壽命特別長。皇帝三十歲就死了,皇后一般能活到五六十歲。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皇帝早死,繼位的小皇帝年幼無知,不能自理朝政,有的甚至還要吃奶。為了讓小皇帝更好的成長,這時候年富力強的皇太后就從幕後走向了幕前,開始了臨朝聽政。

  皇太后感情上更傾向於孃家人,有什麼好事都讓孃家人幹,有什麼好職位都留給孃家人,就這樣孃家人權勢越來越大,胃口越來越大,最後成了真正左右國家的幕後大佬。

  這就是外戚專權。

  然而小皇帝慢慢長大了,漸漸懂事了,他眼見著外戚勢力越來越大,把控整個朝政,自己連基本話語權都沒有,這算什麼皇帝!

  小皇帝越來越不滿,他本能的扶持親信,培植己方勢力。然而,這時候大臣都是外戚的人,小皇帝唯一能夠信任的,就是這些朝夕暮處的太監了。

  就這樣,宦官應運而生,成功地登上了歷史舞臺。

  然後,就是宦官與外戚輪流幹政,你方唱罷我登場,他們都想操縱控制小皇帝,都想成為真正的權力大佬。

  對於宦官和外戚來說,小皇帝越小越好,越傻越好,越聽話越好,越昏庸越好,因為這樣更容易被控制。

  這些宦官和外戚變著法的,弄一批一批絕色美女,日夜伺候著小皇帝;弄一瓶又一瓶的茅臺五糧液,讓小皇帝沉溺於酒池肉林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