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风云(十四):北朝第一奇人的传奇人生

前言

提到南北朝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北魏——这个南北朝时期国祚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北方王朝。而提到北魏,就不可能绕过一个重要的人物——崔浩。崔浩是北魏初期最重要的政治家和谋略家,他先后辅佐了北魏三代帝王,算无遗策,深得历代帝王信任,是北魏统一北方的重要推动者和奠基者。


两晋南北朝风云(十四):北朝第一奇人的传奇人生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


青年才俊

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氏族大举南渡,成立了东晋王朝。但不愿南渡,或者南渡失败被迫留在北方的氏族也大有人在,其中就包括清河崔氏。清河崔氏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一等大族,当年家族也曾想南渡东晋,结果被后赵石勒拦了下来,被迫留在了北方。于是崔氏的族人很多都在北方的各个政权中任职。

到了崔浩的父亲崔宏,文才出众,被称为冀州神童,被拓跋珪所欣赏,留在了北魏任职,官居吏部尚书。所以崔浩成年以后也就职于北魏,做了著作郎,大约是秘书一类的职务。由于他的书法非常好,所以拓跋珪就时常把他带在身边。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介绍过拓跋珪其人,年轻的时候也算是英明神武,在他的带领下,鲜卑拓跋氏击败了战神慕容垂创建的后燕政权,从而入主中原,开创了北魏王朝。不过当时的北魏只是北方众多政权之一,实力也算不得出类拔萃。而晚年的拓跋珪脾气暴躁,动辄就将身边的臣子们治罪,甚至杀戮。所以拓跋珪身边的属僚无不胆战心惊,纷纷躲避。只有崔浩依旧勤于职守,终日埋头工作。拓跋珪虽然脾气变的暴戾,可是心里也是明白的,命人给崔浩送去御粥,以示对崔浩勤于王命的嘉勉。

拓跋珪晚年的暴戾性格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次子拓跋绍为救自己即将被处死的母亲,带领死士趁夜杀进宫里,杀死了拓跋珪。为了让大臣们拥护自己继位,拓跋绍打开府库,拿出大量绫罗布匹来分赏给众臣,只有崔浩的父亲崔宏拒绝接受。

年轻德薄的拓跋绍终究难成大器,很快便被太子拓跋嗣杀死。叛乱平定后,因为崔浩的才能和立场,深得拓跋嗣器重,被封为博士祭酒,并经常为明元帝拓跋嗣讲经授书,实际算得上半个帝师。尤其对于阴阳术数,天文占卜等领域,崔浩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所测算的吉凶祸福都非常灵验,令拓跋嗣啧啧称奇。


两晋南北朝风云(十四):北朝第一奇人的传奇人生

凉城--拓跋珪公园


参与政务

在拓跋嗣的时代,北魏最主要的政治任务就是在强敌环伺中求存求强,这个时期的政局相对安定,而崔浩也逐渐的取得拓跋嗣的信任,慢慢进入了朝廷中枢。

公元415年,北魏的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连年遭遇自然灾害,粮食极度短缺,很多地方都有百姓饿死。为了缓解压力,拓跋嗣和大臣们商量,打算把都城迁往邺城(今河北临漳)。但遭到了崔浩的极力反对,崔浩向拓跋嗣说了这样几点原因:

  1. 山东之人(泛指太行山以东)不了解我们大魏的虚实,以为大魏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如今我们把鲜卑人都迁过去,他们发现我们原本没有多少人口,会被他们轻视,最终导致叛乱。
  2. 把鲜卑人迁往山东与汉人杂居,容易使鲜卑人水土不服,疫病流行,导致士气低落。
  3. 我们南迁之后,等于把北方的土地拱手送给了柔然,当他们的来攻打我们的平城,云中的时候,因为地理遥远,我们来不及救援。
  4. 饥荒只是暂时的,明年就可以得到缓解。

拓跋嗣觉得崔浩的话很有道理,遂取消的迁都的打算。

公元416年,刘裕大军北伐后秦的时候,崔浩极力反对北魏出兵救援,拓跋嗣虽然参考了崔浩的意见,但采取了折中的方案,派一支偏军袭扰刘裕。结果吃了不小的亏。(详情参阅: )

在立储君的事情上,拓跋嗣也郑重的咨询过崔浩的看法,并在崔浩的极力主张下立长子拓跋焘为太子。公元423年,拓跋嗣病逝,临终前任命了六位顾命大臣来辅佐太武帝拓跋焘,除了崔浩外,其余五人均为鲜卑贵族。


两晋南北朝风云(十四):北朝第一奇人的传奇人生

暴风雪中的牧民


算无遗策

太武帝拓跋焘是继拓跋珪之后,北魏王朝又一位极其重要的皇帝。他一举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奠定了北魏执政的坚实基础,使得北魏成为了南北朝时期国祚最长的国家。而这一切,都需要仰仗的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崔浩。

