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降薪,公司倒闭:你们3月份的工资还能正常发吗?

裁员降薪,公司倒闭:你们3月份的工资还能正常发吗?


疫情过后,大部分公司将面临三大困难:倒闭、裁员、降薪。


裁员降薪,公司倒闭:你们3月份的工资还能正常发吗?


3月份的工资还能正常发吗?


裁员降薪,公司倒闭:你们3月份的工资还能正常发吗?


对于普通员工而言,按月拿工资是天经地义,才不管什么春节不春节的,所以不管业务受到多大的影响,大部分公司2月份工资还是没问题的。


但3月份的发工资日,可能让很多公司陷入两难。


除了少数资金链绷得紧的公司,大部分公司虽然发工资的钱还是有的,但这其中一部分是备料的钱,只是上游开工不足,没有花掉。


更糟糕的是,下游的需求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恢复,所以货款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账。


如果三月份工资如数照发,可公司上下游整个产业链复工率到了3月中旬还不能恢复到八成以上,4月份就真得没钱发工资了。


裁员降薪,公司倒闭:你们3月份的工资还能正常发吗?


所以,三月份的工资,很多公司开始跟员工商量降薪,或延迟发工资。


普通员工没有什么财务知识,不知道销售收入和现金流的区别,可能完全想不通,公司去年不是还赚了好几个亿吗?


年终奖都是一个个的大红包,怎么才一个月,就好像要倒闭了一样,连工资都发不出来?难道是老板故意哭穷,坑我们一把?


平时我们只要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搞好,就万事大吉,升职加薪,但在这种关键时期,我们还是要知道,疫情对一家普通的公司到底意味着什么?未来还有什么更大的困难等着我们?


一、小公司不像大公司,抗打击能力弱


第一,规模上差距大


小公司无论是业务规模、资产规模还是人员规模,都和大公司差距较大。


至于净资产、利润总额等这些其他指标,也是类似的关系。所以你可以预料,肺炎疫情持续若时间久,谁可以支撑的更久?


第二,资源调度差距大


资源调度和规模自然也有关联,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拿银行授信来讲。


如果一家企业净资产高,营收规模大,利润也好,那么危机时它也容易获得大银行的信贷支持。


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前段时间西贝集团董事长贾国龙在朋友圈的“账上资金仅够支撑三个月”的说法,引起广泛关注后,很快便得到了银行几个亿的贷款。


二、小公司即便只有人力成本,也支撑不了太久


首先,我想说的是,办一个公司,不可能只有员工工资这一项支出。


公司的成本支出里头,人力成本的确是很重要的一项,尤其是服务性的行业,但是人力成本并不单纯等于工资,还包括社保、公积金、福利等。


此外,公司还有各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比如办公租金、水电费用等。


如果明白了这一点,你就知道疫情导致公司停摆的影响有多么大,我拿数据来给大家计算下。


比如公司有10个员工,平均1个人工资为5000,那么一个月总工资为50000元。


还要计算社保费用,社保公司部分约为工资基数比例的30%,也就是社保要负担15000元。


接着是公积金费用,比例是12%,也就是公积金缴纳公司要承担6000元。


上述三项合计,一个月至少人力成本就得71000元之多!


其次,即便一个公司只有人力成本,对规模小的公司来说,也是难以承受之重。


我就认识一些小公司的老板,他们经常告诉我账面上的现金流是很少,平时业务周转不过了要么小额贷款要么自己个人垫付,直到公司业务回款以后才有可能现金流充裕。


但是员工的工资、公司的房租这些,每个月还需要刚性兑付的,一点含糊不了。


所以,疫情期间,对于账上没钱的小公司来说,光是“养”着员工就可能要让老板愁白了头发!


裁员降薪,公司倒闭:你们3月份的工资还能正常发吗?


老板将面对的三大问题


裁员降薪,公司倒闭:你们3月份的工资还能正常发吗?


即便疫情以最乐观的时间结束,2020年的上半年甚至全年,中小企业的老板们仍将面对三大问题,如果这三道槛过不去,好好的公司就会突然死亡。


到那时候就不仅仅是降薪裁员的问题,而是集体失业。而工资发不出来,只是其中的第一个问题。


但这次的情况特殊,大环境如此,很多公司并不是账上真的没钱,而是不敢发,因为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


老板可能面对的第二个问题,是可能出现的下游的坏账风险和上游的供货风险。


问题在于,这些本来应该在今后一两年内陆陆续续倒闭的公司,因为疫情,集中在三个月内突然死亡,会产生连锁债务危机,上游企业因为下游企业倒闭,而发生资金链断裂,下游因为上游倒闭而出现供应链危机。


更重要的是,春节本是消费旺季,往年的资金流是这样的:年前企业的钱大规模转移到居民手中,而过年时,居民把钱通过消费再大规模转化为企业存款。


但是因为疫情,现在大量的钱还是压在居民手里(顺带拉了一波股市小牛市),导致实体经济缺血。虽然国家大量释放流动性,但这些钱短期内到不了企业手里,企业更不敢用钱。


那么,疫情过后,这些钱还是要消费的,再到企业手里,是不是问题就解决了呢?


