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網課的殘酷真相:再不開學,有些孩子就要廢了!


全民網課的殘酷真相:再不開學,有些孩子就要廢了!

網課還在繼續,不少孩子面臨著越來越艱鉅的考驗——"揚州12歲男孩借上網課之名玩網遊,兩個月充值了近11萬元"......類似的報道屢見不鮮。

也有網友調侃:受疫情影響,最大贏家不是各大藥房,而是各大遊戲商,甚至某遊戲就在1、2月份的日活量突破5000萬......

當然自覺的孩子也是有的,一位來自河南的高三學子,因家中沒有wifi,只能向鄰居借網。在屋外寒風中用功苦讀。

各地教育部門推行的"不強制"政策,讓很多習慣了把孩子扔給學校老師的家庭,陷入措手不及的境地。

一個教育界普遍的預測是:復課後,中小學生的兩極分化不可避免。自律的孩子走得越來越遠,遙遙領先;不自律的將被妥妥甩在後面。

困擾家長們的終極問題無非是: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如此自律?自律的孩子是天生的嗎,為什麼我怎麼教育他都學不會?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討論一個爭論已久的人性假設:性善論vs性惡論。

細化到學習問題上就是:孩子的學習意願是被強加的,還是先天就有的?

套用管理學上X、Y人性假設,我們整理了學習版的X、Y理論如下。

X理論學習版:

孩子本性懶惰,厭惡學習,儘可能逃避;

絕大多數孩子沒有主動學習的意願,寧可被家長罵;

多數孩子必須用強制辦法乃至懲罰威脅,使他們為達到學習目標而努力;

激勵只在生理和物質需要層次上起作用;

絕大多數孩子只有極少的創造力。因此對於學習的唯一激勵辦法,就是以物質獎賞和懲罰來激勵學習行為。

懲罰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

Y理論學習版:

孩子的本性不是厭惡學習,如果給予適當興趣指引,孩子們喜歡學習,並渴望發揮其才能;

多數孩子願意對自己負責,尋求發揮能力的機會;

懲罰不是促使孩子為完成學習目標而努力的唯一辦法;

激勵在需要的各個層次上都起作用;

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孩子們廣泛具有的。

如果你秉持著X理論的人性假設,你會更傾向於認為:

孩子是沒法自覺的,是需要被監督的,因此你會付出更多時間來叮囑,來樹立規則,來糾錯與強化。

一旦孩子表現出色或遵守規則,沒有出格,那麼就會給予物質獎勵,這其實是很多家長和老師都會用的方法。

而如果你秉持著Y理論的人性假設,你可能更願意相信:

孩子能夠對自己負責,而你只是給他們創造良好的適合學習的環境,把更多的時間和權利還給孩子,引導他們創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因此,與其說自律是"天生"的,不如說自律是"被塑造"的。

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天生自律?其實,

只是他擁有了更良好的學習環境,或者從小培養好了學習習慣,又或者受到了父母的耳濡目染。

秉持著哪種人性假設也都沒有關係,關鍵是:你用對了方法嗎?掌握好度了嗎?

想要自律就需要尊重科學,順從大腦。讓"自律"這件事自然而然地發生,你需要明白這三個道理:

1、情緒腦vs理性腦

心理學認為,大腦有理性腦和情緒腦之分,它們共同協作又會出現分歧。我們常常容易讓情緒腦佔據上風,做出一些不那麼成熟的事情。

你要知道,主管情緒的大腦已經沉澱了二十多億年,而理智部分才發展了幾億年,年份的差距讓力量的角逐也非常不同。自律,就需要讓理性腦戰勝情緒腦,克服困難,放棄眼前的愉快,去做那些需要花費努力,且短期內不一定有收益的事情。

如何讓理性腦佔據上風?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設置階段性的目標——情緒腦並不是一直處於和理性腦"對著幹"的狀態,它們也可以合作,那就是當任務比較輕鬆、有趣的時候。

