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記遍訪貧困村說起

在脫貧攻堅進程中,廣東韶關要求縣市委書記遍訪所轄區域的全部貧困村。記者在走訪南雄、仁化、樂昌時發現,過去一年中,這些地方的縣市委書記都完成了這項工作。與書記遍訪相向而行的是鄉鎮幹部勤訪貧困戶,幫扶幹部駐村入戶。

每個縣市有數千戶貧困戶、數十個貧困村。縣市委書記挨個走遍這些村落,是否有必要?書記們在走訪中發揮了什麼作用?一位扶貧辦主任給出了答案:遍訪可以讓書記直接瞭解情況,對扶貧工作產生直觀認識;同時,書記可以發現基層的不足,直接推動問題的解決,到了現場感受就是不一樣。

貧困戶對書記遍訪的普遍感受是,縣市委書記花工夫遍訪幾十個貧困村,既是推動脫貧攻堅的切實行動,更是一種無聲的帶動。

要知道,貧困從來就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有著複雜的社會表現。記得一次和農戶算家庭支出賬時,貧困戶坦言,由於走親戚禮金高,不少人家辦喜事已經不通知她了,“怕她出不起”。不難看出,經濟窘迫、生活困難,往往會讓貧困戶的社會交往範圍縮小。

貧困戶在日常生活中,和村幹部打交道不多,出村機會也少。書記遍訪帶動鄉村幹部和幫扶幹部的勤訪,直接拓寬了貧困戶的社交半徑,改變了他們的精神面貌。有貧困戶甚至高興地告訴記者,幫扶幹部至少一個月上門一次,“比親戚來得都勤”,不僅帶來米麵油等生活用品,更有噓寒問暖的精神激勵。

書記遍訪貧困村,幹部勤訪貧困戶,增強了貧困戶的信心。有人說,以前自己有事情,才去找幹部,現在是幹部有事沒事來找自己。在與貧困戶交談中,清晰地感受到他們備受鼓舞的那份勁頭。隨著社會關注增多,貧困戶有了一種全新的社會認同感,增強了致富的自信心。

書記遍訪是一種切實的政策導向,實際上是在倡導各級幹部要更加關心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逐步形成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抓扶貧格局。究竟該怎麼抓?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做法,韶關提出的書記遍訪實際上是貫徹落實中央要求的細化措施。

書記遍訪重在一個“遍”字,就是該到的村落都要走訪。這實際上是在倡導一種下基層的作風。書記訪貧,不是有選擇地挑幾個典型去走走看看,而是要做到“遍訪”,把所有貧困村都走到。這是以工作效果為標準的下基層,是對基層幹部研究解決實際問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書記遍訪貧困村,其實就是在倡導基層幹部,盯住最需要發展的地方,盯住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努力做到脫貧不漏一人。如果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這實際上是在提倡一把手抓重點、把短板當重點的思維。短板補上來,才能實現均衡發展。脫貧攻堅盯住最貧困人口,不讓一個人掉隊,這是我們制度優勢的體現,也是工作思路的轉變。

脫貧之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已經有了轉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在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過程中,盯住短板、補齊短板仍然是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地方領導,作為一級黨組織的負責人,還需要圍繞更多社會發展的緊迫題目“遍訪”“勤訪”。(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魏永剛)

本文源自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