前面我们说过,拓跋嗣临终任命了六位顾命大臣,但只有崔浩一个汉人。于是崔浩成为了众矢之的,被另外五人,以及其他鲜卑贵族所排挤。因为在立储问题上崔浩坚决支持拓跋焘,所以拓跋焘的内心很亲近崔浩。但是众愿难违,拓跋焘不得不撤销了崔浩的一切职务,只保留爵位,让他赋闲在家。

如此安排,也不过是君臣之间的障眼法,拓跋焘时常会去崔浩家里找他聊天,到吃饭的时间,普通的家常食物,拿起来就吃,没有丝毫顾忌。而崔浩随时都可觐见拓跋焘,甚至可以直达寝宫。

当时的北魏面临两个强敌,柔然和大夏。

柔然经常袭扰北魏,劫掠百姓和财富,为了防御他们,北魏居然学习了汉人的老办法——筑长城。在拓跋嗣时期,北魏修筑的长城东起今天的河北张家口一带,西至内蒙古包头一带,长达二千余里,可见柔然对北魏的威胁程度。

大夏自赫连勃勃攻克长安,全歼刘裕驻军后,声望如日中天。魏人闻赫连勃勃之名而丧胆。

公元425年,相对于北魏的好消息不断传来,首先经过多年对柔然的打击,北魏已经具备了压倒性优势,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而另外一个意外之喜是北魏深深忌惮的大夏国主赫连勃勃病死了,失去了擎天巨柱的大夏似乎已经成了北魏的盘中之餐。

接连不断的好消息到使北魏犯了难,拓跋焘召集群臣开起了闭门会议,核心议题只有一个:到底应该先打谁?

  • 顾命大臣长孙篙、长孙翰、奚斤等人主张攻打柔然,得到了大部分鲜卑族武将的支持,因为攻打柔然可以虏获大量的牲畜和奴隶,这些都是鲜卑贵族所喜爱的。
  • 刘絜等汉人官员主张先打北燕。这个北燕是鲜卑化的汉人冯跋和高云建立的一个国家,实力比较弱小。刘絜等人的观点很明确,先弱后强,先易后难。

而崔浩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1. 星象显示秦地将有国家要灭亡;并且预示北魏向西征伐有利。
  2. 赫连氏残酷暴虐、人神共愤,应该先打。

拓跋焘听从了崔浩的建议,于公元426年--431年多次讨伐大夏,最后尽收大夏国土。

打下大夏后,攻打柔然的战事就提上了日程。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攻打柔然竟然遭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最后竟连太后都站出来阻止。但拓跋焘和崔浩的态度非常坚定,柔然必须消灭。

为了阻止拓跋焘攻打柔然,刘絜等人搬出了大夏的降臣,太史令张渊。这个张渊也算是个传奇人物,精通天文星相,能占卜吉凶祸福。他做的最著名的事情是年轻时曾在前秦苻坚手下任职,当时极力反对苻坚南征,预言南征必败,后来的事实也果然应验。自此这个张渊声名大振。

刘絜等人搬出张渊来劝说拓跋焘,无非就是暗示拓跋焘不要忘了苻坚的前车之鉴。可遇到这样一个人物,拓跋焘到来了兴致,想让他与崔浩比试一翻,于是下令张渊和崔浩当庭辩论。

一上来张渊便向崔浩频频发难,二人从星相术数一直辩论到国计民生,崔浩占据了绝对优势。最后崔浩向张渊发起了反攻,崔浩说:

都说你深明术数,能预测吉凶,那在下倒要请教:前年统万城(原大夏国都)没有灭亡的时候,难道没有要失败的预兆吗?如果你没有发觉,说明你学识不够,如果你发觉了而没有向君主汇报,说明你的忠心不够。

而张渊的旧主,大夏国的亡国之君赫连昌当时也在现场,张渊无法狡辩,只得悻悻而退。而后崔浩开始向拓跋焘和众臣陈述讨伐柔然的必要性:

  • 自刘裕去世后,刘宋那边政局不是很稳定,他们无暇北顾。这是个好机会,因为讨伐柔然时没有了后顾之忧。
  • 我们要统一北方,有两个绕不过去的强敌:大夏和柔然。今大夏气数已尽,讨伐柔然势在必行。
  • 柔然气焰嚣张,骄横轻敌。我们调集精兵突然杀到,他们没有准备,我军必须大获全胜。

经过崔浩的慷慨陈词,北魏最终统一了思想,出兵讨伐柔然。在出征之前,崔浩的好友天师寇谦之曾私下询问崔浩,这次出兵可有必胜的把握。崔浩说出了自己的担心,他说:打败柔然是必然的事情,不足论。我只担心将士们不肯深入,不能全胜。

后来北魏大军果然击溃柔然主力,拓跋焘带兵长驱直入,一路追杀柔然到琢琊山。众将怕柔然在此有埋伏,不愿再追。拓跋焘也没有了战意,遂下令退兵。当时天师寇谦之用崔浩的话来劝说拓跋焘追讨穷寇,但拓跋焘不听。后来在俘虏的口中众人才知道,当时柔然兵将只顾逃命,哪有什么伏兵。只要在追出去两天的路程,就能全歼柔然。拓跋焘听到这个情报后后悔不迭。

