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死後家人在他書房發現了一密封信,暴露了他與武則天的祕密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狄仁傑死後家人在他書房發現了一密封信,暴露了他與武則天的秘密

長壽元年(692年)正月,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時律法規定,一經審問即承認謀反的人可以減免死罪。狄仁傑當場認罪道:"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來俊臣得到口供,將狄仁傑等人收監,只待來日行刑,不再嚴加防備。

狄仁傑向獄吏借來筆墨,從被子上撕下一塊帛,書寫冤屈情況,塞在棉衣裡,請求送回家中。負責看守的王德壽並未起疑,讓人送交給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狄光遠持帛書向武則天訴冤。武則天決定親自過問狄仁傑謀反案,她召見狄仁傑,詢問他為何承認謀反,狄仁傑道:"我如果不承認造反,已經死於酷刑了。"武則天因此免去狄仁傑等大臣的死罪。


狄仁傑死後家人在他書房發現了一密封信,暴露了他與武則天的秘密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傑再次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授銀青光祿大夫。不久,狄仁傑又代理納言之職,兼任右肅政臺御史大夫。聖曆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騷擾河北,劫掠百姓萬餘人,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元帥,征討突厥,並許以便宜行事之權。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隨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當時,文武百官多隨駕前往,唯有狄仁傑獲賜宅第一所,恩寵冠絕當朝。同年九月,狄仁傑病逝,終年七十一歲 ,武則天廢朝三日,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辟,追贈狄仁傑為司空。景龍四年(710年),唐睿宗繼位,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


狄仁傑死後家人在他書房發現了一密封信,暴露了他與武則天的秘密

狄仁傑不僅得到了李氏皇族的認可,更是得到了武周朝廷的重用,在歷史上的很多小說和文獻中,都能看到狄仁傑的身影。近年來由於《神探狄仁傑》系列電視劇的上映,狄仁傑的斷案如神、聰慧異人更是讓我們印象深刻。

歷史中我們知道,狄仁傑是心向李氏皇族的,但是在武則天取代李唐王朝自立時,他並沒有站出來公然反對,只是在心裡面有所期許,這點武則天是明白的。按理說他們二人是絕不會安然相存的,但是歷史總是那麼不可思議,這兩個政見不合的人居然達成了高度的默契,狄仁傑從不公然反對武則天,他在任職期間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好事。


狄仁傑死後家人在他書房發現了一密封信,暴露了他與武則天的秘密

或許是他們二人太過於默契了,因此在後世流傳著他們的流言蜚語,認為他們之間存在微妙的感情。分析史料發現,有這樣的留言出現,無非是因為三個因素:首先是同鄉之情,他們兩人都是來組山西幷州,有天然的親近感;然後是狄仁傑是個睿智之人,他知道武則天的逆鱗是什麼,所以他可以規避,避免引起殺身之禍,武則天也不和他談論敏感話題,兩人之間只談朝政;最後一點就是武則天善於用人,她知道狄仁傑之才,重用狄仁傑這位內心親李唐的人更能體現出自己的胸襟,也籠絡了士大夫們的心,更有利於穩定大周朝局。


狄仁傑死後家人在他書房發現了一密封信,暴露了他與武則天的秘密

他們兩人亦是君臣亦是朋友,甚至有惺惺相惜之感。在狄仁傑死後,他的家人為其收拾遺物,偶然之間在他的書房中發現了一封密信,這是一道密摺,他的家人打開之後在上面發現了武則天寫的八字批文:“朝堂之事,與卿推心。”

這短短的八個字就能看出他們兩人之間的關係非同尋常,異性君臣間竟然已經到了推心置腹的程度,這不免讓人看出武則天對狄仁傑的寵幸和信任。狄仁傑也沒有辜負這份信任,他做出了很多利國利民之事,雖然最後還是因為他的原因推翻了武氏政權(狄仁傑推薦張柬之等人登閣入相),這也是他堅持本心之舉。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著者所有,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