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汉皇帝平均寿命很低?

thfghfg


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在大一统王朝中可以说是最低的,生卒年份可考的13位帝王,平均寿命仅26.71岁(前少帝刘懿出生年份不可考),不仅远低于之前西汉的37.67岁,而且也是历代大一统王朝中唯一一个低于30岁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东汉皇帝平均寿命如此之低呢?

原因之一:古代医疗条件普遍较为落后

从寿命长短来看,东汉皇帝之中也仅有刘秀(63岁)、刘协(53岁)和刘庄(47岁)三位超过了四十岁,仅占23.08%;另有六人在20岁至39岁之间,占到了46.15%;更有多达4人在20岁以下,占到了30.77%。

△光武帝刘秀剧照

如上所述,汉朝寿命最长的三位皇帝,均出现在东汉初年和末年,而其余的皇帝则普遍寿命较短。皇帝寿命过短带来的一大弊端,便是继位的皇帝年纪太过幼小,这里面既有皇子年龄太小的原因,也有权臣为掌控朝政而扶立年幼宗室的原因。

皇帝寿命过短,与古代医疗条件较为落后可以说息息相关。彼时,由于医疗手段实在有限,在治疗疾病时,甚至采取医术和巫术并用的手段,这不仅导致医治效果极为有限,而且面对很多疾病根本就是束手无策。

可以说,东汉的医疗水平低下,是皇帝短寿早夭的一大客观原因。然而,由于皇后的寿命往往要长于皇帝,皇帝早逝无疑便造成了“主少母壮”现象的频繁出现,后宫掌权又只能依靠外戚,而皇帝要收回权力则又只能依靠宦官,这又造成了东汉宦官和外戚专权现象的泛滥,而这又导致了第二个原因的出现。

原因之二:皇帝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恶性循环

医疗条件落后固然是皇帝短命的一个客观原因,但绝非主要原因,否则东汉皇帝的寿命不会比西汉更短。东汉皇帝寿命过短,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不良的生活习惯。

东汉末年哲学家仲长统曾在《昌书》中提到,“昼则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则房室输其血气”、“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气,或疾病而构精,精气薄恶,血脉不充”才是皇帝寿命较短的主因,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对这种说法予以了肯定。

也就是说,皇帝沉迷享乐,导致身体羸弱,而生子年龄又普遍偏小,导致后代也普遍受到影响。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养护不及,再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才是皇帝早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先帝早逝,外戚为了专权巴不得皇帝不问政事,宦官又往往通过献媚来固宠,结果导致新帝疏于管教,进而又因沉迷享乐而掏空身体,进而使得这种现象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恶性循环,才是导致东汉少年皇帝过多的一个重要原因,进而导致了宦官与外戚长期争权夺利,朝政乌烟瘴气的混乱局面,而这种混乱的局面又导致了第三个原因的出现。

原因之三:多达四位皇帝非正常死亡或幼年夭折

从死亡原因来看,在东汉生卒年份可考的13位皇帝之中,仅有9人属于正常死亡,占69.23%;另有两人幼年夭折,占15.38%;还有两人属于非正常死亡,占15.38%。

△百天继位,一岁夭折的汉殇帝

在两位夭折的皇帝中,汉殇帝刘隆刚过百天继位,在位仅仅220天便夭折;汉冲帝刘炳继位时年仅1岁,次年便夭折。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虽然曾出现过数百位帝王,然而像以上这两位帝王如此年幼继位,又旋即夭折的现象,也是极为少见的。

而在非正常死亡的皇帝之中,汉质帝刘缵7岁时被权臣梁冀拥立为帝,仅仅一年之后便又被梁冀毒杀;后少帝刘辩13岁继位,但第二年便被董卓毒杀。东汉皇帝继位年纪本就普遍偏小,被权臣毒害之后,年纪自然也就不会太大了。

△汉质帝被毒杀

多达4位皇帝夭折或非正常死亡,这已经占到了30.77%,几乎占到了三分之一,再加上这些皇帝又普遍年幼,这无疑极大拉低了皇帝的平均寿命。

如上所述,东汉皇帝寿命过短,既有医疗条件落后的客观因素,也有皇帝沉迷享乐导致身体长期亏损的主要原因,同样也有权臣为了掌权而谋杀幼帝,以及皇帝早夭的原因。


香茗史馆


东汉皇帝平均寿命低,我认为有下面两个原因。

1,就是外部原因,古代医疗水平恶劣,即使是皇族,也没有较好的医疗水平。不像现在,有那么多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科学技术。

2,外戚宦官乱政。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在位32年死时63岁。其子刘庄继位,是为明帝,在位18年,死的时候48岁。明帝第五子刘炟继位,在位时励精图治,政治清明,与民休息。和其父明帝统治合称“明章之治”,在位时两度派遣班超出使西域,最后因病而死。时年31岁,在位13年。第四子刘肇继位,是为和帝,继位时才10岁。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并重用外戚窦宪,刘肇杀了窦宪重新掌权,最后和他爸一样病死,时年27岁。刘肇小儿子刘隆继位,继位时刚满月,八个月后就病死了。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在这之后,皇权旁落,都是有太后掌权,继位者年幼,之后的汉安帝、汉婴帝、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继位时都年幼,加上宦官乱政,不是病死就是被害。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也导致了东汉末年,政治昏暗,天下百姓民不聊生。



呲牙哼的那些年


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普遍低除光武帝寿命62岁,其余都寿命不久,导致整体的平均年龄数拉低。

