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说明朝没割地,这是真的么?

魏龙水


明朝确实没有割地,都是别人占了也不管。

网上有一首打油诗:

不割地也不配款,你来占领我不管;

不和亲也不纳贡,常年抚赏没有用;

天子真是守国门,蒙满长途才到达;

皇帝真是死社稷,也就崇祯很壮烈。

其实明朝本来是一个很不错的朝代,现在被捧的天马行空,让人无奈,非要用那么概念化去凸显明朝比所有的王朝都伟大。我就讲,不割地,那最后土地都到哪去了?天天讲明朝有骨气,哪个朝代没有有骨气的人?到了王朝末年,哪个王朝能不割地?

明朝鼎盛时期,一般来说是永乐时期,大约为997万平方公里,当然也有讲整个东亚都是明朝的说法,如果不割地,朱棣追击蒙古到大漠,咋到了宣宗,咋缩到长城一线来着?西南缅甸独立,不也失地了吗?后来建州女真造反,人家都称帝了,不割地了吗?

本来“天子守国门”等等"不割地不赔款”这口号对于任何王朝来说都是伪命题,除非你王朝久盛不衰,再说这口号也不是任何官方宣传或者史料记载,都是民间杜撰的。

我个人很喜欢明朝,但是也很厌恶这句话,非要吹牛逼,什么天天骨气这骨气那的,要那么有骨气,怎么那么多投降派的,那么有骨气,东厂西厂集体投降。对于明朝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治隆唐宋,远迈汉唐”,而不是“不割地”等云云。


曹老师xixi


大明真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没有割地没有赔款没有和亲,和每一个强敌都是硬扛,打出了汉族的尊严,所以,大清建立很多年之后还有人致力于反清复明。

从朱元璋建国,大明对待外族入侵的唯一回应就是打。朱元璋和他的将领们把蒙古贵族赶出了北京,赶回了大草原,但是蒙古人还是妄想恢复蒙古铁骑的荣光,对大明骚扰不断,于是洪武二十一年,大将军蓝玉大败北元军队,王公贵族都成了蓝玉的俘虏,这场战役使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裔彻底失去了在各部族中的统治地位。后来北元干脆连国号都弄没了,改称鞑靼。

等到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大明将朝廷搬到了北京,就是要加强对蒙古的震慑和对边疆的经营,五次亲征北伐蒙古,明军大获全胜,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被明军踩在地上蹂躏,鞑靼和部分蒙古贵族甚至归顺明朝,大明成为了他们的宗主国。

到明英宗朱祁镇的时候,亲率二十万大军远征蒙古,结果精锐部队全军覆没,自己也成为了蒙古人的俘虏,蒙古借机攻打北京,然而在于谦等主战派的领导下,北京保卫战取得成功,在精锐部队尽失的情况下,靠着地方的勤王部队,和北京城自上而下众志成城的决心,硬是把也先率领的蒙古军队打的落荒而逃。

万历年间,日本侵略朝鲜,危及中国,明军渡过鸭绿江,硬是在朝鲜已经亡国的情况下把倭寇赶回了老家,捍卫了中国和朝鲜主权的完整。

在大明末期,后金不断进犯北京,大明组织了关宁铁骑和努尔哈赤死磕到底,从来没想过用赔款或者割地等形式来维护自己的安宁,最后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皇帝很有气节的选择自杀,和王朝共存亡,放眼整个历史,很多亡国之君都选择出城迎降,为了苟活于世受尽屈辱,崇祯皇帝的惨烈也使当时很多人坚定了反清复明的愿望。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明的君主展示了汉民族的尊严。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样有气节而死,就是重于泰山。



月轮皎皎



这话不能说得那么肯定,明朝如果一朝如果没割地那么为什么后期明朝领土越丢越少,最后只剩下河西走廊和黄河,长江,澜沧江一带,原本明朝北疆在长城以北数里,几乎接近外蒙境内,可后期在长城一线,离国都北京已近在咫尺,那次还被鞑靼人包围。辽东那一块原本的奴儿干都司也丢失,明朝疆域缩小原因很复杂,即便努力争夺也是变相丢失。

据明史记载:“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岭北),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这段话很简单,又明了就是说明初大体疆域,正如我的今天看到的,可之后却丢弃严重变成了事实上缩版明朝版图。


这也就有我们不得不反思明朝既然不割地为什么变小的原因。“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话不假,确实有这么些帝王很有骨气,但也很少找到苟且偷生的帝王,比如爱做敌人俘虏,爱做投降派像刘禅投魏之类,可是纵观明朝都是些有骨气,不断努力重振朝纲,抵御外敌,安抚民心,可对手烧来的火越来越旺。土木堡事件后,明朝有由主动变成被动挨打,明朝正统十四(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率领二十万北击瓦剌,却中途成了俘虏,皇帝被擒,在瓦剌的淫威下,可在京师朝廷仍不惧色,由于谦为首的抗战派誓死守卫,于是又立朱祁钰为帝,让在漠北受屈辱的英宗做起了太上皇,明朝在于谦等人的维持下,再度恢复了元气,使北方游牧民族未敢再踏中原半步。


