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玻璃心小孩?七個「放養」練習,讓孩子自帶鋼鐵體質

童年經歷隨民族、世代、社會階級和其他因素而異,社會學家拉蘿發現:人無分種族,所有中間階級的家長都選擇「協力栽培」。政治學家普特南也指出:進入1990年代以後,這種教養方式在中間階級以上的家庭蔚為風潮。這種策略需要投入大筆時間和勞力,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規劃和過度教養,希望能讓他們在競爭激烈的社會里取得先機——但這個社會已經忘卻遊戲的重要和不受看管的經驗的可貴。

南韓家長是全世界最擔心孩子大學考試的一群,也最願意拿孩子幾乎全部的自由遊戲時間換昂貴而累人的升學課程。英國學校重視安全勝於常識的地步絕不遜於美國人。東倫敦一位小學校長規定學生不準摸剛降下的雪,因為摸雪可能演變成打雪仗。他的解釋是:「問題在於:只要有一個學生,一把雪,一顆摻進石頭的雪球,打傷一隻眼睛,就能改變一個人的視力。」 這是安全至上主義的縮影:只要能保護一個孩子不受傷,就該剝奪全體孩子玩稍有風險的遊戲的機會。

孩子是「複雜適應系統」,不是簡單的機器。改變孩子生活任何一部分的任何做法,都可能為其他部分帶來無法預料的後果。

為孩子做好上路準備,而非準備好路給孩子。這永遠是好建議,而隨著網路出現,一部分的「路」變成虛擬的之後,這項建議甚至更加有益。想想(孩子)花生過敏的例子:孩子們需要發展的是免疫反應,不是過敏反應。

雖然你無法直接教反脆弱,但你可以送你孩子另一份禮物——經驗。要成為獨立又有韌性的大人,孩子們需要成千上萬的經驗。這份禮物起於你願意承認孩子需要一些沒人安排、沒人看管的時間,以學習如何自行判斷風險,練習處理挫折、沉悶、人際衝突等等。

他們對空閒時間最重要的運用方式是遊戲,尤其是自由遊戲,到戶外跟其他孩子一起玩。某些情況或許需要大人待在旁邊,幫忙留意孩子們的人身安全,但大人不應介入一般爭執和吵架。

本於這份精神,以下是一些給家長和所有關心孩子的人的建議:


家有玻璃心小孩?七個「放養」練習,讓孩子自帶鋼鐵體質

假定你的孩子這個月比上個月更能幹。

每個月問問他們認為自己能面對什麼困難或挑戰,例如走到幾條街外的商店買東西、自己做早餐,或是開始幫忙遛狗賺點零用錢。在他們遇上困難或可能做錯的時候,請按捺插手幫忙的衝動。從錯誤中學習雖然不如直接指導快,但往往效果更好。


家有玻璃心小孩?七個「放養」練習,讓孩子自帶鋼鐵體質

・讓孩子嘗試更多小冒險,讓他們在跌跌撞撞中學習,孩子需要危險的機會。

紐約市總督島(Governors Island)的「垃圾遊樂場」(junkyard playground),那裡讓孩子玩建築材料,廢木料、槌子和釘子都可以玩(但家長要先簽一份長長的免責聲明)。第一次帶孩子來時,喬隔著圍欄在外面看。他家兩個十歲大的男生忙著把釘子釘進木頭,玩得不亦樂乎。其中一個不小心用槌子打到手指,他皺皺眉,甩甩手,接著繼續釘。他打到手兩次,但興致一點不減,那天也學會怎麼釘釘子。


家有玻璃心小孩?七個「放養」練習,讓孩子自帶鋼鐵體質

・查詢史坎納茲的「放養小孩」運動資訊,將課程融入家庭生活。

請回想自己以前,想想你6歲大的孩子能否「自己一個人去附近(4到8個街區)的商店、學校、遊樂場或朋友家」? 從讓孩子自己出門開始,只要你認為他們具備這種能力,就讓他們去外面走走或玩玩。讓他們跟兄弟姊妹或朋友一起外出,告訴他們跟陌生人講話、問路或請求幫忙是沒關係的,只要不跟陌生人走就可以了。


家有玻璃心小孩?七個「放養」練習,讓孩子自帶鋼鐵體質

・鼓勵你的孩子走路或騎腳踏車上下學

衡量距離、交通、治安等當地環境後儘早開始。請學校提供讓孩子簽到和簽退的辦法,如此一來,家長就能掌握自行上下學的孩子的行蹤,不必給他們智慧型手機直接追蹤。


家有玻璃心小孩?七個「放養」練習,讓孩子自帶鋼鐵體質

・協助孩子熟識附近的孩子

應該找得到和你一樣決心避免過度保護的鄰居,讓這些家庭的孩子一起去附近公園或誰家院子玩。你必須和其他家長一起訂出界線和指引,確保孩子們的人身安全,讓他們沒有受重傷的危險,懂得團結互助,也知道有人受傷時該怎麼處理。跟有人看管的遊戲 時間和大人安排的活動比較起來,孩子在這種團體裡更容易發展成熟,養成韌性。


家有玻璃心小孩?七個「放養」練習,讓孩子自帶鋼鐵體質

・送孩子去要過夜的夏令營

不帶電子設備過幾個星期。 「在讓孩子發展自身興趣上,我們認為老派的通才營隊影響最大。」克里斯塔吉斯說:「孩子們在那裡可以自己選擇要做什麼、不做什麼。」重點是讓孩子不受大人「指導」,把大人培養技能的考量擺在一邊。讓他們為興趣而玩或從事某些活動。


家有玻璃心小孩?七個「放養」練習,讓孩子自帶鋼鐵體質

・鼓勵孩子多多參與「有產值的爭執」(productive disagreement)。

誠如心理學家格蘭特(Adam Grant)所說,最有創意的人往往是在吵吵鬧鬧的家庭長大的。可是,現在不但少有家長會教孩子怎麼吵得有產值,「我們還阻止兄弟姊妹拌嘴,自己也關起門來吵」。學習如何提出和接受批評而不感到受傷,其實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技能。重要的思想家只跟自己尊敬的人進行深度爭論。

格蘭特為有產值的爭執提出以下4項原則:

• 讓爭執像辯論,而非衝突。

• 講的時候當自己是對的,聽的時候當自己是錯的(而且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

• 以最尊重的方式詮釋對方的觀點。

• 大方承認有些部分你贊同批評者的論點,為你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東西致予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