但更有可能,这些钱暂时就不消费了。


这就是第三个问题,也是最最严重的问题:收入增长预期变差,导致消费需求的下降。


疫情原因,大规模的降薪缓发薪,影响最大的就是中高层管理者,而且这些人对公司经营更了解,危机意识更强。


他们又是房贷的最大承受者,从而降低消费欲望,未来几个月将持续影响汽车、手机、家电、高端化妆品、旅游、餐饮、娱乐等可选消费品的支出。


可选消费与收入预期的关系,大于绝对收入本身。如果收入预期好,就算手里没现金,也会刷卡消费。反之,收入预期变差,就算手里一大把现金。也不敢花。


这三大问题,注定2020年会非常艰难。


裁员降薪,公司倒闭:你们3月份的工资还能正常发吗?


倒闭?裁员?降薪?


裁员降薪,公司倒闭:你们3月份的工资还能正常发吗?


受去年经济下行的影响,很多企业都在裁员,本来寄希望于新的一年来一个开门红,没想到又遇到疫情的打击。“活下去”成为企业最重要的问题。很多企业在裁员,“瘦身自救”,部分企业支撑不了,选择了倒闭。


企业裁员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暂时降低企业成本,为企业活下去赢得时间,但是如果处理不好,轻则让员工军心动摇,无法凝心聚力,重则可能引起重大群体纠纷,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疫情之下,企业要如何做,才能“妥善”处理裁员呢?


劳资汇,作为国内首家提供线上劳动法服务公司,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第一,尽量不搞突然袭击,在裁员前尽可能采取一些其他措施,能不裁员就不要裁员。


疫情之下,大家都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心焦灼,政府也在倾尽全力,为人民和企业提供服务和保护。当前特殊时期,政府也提倡企业维稳,尽量不裁员。在这种情况下,裁员无疑有些“不合时宜”。


在这种特殊时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有能力不裁员的企业,也是获得员工认同,凝聚人心的,重塑企业的一次宝贵的机会。


企业不裁员的情况下,有哪些措施可以采取呢?


1、降本


一方面,管理上降成本,文化好的企业,真正与公司共进退的高管申请主动降薪,可以和员工协商年终奖或工资延缓发放或先部分发放,保持公司的现金流;另一方面,在保障员工安全的情况下,分批次复工;还可以政策降本,比如国家出台帮助企业渡难关的社保延缓缴纳、职工技能补贴、稳岗补贴等等,符合条件可以进行申请。


2、增收


企业可以思考尽快谋求新的出路,转型创新,跨界联合。比如西贝在1月已经与客户建立线上链接,为客户提供线上订餐和食材订购服务;言几又与饿了么合作“外卖传书”等等;另外危机之下,催生的利好行业我们企业也可以考虑是否有机会尝试进入进行二次创业。


如果企业尽其努力,还是不得不裁员,就要果断决定,毕竟企业活下来,员工还有机会回来,企业没有了,一切都完了。


第二,要做好员工的沟通工作,特别是管理层的员工工作。


要让管理层明白,裁员是当前企业活下去的无奈也是必行之举,后续的裁员才会获得更多的理解。也要让员工感觉裁员是企业不得已的行为,要给员工一个心理缓冲期,否则将给接下来的裁员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


非常时期,要将企业在此之前采取的每一项挽救公司的行动反复向员工宣导,让员工理解企业正在做的努力,这样即使最后无奈要进行裁员,理解的员工也会多一些。


第三,成立裁员小组,提前做好规划,不打无准备之战。


裁员不仅仅是HR的工作,如果没有老板和管理层的参与,将会很艰难,也将耗费更大的成本,裁员不能简单粗暴,否则只会迎来更加严重的反弹甚至群体极端事件。


在特殊时期,对于企业无疑将是雪上加霜。要发动一切力量,多触角宣传、沟通、处理,发挥减震作用。


要成立裁员小组,提前规划,有序进行裁员。要落实裁员的数量、裁员的顺序、哪些先安排哪些放在最后、裁员人员名单、裁员成本预估,评估背后的风险和采取的对策比如员工不走怎么办?哪些人要留,哪些人不能裁?等等,然后分批次有序安排处理。


第四,裁员要合法合规也要合情合理。


在进行裁员处理前,关于各地裁员政策和《劳动合同法》关于裁员的相关规定要了解清楚,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和工会等参与。


建议企业有条件可以高于员工预期给予补偿,一方面是对员工的心理安慰,另一方面也体现企业的担当,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帮助员工再就业等等。


企业在进行情与理battle的时候,还有个解决办法,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比如劳资汇。同样是被裁,有了专业人士的有效沟通,能实现一种“软着陆”,帮助企业合理合法裁员,避免后期企业被劳动仲裁。


疫情之下,危中有机,这也是一次企业抗风险能力的一次考验和锤炼,相信通过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下,企业一定可以渡过本次难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