东汉皇帝除了光武帝刘秀62岁,明帝47岁,献帝54岁。章帝31岁,和帝26岁,殇帝1岁,安帝31岁,顺帝31岁,冲帝2岁,质帝8岁,桓帝35岁,灵帝32岁,少帝15岁,都算短命。刘秀是整个东汉皇朝里寿命最长的了。在刘秀之后,东汉皇帝的寿命就一代不如一代了。整体上看,东汉从章帝早逝、幼主即位开始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皇帝即位早、生孩子晚、驾崩的也早、新皇帝即位的更早。

权臣的迫害。外戚宦官争夺大权的斗争比如质帝、殇帝、少帝。他们本来就是被扶植起来的儿皇帝,其命运掌控在当权的外戚手中.质帝因不满外戚梁翼嚣张专断,在执政会上公开称称其为”嚣张将军“遭到梁翼记恨。于是本初元年,年仅8岁的质帝被梁翼毒杀。而后,中平六年,少帝刘辨即位,在位不到半年,遭到董卓毒杀。先皇短折早夭,造成太后临朝。太后大权在握,重用外戚。继任者被架空,与太监势力合谋夺权。外戚和太监轮替作主,东汉的政治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促使东汉王朝的命运走向一条不归路。

受灾害、生活习惯和医疗水平等的影响。东汉的医疗水平差,平日医治时,医术和巫术平用,医疗水平没有科学依据,是皇帝寿命短的其中一个原因。先天不足,过早的宫廷生活可能就是破坏皇帝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自身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和生活习惯,后天养护不及,势必体弱多病。加上皇帝面对的是整个国家、工作压力和使命都比一般人高了很多,长此以往的高压,也会导致身体也很容易吃不消。不过,古时候的人,不管是皇帝还是平民百姓,整体寿命也都没有现代人高。


伊莎贝拉Isabella


东汉是个存在感很弱的朝代,别的朝代都是金戈铁马,气吞如虎,与北方游牧民族打来打去,斗来斗去,在历史长河中显得波澜壮阔。

  反观东汉,就像平静的湖面一样波澜不惊。既没有金戈铁马的战争,也没有名垂史册的大英雄。

  原因何在呢?因为西汉很强大,西汉已将北方匈奴收拾的服服帖帖,不敢南下牧马,所以东汉才享受了来之不易的和平。

  东汉本该珍惜和平生活,齐心协力搞生产,聚精会神谋发展,团结一心搞建设。

  然而,人总是闲不住的,人都是贪婪的。没有外患之扰,东汉就开始闹家包子了。

  东汉,成为了内部权力争斗最为残酷的朝代。整个东汉,不是外戚干政,就是宦官祸国,搞的是乌烟瘴气,一团乱麻。

  东汉成为了历史上傀儡皇帝最多的朝代,也是皇帝平均寿命最短的朝代。

  皇帝寿命有多短呢?没有最短,只有更短。

  东汉寿命最长皇帝—开国皇帝刘秀。他活了63岁,在医疗条件极差的古代,这是个中规中矩的寿命,不算长也不算短。

  东汉寿命寿命第二长皇帝—汉明帝刘庄。他活了48岁,比刘秀少活了15年,不过也还算凑活。

  下面的皇帝就越来越短命了。

  汉章帝刘炟活了31岁,汉和帝刘肇活了27岁,汉安帝刘祜活了32岁,汉顺帝刘保活了30岁,汉桓帝刘志活了36岁,汉灵帝刘宏活了33岁。

  这还不是最短的,最短的令人大跌眼镜。

  汉殇帝刘隆活了8个月,汉冲帝刘炳活了3岁,汉质帝刘缵活了9岁。

  汉殇帝刘隆成为了寿命最短的皇帝,奶水没吃够就死了,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皇帝。

  为什么东汉皇帝普遍短命呢?

  问题是从汉和帝刘肇开始的,汉和帝之后,东汉就陷入了怪圈。

  这个怪圈就是皇帝寿命特别短,皇后寿命特别长。皇帝三十岁就死了,皇后一般能活到五六十岁。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皇帝早死,继位的小皇帝年幼无知,不能自理朝政,有的甚至还要吃奶。为了让小皇帝更好的成长,这时候年富力强的皇太后就从幕后走向了幕前,开始了临朝听政。

  皇太后感情上更倾向于娘家人,有什么好事都让娘家人干,有什么好职位都留给娘家人,就这样娘家人权势越来越大,胃口越来越大,最后成了真正左右国家的幕后大佬。

  这就是外戚专权。

  然而小皇帝慢慢长大了,渐渐懂事了,他眼见着外戚势力越来越大,把控整个朝政,自己连基本话语权都没有,这算什么皇帝!

  小皇帝越来越不满,他本能的扶持亲信,培植己方势力。然而,这时候大臣都是外戚的人,小皇帝唯一能够信任的,就是这些朝夕暮处的太监了。

  就这样,宦官应运而生,成功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然后,就是宦官与外戚轮流干政,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都想操纵控制小皇帝,都想成为真正的权力大佬。

  对于宦官和外戚来说,小皇帝越小越好,越傻越好,越听话越好,越昏庸越好,因为这样更容易被控制。

  这些宦官和外戚变着法的,弄一批一批绝色美女,日夜伺候着小皇帝;弄一瓶又一瓶的茅台五粮液,让小皇帝沉溺于酒池肉林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