面對一個任務,孩子難以自律,甚至還有一些情緒,有時候可能是任務太難,目標太大。

因此,可以把任務拆分,分段完成,就更加容易讓孩子先行動起來。

還可以為每個小目標設置一個小滿足。比如在完成一項任務之後可以有15分鐘左右的休息和放鬆,在達成一個小目標之後就可以獲得一些獎勵。

這樣我們就給了情緒腦一定的"施展"空間,當接下來再次進入學習狀態時,它就不再跑出來搗亂。

2、一旦想到,立刻執行

我們的大腦天生喜歡完整的事物,遇到不完整的事物還會想盡辦法進行補完。對於工作和學習也是如此。

我們喜歡將已經完成的工作拋之腦後,未開始的工作儘可能拖延,而對於已經開始卻又中斷的工作,則常常耿耿於懷。

這被稱作蔡格尼克效應——德國心理學家蔡格尼克曾讓被試驗者完成22件簡單的工作,諸如寫下一首詩,從100連續減7……

這22件工作有些允許被試做完,有些則做到一半就強制中斷。

有趣的是,事後讓被試驗者回憶做了哪些工作,結果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憶68%,而已完成的工作只能回憶43%。

所以,如果想要不自覺磨時間的孩子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立刻開始一項學習任務。哪怕是在試卷上寫下名字,在作文本上寫好標題……只要開始一項學習任務,孩子的大腦就會強迫性地讓自己去完成。即使中途中斷,大腦也會不斷提醒:"我有一項作業沒有完成,作業沒有完成,沒有完成,沒有,沒……"

在這種大腦魔咒的催促下,不自覺的孩子也會變得自律。所以想要孩子自律,就告訴孩子想到了要立刻去做,哪怕是一小點。

3、讓孩子看得見努力付出的回報

我們的大腦對於看得見回報的指標更敏感,然而現實中,很多付出的努力並不是立刻就能見到回報的。

比如說,考試成績並不會因為多背一個單詞而有顯著提高,更有可能的是辛苦背默的單詞根本考不到。再比如,雖然每天堅持運動但體重卻不會輕易下降。

這些短時間內看不到回報的努力,通常讓我們沮喪,這也是很多人減肥不能成功;孩子學習無法保持自律的原因。

神經行為學家塔利(Tali Sharot)教授曾說過這樣一個案例:美國的醫務人員經常會忘記在進入病房前消毒,監管方加裝了監控攝像頭,用了許多手段來督促醫務工作者遵守職業規範,但是效果都不明顯。

塔利教授建議,在洗手檯前安裝一塊電子顯示屏,電子屏上會顯示醫院所有工作人員的洗手頻率,並且實時更新。每當醫務人員去那裡洗手,屏幕上的數字會上升。

在電子屏幕安裝後的幾周內,醫務人員的洗手頻率上升了3倍,接近90%的醫務人員遵守規則,進入病房前洗手。

塔利教授深知人類大腦的弱點,所以順從了大腦的期望,將洗手的次數可視化的公佈在洗手檯前。

醫務人員每次洗手都會看到自己洗手的數字上升,多了一種成就感,強化了他們的洗手行為

學習也是如此。對於孩子們來說,為了提高學力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作業、背誦、默寫、預習……

面對如此多的項目,又不知道完成之後能夠多大程度提高自己學力,實在是有些絕望啊!

如果家長能夠分階段設立可視化的標的,引導孩子做完一個項目就在項目旁邊打個勾,孩子會更高效地完成一天的學習。

雖然是小小的舉動,卻符合大腦的獎賞機制,幫助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自律,就是一場自我完善和蛻變的過程。這其中,必然經歷痛苦和反覆,然而在這之後,便會破繭成蝶,誕生新的事物。

有句話說:"自律給我自由"。相信有了這次居家學習的經歷之後,有更多孩子能感受到自律帶來的好處,而這種感受,也同樣會促使著他們改變自我。



[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轉載為平安保險用戶個人行為,如有問題請聯繫平安保險進行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