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后期的帝王像朱元璋或者朱棣有没有机会继续下去?

酒鬼小小小儿


明朝建立于公元1368年,灭亡于公元1644年,传帝十六代,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即位后,立刻缉拿阉党,魏忠贤的倒台让明朝无法再从江南的世家大族手中获取足够的赋税,辽东前线的军费成为了巨大的问题。崇祯皇帝为了减少财政开支,于是开始裁撤各省驿站,为的不过是省下三十万两白银,却不想更酿成了惊天巨祸,李自成原本就是驿站小厮,却因为一下子失去生活来源而揭竿而起,最后发展为巨大的农民起义。当时负责剿灭农民起义军的湖北左良玉、山西姜骧等军团开口便是问朝廷要钱,不见朝廷军饷甚至拒不出兵,辽东前线对抗满清的皮岛毛文龙军团甚至做起了倒卖军用物资的勾当,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因为朝廷财政不足所导致的。是故明朝灭亡最主要原因是朝廷财政不足朝政衰败。

但是如果明朝后期的帝王有像朱元璋或者朱棣的,那么明朝一定可以继续下去。

首先朱元璋是领导元末农民起义战争的领袖之一,自然过得是刀尖舔血的生活,经历大小战争无数,作战经验丰富。朱棣生于战火,死于征途,自幼随徐达,李文忠等名将南征北战,在名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熟悉,了解并掌握战争,后担任大都北京戍卫,常与蒙古人刀兵相见,并杀伐果断。两人都是精通军事战术,这在古代凭军事实力才能立足是最基本的基础要求。凭二人之能力,消灭区区起义军是不在话下的,他们的目标应该是扩大多少疆域,战争胜利的果实即也能帮助增加国家财政。

其次二人在施政中迁民落户,奖励开荒,在道德上推举忠孝,不行就在村里直接设置大白话的布告教化人民,杀的是功臣贪官,铲除的是豪强,禁止宦官,树立道德风气,目的性非常明确,乱世用重典,经济文化都要抓。虽然非常之专制,但从大局来说不会影响民生之根本,甚至鼓励民勤民生,国力加强即使统治稳定。

还有二人都是勤于政事。二人勤政是世人皆知,是中国历史少有的勤政皇帝,且都体力充沛,精力过人,事必亲躬,无遗巨细,几乎从不知道休息。此外,朱元璋还是一个历史上少有的简朴皇帝,他的简朴并非出于吝啬,而是出于爱惜民力的真诚。有了如此认真的做事态度和能力,施政结果毋庸置疑,二人的斐然业绩世人皆知。

所以明朝后期有帝王像朱元璋或者朱棣,那么明朝会继续进行下去。


刘文广


有啊虽说后来没有什么圣君但明君还是有的如明思宗崇祯皇帝思宗可能是明代皇帝中性格最为复杂的一个.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在思宗身上,机智和愚蠢,胆略与刚愎,高招与昏招,兼而有之.当然,复杂性格的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形势.农民起义、后金军队的入侵、灾荒、大臣之间的堂同伐异,都是让思宗头痛的难题。处理这样的难题,成功或者事物都是正常的。孟森说:“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思宗死的时候,也是这样自解的。此后,历史学家对于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皇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然而,人才何代无之?要在知人善任罢了。然而崇祯朝“有君而无臣”。思宗既想有心为治,却不识用人之道,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而且,孟森也说思宗“苛察自用,无知人之明”、“不知恤民”。因此,一方面,一个勤政、自律、立志有为的皇帝无奈成为亡国之君,固然使人同情;然而,另一方面,思宗用人之拙、疑心之重、驭下之严,却正是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其中,他的自信和有为可以表现在他对魏忠贤的处理上。

神明白运”是明末松江名士夏允彝对思宗在处理这件事上的评价。稍后的史学家如谈迁等人,也对思宗在这件事上表现出的稳重、魄力,赞叹不已。但是,他的政治才能却如昙花般一现而过。在接替兄长皇位,他能很快地进入角色,顺利地排除一切影响,不动声色地除去权倾朝野的魏忠贤,是思宗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

但是,他的多疑和刚愎,也在对待袁崇焕的事件中显露无余。

思宗以一己之力除去了魏忠贤显然让他对自己的政治才能产生了过高的估计。这样,他的自信就慢慢变成了自负,进而变成了刚愎自用。所以,他一方面成为明朝最勤政的帝王之一;另一方面,他的事事亲为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正如他自己所说,他虽然不是亡国之君,但事事乃亡国之象。其中错杀袁崇焕更是愚蠢之极。