除此之外在之后的时间里,明朝之所以能够面对内忧外患情况下延续到1644年肯定也有这方面原因,不合亲,不纳贡,不屈服,这段时间里,明朝国内外局势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明朝为了应对恶劣局势,首先表现的不是屈服而是公平的抗争。

往往明朝的军事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打胜仗的次数多,比如万历时朝鲜战争,明朝与日本对决,首先在朝鲜杠上了,丰臣秀吉妄图称霸东亚,可后来兵败明朝,不得不说明朝在外交方面确实很到位,作好一个地区大国的风采。在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地区时,戚继光的出现成功的将倭寇清扫出境,成功的使外敌不敢犯境,一直到末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打击了葡萄牙殖民势力,可见明朝晚期在维护主权方面还是比较强硬的。



如果说明朝是最骨气的朝代就拿崇祯帝来说吧!他是典型最具代表的一位人物,当后金和李自成围攻北京时,作为皇帝的他仍还坚守着京师,李自成甚至给他开了丰厚的条件,让他继续做皇帝,只封个西北王就可以了,可崇祯帝就是不同意,最后在万岁山上吊自尽。崇祯帝另一方面不给后金退让余地,也不承认大清的存在,一直以主臣身份对待,由于明朝毫不退让,誓死守卫北方,另一方面也把清朝给拖住,如果不是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说不定清朝后期进关都很难!



所以明朝虽然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骨气可是却改变不了明朝内部残酷现实,明朝内部却是千疮百孔,各地危机四伏,即便不割地,也控制不了被蚕食的命运。


龙文说史


大明朝享国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毫无夸张,明朝直到最后,也没有向敌人割地赔款,明朝的最后皇帝崇祯帝自缢殉国,确实做到了“君王死社稷”。而且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这期间对内对外战争均获得胜利,嘉靖虽然沉迷炼丹修道不上朝,但还是狠狠地教训了倭国贼寇,涌现出了如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英雄。



明朝的气节在古代皇朝中独一无二,哪怕是敌军围攻国都,皇帝被俘虏,明朝皇室与将领也都没有一个投降的。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瓦剌用英宗当人质,威胁明朝,但是明朝拒绝了瓦剌的种种要求,而是马上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继续对抗瓦剌。



朱祁钰沉着应战,打退了敌军。之后,瓦剌觉得拿英宗做人质威胁明朝行不通,最后只能做个顺水人情,将英宗释放;崇祯在位时是明朝最后的时刻。他登基时明朝已与后金打了十多年的仗,基本是胜少负多。而此时国内的农民起义又爆发了,这样一来明朝不得不腾出一只手来对付农民军。这是明朝最困难时刻,可崇祯没有退缩,他分两部,分别对付这两个敌人。即使敌军围攻京师,他也没有害怕,而是指挥军队打退了侵略者(清军曾三次围攻京师)。

即使在后来,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崇祯皇帝也没有逃跑,没有投降,而是选择了殉国。作为一个皇帝,他做到了天子御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那份承诺,他所表现的是整个大明朝的血性!


历史小昆虫


对比其他朝代,只是没有明确的割地协议。

例如弃置交趾事件。【越南北部,也称为安南。】

交趾,自从五代十国脱离中国以后,在明朝朱棣时期再次短暂收复,即郡县安南。在明宣宗时期被明朝政府放弃,从此交趾就再也没有进入过中国领土范围。

期间,明朝政府因为在交趾推行剃发易服等政策,引起交趾地区反抗,明朝北京政府由于蒙古问题,无暇顾及交趾地区。并且臣子们以荒蛮、附属国之地等,说服明宣宗放弃交趾地区,但是要体面退出。

体面法就是:不下达撤军命令,也不增援守军,在明军死守的凉山城被攻克、明军全军覆没后,明朝政府颁布圣旨给当地首领,强调了一堆主附关系,封了他一个官。

结果就是明朝失去对交趾地区的实际统治权,从此再也没有回归过中国,其次是败坏了明朝在东南亚的威望,毕竟呈现的效果是明朝军队被安南起义军打败。

而北方关外,主要形式就是当地卫所名存实亡、有的被撤销,实际上宣告明朝政府放弃这些地区,很多卫所,实际上并没有建成。建成的卫所也大部分内迁至长城一线。还有部分地区是封当地首领为名义上的官。

所以相对于清朝的各种条约,明朝的确没有签署什么协议割让领土,说它不割地也对,都是自行放弃的。

但是很大程度上也由于环境有关。宋朝时是因为北部有强大的集权国家。汉唐时有统一草原的游牧民族,它们以和亲来拖延时间,使自己变强。而清朝有相对强大的国际秩序。明朝建立之初面对的是四分五裂的蒙古部落,北部女真没有崛起,欧洲大航海时代才刚开始。日本也就打打朝鲜、小规模干扰,东南亚最多也就干扰广西、云南,朝廷其实也不管这事。【汉唐宋的游牧民族都是王朝建立前就造成统一许久的存在。】

所以明朝根本没有对象好议和签订条约,没有统一的北方势力进行和亲,也没有足够的世界秩序来约束条约的执行。所以明朝不割地也不和亲。


黑眼历史观


没来得及割地,就把地丢了。开国时近千万,不过六十年,就变为四百万,居然连割让的条约也不用写,干脆、大方、有气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