在其后剿灭北凉的战斗中,崔浩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晋南北朝风云(十四):北朝第一奇人的传奇人生

大同--曾经的北魏首都


恩宠倍至

崔浩的远见卓识令拓跋焘深自叹服,他对崔浩不仅仅是信任,而有一种油然的亲近感。他曾经很诚恳的对崔浩说:你才智渊博,先后向我的祖父和父亲尽忠,所以我特别器重你。凡事你想到的,就直言不讳的跟我说,我这个人脾气不好,可能当时不会采纳你的意见,但我静下心来以后,一定会认真思考你的话。

卿才智渊博,事朕祖考,忠著三世,朕故延卿自近。其思尽规谏,匡予弼予,勿有隐怀。朕虽当时迁怒,若或不用,久久可不深思卿言也。

有一次投降北魏的高车渠帅们前来觐见拓跋焘,拓跋焘指着在座的崔浩对众人说:你们别看这人纤弱不堪,手无缚鸡之力,但他胸中所怀,却远远胜过甲兵。在我征战前犹豫不决之时,都是他使我下定决心,而且总是大获全胜。这都是他的功劳!

汝曹视此人,尫纤懦弱,手不能弯弓持矛,其胸中所怀,乃逾于甲兵。朕始时虽有征讨之意,而虑不自决,前后克捷,皆此人导吾至此也。

后来拓跋焘又对众尚书们下令说:以后凡是军国大事,你们不能决定的,都要咨询崔浩,而后执行。

凡军国大计,卿等所不能决,皆先谘浩,然后施行。

可以说此时的崔浩威荣无双,达到了人臣的极致。然而天道无常,福祸相依,世间的事情哪里都会如意,就当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的时候,一场天大的祸事正悄然临近。

国史之狱

其实这个事件的过程并不复杂,起因是拓跋焘打算编写一部大魏国的《国史》,命崔浩为负责人,参与编纂的还有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等人。编写这部《国史》的初衷是做为内部资料,留给皇族的后人看,所以拓跋焘要求崔浩要根据资料,如实的编写。

崔浩秉承了拓跋焘的旨意,秉笔直书。按说这部《国史》如果只做为内部资料存档的话,不会出什么问题。可崔浩手下有两个人名叫闵湛、郗标,这二人专靠溜须拍马得到了崔浩的赏识。这时候二人又想拍拍马屁,就建议崔浩将《国史》刻在石头上公开展示,以显崔浩的直笔和才情。这个事情得到了崔浩和太子拓跋晃的同意。但是《国史》公示的头一天,就犯了鲜卑贵族的众怒,原因应该是这部《国史》将鲜卑族祖先的一些不光彩的事情也写了进去,鲜卑人觉得受到了侮辱。

这个官司一直打到拓跋焘那里,拓跋焘也是勃然大怒,当时就将崔浩下了大狱。后来的审讯也是稀里糊涂,似乎崔浩承认收受过贿赂,但对于自己究竟犯了什么罪也是莫名其妙。

可这次的处罚却是极其的残酷,崔浩被灭了九族,连同和他有亲属关系的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都被灭了族。史书上对行刑的场面进行了描述:

卫士数十人溲(撒尿)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

这年崔浩七十岁。“国史之狱”对北方的氏族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

国史疑云

无论以崔浩的功绩和恩宠,还是法律制度来看,这样的惩罚都明显过于严重了。所以对于惩处崔浩的真实原因,史学家们也是众说纷纭,我们试着列举一些崔浩比较鲜明的个性特点,或许真实的原因就隐藏在其中:

  • 崔浩是太武帝时期灭佛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在两晋时期,佛教在北方非常盛行,无论是豪门贵族还是寒门百姓,信奉者众多。所以崔浩的灭佛主张招致很多人的不满。
  • 崔浩主张“大整流品,明辨姓族”,就是要重新甄别大姓氏族,提高汉族氏族的地位。这样有可能触犯鲜卑贵族的利益。
  • 崔浩为人刚愎自负,即便做错了事情也要一错到底,拒不认错。例如崔浩推荐了数十名士人,打算任命为郡守,太子对此事提出质疑,说以前推荐的优秀人才还没做到郡守呢,应该优先提拔这些人。崔浩不听,一定按自己的意见办。当时中书侍郎高允就私下对人说:崔公怕没有好下场,因为私心而坚持错误的决定,还和有权势的人争,将来他拿什么来保全自己。

其实以上这些事情,说无关也无关,说有关也有关。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些事情单拿出哪一件来,都不会动摇崔浩的权势和恩宠。但是这些事情都是会得罪人的,得罪很多的大人物。正像高允说的,得罪这么多有权势的人,将来拿什么来保全自己?

崔浩时常自比张良,并认为自己比张良更胜一筹。但张良目光深远、急流勇退的大智慧,恐怕崔浩永远也学不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