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魏晋南北朝如何让文化如此繁荣?

魏晋南北朝也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权更替最频繁的时期。但是也正是因为战争不断和封地的变化,让这三百六十余年的中国文化有了一次顶峰,这也是再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后的文学史上、思想观念上的又一大繁荣时期。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受到如此深的影响呢?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魏晋南北朝如何让文化如此繁荣?

一、 战争是这次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也起了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

首先,魏晋南北朝是三国至隋朝,跨越了公元220——589年的时间轴,前后战乱不停,又有三十多个不同的大小王朝掌权战争在生灵涂炭的同时,也间接地促进了魏晋南北朝在科技、思想、文学甚至是园艺的发展。魏晋南北朝的开端是三国时期,这个时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前有建安文学的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后有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璨、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更有才女蔡琰,在今天看来,也是风流人物。也不得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魏晋南北朝。这些风流人物都想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去统一南北或者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武力的割据上,也多了些文学的争霸。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新概念的思潮——玄学,当时的社会将《老子》、《庄子》、《周易》并称为三玄。在混乱的战争中,名仕们遭受着政治的压迫和摧残,人们开始讲求调和儒道。使得当时的名家开始阐述自己对玄学的理解和自己的观点,出现了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的“竹林七贤”,涌出一大批名著《声无哀乐论》、《咏怀诗》等等一系列。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魏晋南北朝如何让文化如此繁荣?

再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战争的混乱使得各民族不安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躁动,而历史上的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崇尚汉文化等事件,让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念产生了冲击。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中原的汉族南迁。无论是在少数民族了解封建文化还是汉族吸取少数民族的有益经验,都促进了不同阶级、不同职业的人的思想领域和实践领域的发展。民族融合也是一种历史潮流,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对现在多民族的中国奠定了基础,也使不同思想擦出火花,迎来一次空前繁荣。

最后,佛教的盛行。在唐太宗时期的玄奘西游,可见佛教在封建时期也很兴盛。佛教在西汉末传入中原,魏晋南北朝达到兴盛顶峰。在动荡不安的时代,统治者利用了宗教去禁锢百姓的思想,让他们相信“今世苦,坚守善良,下一世就会荣华富贵”。引得现实中的人们开始去欣赏高雅脱俗、琴棋书画的文化韵味,这种思想也与当时崇尚的“老庄”相吻合。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魏晋南北朝如何让文化如此繁荣?

二、 一个文化高度自觉的时代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代,从君王到平民,从男性到女性,他们经受了太长时间的乱世。王侯世家的曹操,年少有为的曹植,以才女著称的蔡琰,东床快婿王羲之,不屑富贵的陶渊明……对社会的情绪化变成了自己的内在化,开始从自我的角度去思索人和世界的存在关系,而文学的重点也不再是国家治理和仕途之路,产生了一种真正的为人类与生命思考的自觉文化时代。曹操的法治,也让“仁义礼智信”的儒学逐渐破碎,人的思想从数百年的牢笼的释放出来,便开始活跃状态,各种“异端”思想迸发。

再次,人们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了不同看法。随着佛教的引入,民族的大融合,带来的不仅是思想上的变化,还有在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的改变。佛教进入中原,开始大量兴建寺院、佛塔和石窟,而这三种建筑也成了当时最常见的建筑类型。到十六国时期,北方的佛寺已经达到了三万余所。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栖霞山千佛岩就是南朝的齐国、梁国王公贵族所建。石窟艺术也在当时辉煌兴起,山西的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都是魏晋南北朝的皇室或者官僚贵族出资筹建。

在三国的园林艺术上,以谢赫的《古画品录》中的六法为主,在气韵、骨法和虚实构图上都抓得住精华。犹如“画家画远山则无脚,远树无根,远舟见帆而不见船身”,既是画法之理,也是造园之理。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厌恶憎恨战争,以老子、庄子为榜样,游山玩水,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山水之间;王公贵族也奢侈成迷、荒淫无度,整日以酒为伴、美色缠身,游山玩水。在能够得到畅快游玩的同时,他们也要确保自己能不终日奔波劳累,这是便兴起了王侯贵族的“后花园”,他们纷纷都开始建造私家园林,把自然美景建立在自己的“后花园里”。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魏晋南北朝如何让文化如此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留存到现在著名的园林,有西晋石嵩的“金谷园”,从树树草草到鸡鸭鱼肉,临河而建又有地势的起伏,成为了当时著名的私家园林的“奢侈品”。

