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武漢當醫院院長

疫情之下,醫護人員是最忙碌的人。

一位是武漢本地醫院的院長,一位是陝西援鄂醫療隊的隊長,在與新冠病毒鬥爭的這一個多月時間裡,他們究竟經歷了什麼?

“驚心動魄”的緊急任務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武漢疫情嚴峻。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被確定為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定點收治醫院。

病房急需改造,工人哪裡找?

我在武漢當醫院院長

央視網《院長說》系列採訪截圖

武漢大學人醫院東院區新冠肺炎救治指揮部總指揮張丙宏回憶道,26日、27日工人的工價開到1000多塊一天,但是到了28日,開到6000塊一天都招不到人。

醫院只能向火神山醫院工地“借人”,派車把工人接來,才按時完成改造,這時床位有400張。

2月5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被確定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定點救治醫院,當天要將床位擴充到800張。

緊急命令下達,張丙宏用“驚心動魄”來形容。

醫護人員齊上陣,將分散的病床拖至指定病區,又成立12個人的“敢死隊”,進病區去放床。

病床從400張增加到800張,張丙宏帶領醫護人員在三個小時之內完成任務。那天下著大雨,他們整個晚上都沒有睡。

我在武漢當醫院院長

即將進入汙染區的護士們在穿戴防護用具

培訓醫護、改造病房、接收病人、協調物資、保障後勤供應......數不清的工作如山塌一般壓來,張丙宏曾連續30多個小時沒睡覺,接了300多個電話,直到手機電量耗盡,“人也撐不住了”。

帶領“精兵強將”,支援來了!

還是2月5日,還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支援來了!

我在武漢當醫院院長

施秉銀帶隊提前出征

施秉銀是西安交大一附院院長,當天他帶領3名醫護骨幹緊急奔赴武漢,提前熟悉將要接管的七、八病區情況,根據病區收治能力和患者情況“排兵佈陣”。

2月7日,西安交大一附院133名多專業“精兵強將”前往武漢,西安交大一附院援鄂國家醫療隊集結!

作為全國知名的內分泌專家,施秉銀親自參與了院內每一位重症患者的診療,他說,“挽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是我們的頭等大事”。

人文關懷同樣不落下,在施秉銀負責的兩個病區內,醫患建立了交流微信群,患者有什麼問題,隨時隨地可以通過微信和醫護人員進行交流。

據他介紹,除了一些很危重的患者,其他有手機的患者都加到了微信群中,每天互動頻率很高,患者和醫護人員都很積極地在群裡交流。

我在武漢當醫院院長

施秉銀進入隔離病房查房

支援的力量來自全國各地,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12省市14支醫療隊共3500餘名醫護協同作戰。問題卻也接踵而來。

院長有話說

12省市14支醫療隊共3500餘名醫護,張丙宏院長作為總指揮如何管理?

我在武漢當醫院院長

央視網《院長說》系列採訪截圖

張丙宏院長表示,管理上強調“四統一”。

第一是統一指揮,無論你從什麼地方來,無論你的地位多高,到了我們醫院就必須統一指揮,聽我指揮或我們指揮部的指揮;

第二是統一管理,一定是我們一起來管理,不可能是哪一個隊哪一個醫院自己去管理,不可以;

第三是統一診療標準,嚴格按照國家衛健委公佈的診療指南來;

第四是統一流程和規範,標準不適應的我們做適當修整。

施秉銀院長帶領團隊援鄂,有何體會?

施秉銀院長對醫患關係十分感慨,他說:“有出院的患者流著眼淚,說將來一定會到西安去看我們,也有出院的老同志說將來一定要委託子女到西安當面感謝我們,所以我們也非常欣慰和高興。在這裡也要感謝我們的醫護人員付出的艱辛努力和勞動。”

我在武漢當醫院院長

經歷過這次疫情,兩位院長對未來醫療體系的建設又有何感想?

張丙宏院長表示,未來新院區的建設,可以做一些雙通道的打算,一開始就把醫生跟病人的通道分開,院內感控做好,該密封的密封好。

這樣的改造花費是有限的,但如果發生一次疫情,花費比這個投入大得多。就像消防一樣,寧可它一百年不用,但是一用起來就能派上用場。

施秉銀院長表示,最近幾年,很多醫院傳染科變成了感染科,這是基於很多傳染病得到了有效救治,比方說乙肝、丙肝等。

但是傳染病學科對於人類健康的保障作用不能忽視,就像國家,不能說因為沒有戰爭就不做國防建設。所以,一定要加強傳染病學科、傳染病人才培養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