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由于是南方人,思宗私下称他为“蛮子”。袁崇焕的才能体现在军事方面,即使是在他被杀之前的一段时间,思宗仍认为“守辽非蛮子不可”。袁崇焕“不爱钱,不怕死”,决定了他必然深受士兵们的拥戴,他的军队也由此成为明末最有作战力的军队。崇祯即位,任命袁崇焕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等于是将辽东的防务全部委托给了袁崇焕,信任可见一斑。但仅仅过3年,袁崇焕便在北京的西市被凌迟处死,然后传首边关示众。史学界对袁崇焕之死有多种解释,如“五年平辽”的夸夸其谈、擅杀毛文


人生百味千醉


如果朱元璋接任天启成为皇帝,那么以朱元璋的眼见和智慧他必定能看清当时的朝局是需要制衡的,所以他会合理利用魏党来平衡朝局,而不是轻易歼灭魏党导致文官集团势力过度膨胀。

另一方面,朱元璋也不会像天启皇帝那样过分放纵魏党为所欲为,天启皇帝放纵魏党主要是因为他自身不够勤政而且能力和魄力也不够,而朱元璋则不同,他不仅勤政而且能力和魄力都很高。

所以如果是朱元璋替代崇祯,那么他既不会像天启那样过分放纵魏忠贤,也不会像崇祯那样一上来就杀魏忠贤,朱元璋肯定会合理利用魏党的。这点很重要,因为只有先稳住政局才能更好的开展其他工作,崇祯当初就是没处理好这个事,导致后期出现不少问题。

战事问题

朱元璋自己是军人出身,带过兵打过战,他的军事才能比崇祯高很多,崇祯应当没啥军事才能。

明末并非没良将,战事失利一是因为军费不够,二是因为军队腐败,三是因为崇祯指挥失误,当然还有许多方面的原因。

如果让朱元璋替换崇祯,那么良将将不会被冤杀,打战也不会被乱指挥,再加上有魏忠贤在保障军费问题,那么明末对外战事情况必然会是另一番景象。

此外,若是朱元璋替代崇祯,那么明末武将的地位应当也会有所改善的。朱元璋虽然在开国后大杀功臣武将,但是他心里是知道武将的重要性的,尤其是在战事频繁的年代。

朱元璋会如何处理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是民不聊生,朱元璋自己曾经就是元末的难民,他当然知道民不聊生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所以他会很重视安抚因天灾人祸而受灾的百姓。

当初崇祯其实并不是不重视灾民问题,而是朝廷没有那么多钱赈济灾民。朝廷为什么没钱呢?

一是因为官员贪腐,二是因为有些官员以阶级利益为重干扰朝廷征税,加上连年战事这才导致国库亏空。但是如果魏忠贤没被杀,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魏忠贤如果没被杀,那么朝廷的财政收入情况将会改善许多。一方面,魏忠贤在任期间是支持朝廷税收工作的,尤其是征收工商业等税,魏忠贤死后有些税收就收不上来了,这直接影响到朝廷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被魏忠贤抄家的贪腐官员的家产大部分都充公了,这也是国库收入之一。

所以若是朱元璋替换崇祯,他不仅能利用魏党来平衡政局,还能通过魏忠贤来解决朝廷的财政收入问题。朝廷有钱了,打战和救灾的钱也就有着落了,灾民得到安抚,爆发农民起义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


河南二手物品交易


朱元璋,朱棣在世也不可能挽救危局。

一.制度问题,中央集权过度。开国取消丞相制,一切问题全全由皇上处理。宣宗时设立秉笔太监,造成太监可以处理政务宦官乱政一直以来是个问题。后期朝廷基本上是东林党人,只是口头道义没有实质处理问题能力。

二.经济问题,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土地在贵胄手里,农民手上没有多少土地。东林党人是大地主阶级利益代表。

三.自然灾害严重。明朝后期正直小冰川时期,灾害不断,粮食严重减产。朝廷还不停增加农民税收,导致农民起义不断。


楚霸王归来


历史圈常说的一句话:明亡于流寇!但流寇是怎么形成的,这就要说一说明朝的财政制度,明朝的财政制度一直很糟糕,这个问题在沿袭明朝财政制度的清朝身上也得到了体现,尤其是后期清朝的财政也是糟糕透顶!西方资本主义终止贷款后,清朝得不到输血,很快就灭亡了,明朝比清朝还要糟糕!如下:

1明朝的财政重心基本上一直是农业。明朝这个国家不能说穷,我们都知道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发达,当时世界白银通过贸易,很大一部分流向了中国,当时的工商业一直把持在权贵阶层,士大夫手中。这就造成了贫富两级分化,有钱的不交税,没钱的,多交税。

2没有彻底的将农业政税收转移到工商业税收。张居正改革虽然将财政重心部分转移到工商业,但是并不彻底。张居正死后,把持工商业的士大夫权贵阶层形成了东林党,而东林党自始至中都在喊着一句话:减税!魏忠贤上台后,东林党被压制,魏忠贤认钱不认人,开始将财政重心又一次转移到工商业,所以明朝能苟延残喘。

3崇祯的错误决断。将魏忠贤杀掉后,并没有看清楚明朝财政问题的本质,让东林党从新掌权后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子,财政重心转移到农业,农民赋税加重,只能跑去当流民,造反。跑去造反的人越多,对农业破坏更大,财政更加紧缺,这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说,明朝后期的糟糕情况,并不是一两个强势人物能改变的,毕竟没有钱,带着一群饿肚子的小弟是平不了流寇,驱逐不了建奴的!



