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與《本真》


《茶道》與《本真》


《茶道》與《本真》


“真”者,真實自認,精誠之至,是茶德的本來面貌。儒家所倡導的理想人格,是真、善、美於一體的品質。“本真”是指不事雕琢、質直平淡、返樸歸真的自然狀態,也是必不可少的道德品格。

茶道作為人類品茗活動的根本規律,無論回甘體驗,茶事審美或者生命體悟,都必然崇真,尚真。“求真”,是茶人的職責所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茶道》與《本真》


《茶道》與《本真》


>>>>一、茶事活動要有真實的情感心意

真誠,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底線。茶道之事宜真心實意、坦誠相待,切忌虛情假意、敷衍了事。

“真”具體存在於真摯的話語、真心的幫助、真情的行為、真實的物品、真正的人品之中。“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四書集註·中庸章句》)。

所泡之茶應是真正的好茶,有茶的真香、真色、真味;所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等,切忌使用偽劣仿冒之物品。哪怕真實物品看起來有缺陷,或者顯得有些陳舊、普通,但更顯真實與滄桑之感。

《茶道》與《本真》


《茶道》與《本真》


茶道也就是要按照茶的“自然”要求,以“任其自然”。不去違反它的自然狀態,讓它的天然精華自然發散,以“合於自然”。茶事審美必須以真實為前提,應該追求茶葉本身的色香味,失去了真實與自然,審美將大打折扣。如朱權在《茶譜》中說:“雜以諸香,失其自然之性,奪其真味,大抵味清甘而香,久而回味,能爽神者為上。” 張源在《茶錄》中說,“茶有真香,有真色,有真味,一經點染,便失其真。”同樣,茶道表演者必須以自然而不矯揉的態度去合於“自然之道”,讓素樸的人性與茶之本性契合,達到人茶合一乃至天人合一的真實狀態。

《茶道》與《本真》


《茶道》與《本真》


>>>>二、茶事活動所遵循的求真精神

茶道是人文的藝術,也有科學的精神。

科學是以求真、求實為天職,一代代科學家正是堅守求真的精神,才使人類突破了層層迷霧,認識各種真實存在和客觀規律。古希臘大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說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獲得茶道真知的最好方式,就是認真地做茶、懂茶、愛茶、品茶,潛心研究茶的各種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古人云,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精。只有愛茶成痴,才能進入物我兩忘、神乎其技的境界。

茶者應該以嚴謹的態度和求實的精神去製茶、做茶,遵循茶事活動的客觀規律。茶葉的製作過程,從殺青、揉捻、拼配到發酵、成型、包裝等,都應嚴格按照科學方法和流程執行。總之,茶事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真,絕不能馬虎了事。茶葉的品質保障,是茶企對消費者最好的承諾。

>>>>三、茶道修行以本真為境界

茶道是豐富的、多元的、包容的。她既是一種飲茶方法,也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還可以是一種修行方法。

生活中的修行,本來就無所不往,無處不在。拒絕浮躁,迴歸本真,這是茶人修行的一種境界,理應成為茶人的畢生追求。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當我們在塵世走得太遠的時候,別忘停下來思考一下自己存在的真正意義,傾聽自己靈魂的聲音,迴歸生命的本來面目。

“流華淨肌骨,疏瀹滌心原”,迴歸本真,就是迴歸到真實的自我,傾聽自己的心聲,脫離汙垢的塵世而去尋找心靈的自由。從紫砂到茶湯流動,從蓋碗到席邊插花,茶道在一動一靜中,為世人展示真實樸素的美。

最美之美是為善,最善之善是為真,赤子之情,最為真。而至真至純的境界也就接近道的境界了,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思無邪”。

《茶道》與《本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