自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私家园林更是开始兴建不停。以此来满足高雅人士、王侯贵族对大自然的向往、对象情惬意的追求。也为文学创作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例如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在《登池上楼》中写道“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也有北齐庚信的《小园赋》都是对古代园林的描写,反映出私家园林受山水诗画意境的影响的原因,成了画作之外的写意作品。

最后,文化的自觉、知识品味的提高,科技也迎来巅峰。民族融合的发展下,人们吸取不同民族的耕作方式与生存经验,在数学、农学等方面,有重要的成就。战乱带来的生灵涂炭,贵族选择了游山玩水、大肆兴建建私人园林,而农民阶层只有“面朝土地背朝天”的耕作才能够生存。自魏晋南北朝初期就出现了九种农书,其中《胜之书》早已无迹可寻,只有在《齐民要术》里我们才能看到关于它的残句。《齐民要术》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农业生产书。贾思勰在书中记录了在民族大融合之后,北方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经验。

从战国至魏晋时期,出现了两次思想繁荣、文化昌盛的现象,在文字的书写和传播上,增加了需求。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传抄经文、佳作、书法,在石头上刻字,也是中国租古老的书籍。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魏晋南北朝如何让文化如此繁荣?

三、 交替变跌的政治专权和压迫人心的政治暴力

首先,曹魏建立后,为保持国家秩序的稳定,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各州郡派人去查访本郡人士,选拔官员时既要看门第的高低,也要看此人的才德。再到直接按照门第高低选拔官员的士族制度,再到后来兴起的屯田制,无论是哪一种制度,只是在用户名门望族,对于在不停经历战乱的老百姓完全处于抛弃的态度。这也被一些高雅、有志之士不屑,看到自己国家政治腐败、战乱不断,也不得不去选择云游四海,饮酒作乐,写诗作曲的生活。

其次,由于政治的选官制度是以门第作为标准,使得朝廷中有一股奢侈之风,各个官员相互抱团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政治集团。这时清正廉洁,为人正直的官员心系民生,对朝廷上的奢侈之风去憎恨和厌恶。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终究会被弹劾甚至诬陷失去官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刚退出朝廷,保身自洁的甘愿为山间隐士。“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因不被世俗所接受,甘愿终日与酒为伴,结交好友,歌词诗赋样样精通,他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这些名人名仕对西晋政治的腐朽黑暗,无法去制裁,对自己的绝望,社会的绝望,摆脱了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魏晋南北朝如何让文化如此繁荣?

最后,政治制度对贵族的维护,使得人们思想也开始变化。魏晋南北朝的思想分为两大格局,一个是北方区域,一个是南方区域,。儒家思想在玄学的引进和佛教道教的兴起逐渐淡化。政治上的宦官导致朝廷的腐败和黑暗,一部分士大夫不甘心于国家的衰退、死亡,利用自己的诗词歌赋去针砭时弊、臧否人物。这是魏晋南北朝思想转变的第一个转折点,也说明了王安石的“心系天下”,真正的有大志抱负的人,身在乡间,心在政治。在黑暗和正义的交锋中,清正廉洁之人输的一败涂地,陷入绝境,为了自保性命,只好“口不言人过”,用自己的纸笔做武器去向司马氏等黑暗势力反抗。

一个战乱满天的三百年,留给后世众多的文化名著,而战争、腐败、奢侈……的存在也是推动文化达到第二高峰的一个原因。

在这一时期,有分割封地的疤痕,不同民族的交融,却在文言小说、歌词诗赋、地理、农业、园林艺术等领域,都是一颗又一颗中国历史的明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