南看天下


明朝后期,吏治败坏,社会矛盾激化,再加上小冰河时期的自然因素,导致农民赋税过重,民不聊生。除了后金的矛盾以外,民间多次发生起义暴乱的活动,明政府之间内耗严重,官员把持朝政,投机倒把,贪墨腐败,排除异己。再加上本来优秀的统兵将领就少,不是受不到重用,就是被陷害了。崇祯皇帝面对风雨中飘摇的大明王朝,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果明后期有朱元璋或朱棣一样的帝王,本人认为,还是很有可能继续下去的。首先,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是杀伐果断,有着超强军事能力的君主。

朱元璋对官员的贪腐或者谋反那可是“零容忍”的,比如震惊朝野的郭桓案、空印案、蓝玉案等等。另外,太祖起于草莽,爱惜民力,恪守勤俭。如果让太祖和成祖知道明朝后期,内政混乱如斯,贪腐如此严重,只怕又是“君王一怒,流血千里”了吧。

明成祖朱棣能够靖难成功,五征蒙古,迁都北京,改革吏治而使明王朝走向强盛,如果明后期有这样的帝王,朝政又怎么能腐败如斯。

再加上朱元璋和朱棣都有着优秀的军事领导能力,那么势必更重视边军及优秀将领的培养,文治武功都不能落下。这样,面对明后期各地的起义,后金的挑衅,只要内政不腐,外有镇守大将,大明王朝又怎会风雨飘摇。

但是,历史是不可逆转的,只靠一个人的力量,又怎么能改变历史前进的方向呢。


青史有铭


首先说一下答案,并不会。至于为什么,咱们可以来唠嗑唠嗑。

首先,每一个封建王朝都有其运行的轨迹,越是到末期社会矛盾越是突出,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一个封建王朝的后期已经不是一个英雄人物所能挽救的,正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是一个道理。

其次,明朝后期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在开始萌芽,但是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中央的统治者仍旧采取保守的政策来抑制其发展,这个势必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冲突,而逐渐收紧的国门更是将贸易的范围收紧,这使得国内市场出不去,商人阶层不满。

最后,由于明朝统治者采取高压的文化政策,大兴文字狱,使得民间思想停滞。而程朱理学的发展和正统性,加上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知识分子呆若木鸡,这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简直就是压制的。加上明朝后期赋税加重,官场贪腐严重,民生问题已经摆在了政治台面上。

所以假如朱元璋和朱棣生活在明后期,也只能感慨子孙不孝,对于明朝灭亡也只能眼睁睁看着。




爱铲屎的猫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明朝灭亡是大势所趋,是各种阶级矛盾最终爆发的后果。

但是,如果只看某些最有威胁的敌人的话,延续国祚还是有可能的。有两次机遇。

第一就是万历,如果把朱翊钧换成朱棣,萨尔浒估计朱棣就御驾亲征了,直接能将后金扼杀在摇篮里。

第二次机遇是天启病逝,天启虽然不做事,但他知道放权给明白人,自己不瞎指挥,这一点非常难得。可是崇祯皇帝却是个自己不懂也不让懂的人放手做的人。如果把朱由检换成朱元璋,我相信未必会逼出李自成,就算真出来了,也会被绞杀的。


甲申十七年


你好,我是尝古研今,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明朝的灭亡是一历史规律,不是哪一个做皇帝所能避免的,但一个明君不会造成立即灭亡,会延续一段时间。

明朝后期主要问题是宦官专政,朋党之争,农民起义与后金的兴起与入侵,皇帝的懒政也是一个原因,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

明熹宗酷爱木工,信任魏忠贤阉党,不临朝,任由客氏与阉党胡作非为。如果是朱元璋与朱棣不可能出现这个问题,朱元璋每天批閲奏章十几个小时,他不相信任何人,事事自己亲耕,不会有宦官专政。另外,朱元璋与朱棣都是马上皇帝,很有军事指挥才能,有他俩一个在,努尔哈赤的后金肯定会被剿灭。

朱元璋与朱棣时代是明开国时期,重视民生,他们用同样思路在明后期执政,农民生活有保障,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会出现李自成打破北京城,皇帝煤山吊死的悲剧。所以,朱元璋或朱棣这样的帝王在明后期出现,明朝会延续一个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